第 1 页:单项选择题 |
第 4 页:多项选择题 |
第 5 页:是非判断题 |
第 6 页:情境分析题 |
第 7 页:答案及解析 |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西周时期,周天子建立了小学,这是我国最早的小学。
2.B【解析】我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有三条:首先是发展基础教育;其次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最后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D【解析】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的出现是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
4.C【解析】“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是高尔登,他的典型论调是:“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它受遗传决定的程度,正如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受遗传决定一样。”
5.B【解析】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义务教育法》。
6.D【解析】目前,我国中小学教科书长期以来采用国定制。
7.B【解析】个体身心发展是有顺序的,不能违背这个顺序。
8.D【解析】根据个人身心发展常识,“长善救失”、“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特点提出来的。
9.A【解析】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两个最活跃的因素,他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推动教育过程的发展。
10.B【解析】杜威是现代教育家,强调“在做中学”,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从现有的经验出发,不断向着教材所包含的逻辑经验前进和发展。
11.D【解析】考试主要包括命题、监考、阅卷三个阶段,其中命题是核心环节。
12.A【解析】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是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施加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13.B【解析】略。
14.D【解析】略。
15.D【解析】由教育学常识可知,我国历史上,苟子将教师纳入“天、地、君、亲”序列。
16.B【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在政治经济制度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必然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
17.D【解析】由于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环境和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中存在着个别差异性,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切实做到因材施教,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促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18.C【解析】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位学生,同时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19.B【解析】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
20.B【解析】题干所述是品德评价法。品德评价法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
21.D【解析】“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说明家庭教育更具针对性。
22.B【解析】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班主任的教育对象是班级整体。同时,班主任开展教育工作,要利用好集体的力量。
23.C【解析】夸美纽斯的泛智主义学说,试图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儿童。被称为“百科全书式”课程。
24.A【解析】略。
25.D【解析】略。
26.A【解析】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权威,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27.A【解析】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28.A【解析】道德认识是学生形成和发展自身品德的认识基础。
29.D【解析】略。
30.A【解析】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