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教师资格考试 > 模拟试题 > 综合素质 > 正文

2016年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章节习题(14)

来源:考试吧 2016-02-02 7:50:42 要考试,上考试吧! 教师资格万题库
考试吧整理“2016年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章节习题”,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请访问考试吧教师资格考试网。
第 1 页:练习题
第 9 页:答案及解析

  单项选择题

  1.D【解析】Word的基本功能有文档编辑、图形处理、图文混排、表格处理等等。数据库管理不是word的功能。

  2.C【解析】撤消可以取消用户误操作,恢复原来的内容。

  3.A【解析】本题考查word文字的格式。“四号”“五号”“16磅”“18磅”都表示文字的字号,其中“四号”大于“五号”,“18磅”大于“16磅”。

  4.B【解析】略。

  5.D【解析】word菜单项中的灰色命令表示该命令当前不可用。

  6.A【解析】略。

  7.B【解析】word提供了普通视图、页面视图、大纲视图、Web版式视图和阅读版式视图五种视图方式,只有页面视图具有所见即所得的效果。

  8.A【解析】在Word中“另存为”时候需要选择保存的文件名。第一次保存时候会出现“另存为”的对话框。因此A项是错误的。

  9.A【解析】在Word中,选择“文件”菜单下的“另存为…”命令,弹出“另存为”对话框,在“保存类型”下拉列表框中可以选择要另存的文件类型。Word文档可以另存为txt文本文件、xml文档、mht单个文件网页、htm网页、dot文档模板。

  10.D【解析】本题考查word文档的对齐方式。在Word中,文字有五种对齐方式,分别是左对齐、右对齐、居中、两端对齐和分散对齐。A项表示居中,B项表示分散对齐,C项表示右对齐,D项表示两端对齐。

  11.D【解析】略。

  12.B【解析】在Word的编辑状态下,“打开”文档是指将指定的文档从外存中读入,并且显示在当前窗口中。

  13.C【解析】在Word中,有“改写”和“输入”两种编辑模式。在“改写”模式下,输入内容后,插入点右边的字符会被替换。

  14.A【解析】Insert键用来切换输入模式。

  15.B【解析】全选的快捷键是“Ctrl+A”,“Ctrl+S”是保存的快捷键,“Ctrl+C”是复制的快捷键,“Ctrl+V”是粘贴的快捷键。

  16.A【解析】在Word中,绘制的图形、自选图形、艺术字和图表都被当做是图片对象。

  17.C【解析】Delete表示删除光标后面的一个字符,当光标在第一段落的段落末时,按Delete键表示删除了换行符,把两个段落合并为一个段落。

  18.D【解析】在Word中,插入的剪贴画有嵌入型、四周型、紧密型、衬于文字下方和浮于文字上方等环绕方式,默认的环绕方式是嵌入型。衬于文字下方则将图片作为背景显示在文字的下方,不应现文字的格式和排版。

  19.B【解析】文字下方的红色波浪线表示的是可能有拼写错误,文字下方的绿色波浪线表示的是可能有语法错误。

  20.C【解析】word的“文件”菜单底部显示4个最近使用过的word文档。

  21.B【解析】在Word中,选择“插人”菜单下的“对象…”命令,在弹出的“对象”对话框的“由文件创建”栏目中,单击“浏览”按钮,选择插入的学生成绩单,即可将学生成绩单表格插入到Word文档中。

  22.B【解析】略。

  23.D【解析】在Word中,文本和表可以相互转化,D项正确。

  24.B【解析】在Word中,选择“格式”菜单下的“段落…”命令,在弹出的“段落”对话框,在“缩进与间距”栏目中可以更改“行距”下拉列表框中的数据来设置行间距。

  25.B【解析】格式刷可以复制字符、段落格式,但不能复制文字内容。

  26.B【解析】在修改Word文档时,如果遇到一些不能确定是否要改的地方,可以通过插入Word批注的方法暂时做记号。或者是审阅Word文稿的过程中审阅者对作者提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时,也可以通过word批注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意思。

  27.C【解析】word和记事本都可以进行字体格式的设置。word的字体格式设置,只对选中的文字有效,记事本进行的字体格式设置,对全文有效。

  28.A【解析】在Word的“打印设置”对话框中,默认的“页面范围”为全部。

  29.C【解析】新建一个Excel工作簿,默认包含3个工作表,默认的工作表名分别为Sheetl、Sheet2和Sheet3。

  30.B【解析】略。

  31.D【解析】在Excel中,使用“Ctrl+标操作”可以选定不连续的多个单元格。使用“Shift+鼠标操作”可以选定连续的多个单元格。在Excel数据表中一个活动单元格。

