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单选题 |
第 4 页:多选题 |
第 6 页:判断题 |
第 7 页:情景题 |
第 8 页:参考答案 |
一、单选题
1.B【解析】墨家以“兼爱”和“非攻”为教,注重文史知识的学习,也注重技术的练习。
2.C【解析】《学记》是世界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欧洲早300多年。
3.D【解析】见大纲对杜威的介绍。
4.D【解析】学生有权要求拥有私人的、不愿或不便让他人获知或干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或生活领域。
5.B【解析】小学教育的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这一年龄段正处于童年期。
6.A【解析】华生曾说,给他一打健康的儿童,不管他们的祖先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将他们培养成各种类型的人。所以他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
7.A【解析】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正体现了教师的无私奉献、崇高师德。
8.A【解析】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力量教育学生。
9.C【解析】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了教师能否很好的、高质量的履行自己的职责。
10.A【解析】杨贤江是我国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问题的人,他于1930年出版了《新教育大纲》。
11.C【解析】人与人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教育要针对差异进行,即因材施教。
12.C【解析】西周以后,出现了“政教合一”的教育形式。
13.B【解析】亚里士多德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14.A【解析】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15.B【解析】盲人的听觉、触觉比常人灵敏证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16.B【解析】学生的向师性是指学生对教师有着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感,他们把教师看成自己学习上的导师、德行上的榜样、生活上的参谋。
17.B【解析】一次测验难度是否得当,要看是否能较准确地测出学生的真实成绩。
18.D【解析】西周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合称六艺。
19.D【解析】关键期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20.B【解析】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21.C【解析】课外活动必须坚持自愿参加的原则,不能强迫。
22.C【解析】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道德的化身,知识的化身,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是正确的,都对学生有极大影响。
23.D【解析】l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将小学分为初等小学和高等小学。
24.C【解析】l904年清政府《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中规定初等小学修业年限为5年。
25.A【解析】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
26.C【解析】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之所以有善行是外在环境影响的结果,故而是外铄论者。
27.A【解析】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发展的主体。
28.B【解析】课堂教学具有强制性,而课外活动是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组织、自己动手的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
29.D【解析】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对课程做了论证,这是课程用于教育教学的专门术语的开始。
30.C【解析】将课程划分种类,需要一定的标准。课程类型就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
相关推荐:
各地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时间汇总※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