  32.C【解析】在Excel中,自动填充柄的自动填充功能可完成复制和计数操作。

  33.C【解析】在Excel中,只能对列排序,不能对行排序。

  34.B【解析】在Excel中,&用于将两个字符或字符串连接起来。

  35.D【解析】”¥”是中国货币符号,单元格自动显示¥l23,说明此单元格的格式被设置成货币类型。

  36.C【解析】”水平分割条”并非位于工作簿下方,而是位于工作簿窗口的垂直滚动条上方。

  37.A【解析】在Excel中,如果没有预先设置整个工作表的对齐方式,则字符型数据和数值型数据自动分别以左对齐和右对齐方式显示。

  38.B【解析】在Excel中,通过“格式”一“条件格式”命令,可以将符合规则的单元格内容突出显示。

  39.B【解析】打开“单元格格式”对话框,选择“对齐”选项卡,选中“缩小字体填充”复选框,即可缩小单元格中的文字数据,使数据的宽度与列宽相同。

  40.C【解析】单元格是由行号和列标组成的,列用字母或字母的组合来表示,行用数字来表示,C项错误。

  41.A【解析】MAX函数用于求一组数中的最大值。其中,当一组数中既有数字又有逻辑值时,逻辑值true代表1,逻辑值false代表0,因此最后的结果为1,A项正确。

  42.B【解析】当单元格中出现一系列“#”号表示单元格的宽度不够,增大单元格的宽度,单元格的内容便可正常显示。

  43.B【解析】数据筛选只显示数据清单中满足条件的数据,不满足条件的数据暂时隐藏起来(没有被删除)。当筛选条件被删除时,隐藏的数据便恢复显示。

  44.A【解析】分类汇总就是对数据清单按某字段进行分类,将字段值相同的连续记录作为一类,进行求和、平均、计数等汇总运算。在分类汇总前需要按分类的列进行排序。

  45.D【解析】在Excel中,应将数据库作为一个数据清单来看待,也可以理解为数据清单就是数据库。

  46.D【解析】对2000多名学生按照成绩的降序排列,可以方便地找出前l0名学生。

  47.D【解析】在Excel中,图表是工作表数据的一种视觉表现形式。图表是动态的,改变图表所依赖的数据后,系统就会自动更新图表。

  48.A【解析】折线图可以显示随时问而变化的连续数据,非常适用于显示在相等时问间隔下数据的趋势。条形图显示各个项目之间的比较情况。柱状图是一种以长方形的长度为变量的表达图形的统计报告图,用于数据的统计和分析。饼图显示一个数据序列中各项的大小与各项总和的比例。

  49.B【解析】条形图显示各个项目之间的比较情况。柱状图是一种以长方形的长度为变量的表达图形的统计报告图,用于数据的统计和分析。饼图显示一个数据序列中各项的大小与各项总和的比例。簇状柱形图用于比较各个类别的数值。

  50.C【解析】一个Excel工作簿最多可以有255张工作表,默认情况下一个工作簿有3张工作表,C项错误。

关注"566教师资格"官方微信,获取考前内部资料、考试备考信息等!

教师资格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566教师资格"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相关推荐:

  2016中学教师资格《综合素质》章节习题汇总 | 《中学综合素质》考点汇总

  2016年教师资格证《各科目》考情分析汇总最新文章 | 各科目考试大纲汇总

  2016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汇总热点文章 | 《各科目》考点速记汇总

  各地2016年教师资格考试报名时间汇总  | 各地2016年教师资格考试时间汇总

0
收藏该文章
0
收藏该文章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中学综合素质
共计380课时
讲义已上传
19856人在学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共计550课时
讲义已上传
48797人在学
小学综合素质
共计118课时
讲义已上传
22020人在学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共计630课时
讲义已上传
38639人在学
幼儿综合素质
共计399课时
讲义已上传
34431人在学
推荐使用万题库APP学习
扫一扫,下载万题库
手机学习,复习效率提升50%!
版权声明:如果教师资格考试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教师资格考试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教师资格考试网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170033号 
京ICP证060677 京ICP备05005269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在线
咨询
官方
微信
关注教师资格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报名
查分
扫描二维码
关注教师报名查分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