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练习题 |
第 17 页:答案及解析 |
61.B【解析】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主要包括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等。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规章制度等。因此,B项不正确。
62.D【解析】学校文化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或观念文化三部分。其中,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
63.A【解析】唐朝的“六学二馆”在入学方面针对不同阶级的人群有不同的规定,这很鲜明地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受教育权的影响。
64.B【解析】教育可以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65.A【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文化对确立教育目的的影响。
66.D【解析】教育可以将人类掌握的科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使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67.B【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68.B【解析】主观能动性是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
69.C【解析】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70.C【解析】根据题干的描述可知,董仲舒的观点夸大了遗传的作用,属于遗传决定论。
71.D【解析】题干的描述说明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的实现是有一定条件的。
72.B【解析】人才成长中的逆境定律充分说明,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
73.C【解析】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教育要因材施教。
74.B【解析】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物皆备于我心”,人的本性就有侧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他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
75.C【解析】辐和论,也称为二因素论。这种观点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且不能相互替代。
76.A【解析】遗传因素在人的一生中的作用,总体上是呈递减趋势的,它不决定人身心发展的现实性。
77.D【解析】“狼孩”事件说明遗传素质仅仅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78.D【解析】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教育能促进人的主体意识、个体特征的发展以及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D项属于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的主要体现。
79.B【解析】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
80.B【解析】题干的描述强调了个体身心的发展来自于内心,因此,是内发论的观点。
81.C【解析1常见的心理内化形式包括道德内化、知识内化和智力内化。
82.C【解析】略。
83.A【解析】略。
84.B【解析】“教育无用论”是一种抹杀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无能为力。
85.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86.D【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等)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文化背景等),即多种因素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87.D【解析】略。
88.B【解析】遗传素质存在着个别差异,表现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感觉器官的结构和机能方面。这些差异是个性形成的生理基础,是人的个性差异的最初原因。
89.C【解析】“教育万能论”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的康德、美国的华生、法国的爱尔维修等;“教育无用论”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腊学者柏拉图、中世纪的一些学者以及英国的高尔顿等。
90.D【解析】从活动水平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91.A【解析】略。
92.C【解析】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
93.C【解析】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由此可见,教育目的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94.C【解析】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但是由于教育方针往往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总的要求,所以它还特别反映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
95.A【解析】略。
96.B【解析】社会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
97.D【解析】略。
98.D【解析】教育目的的本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
99.D【解析】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A、B、C项表述不准确。
100.C【解析】杜威持“教育无目的论”。“教育无目的论”并非主张真正教育无目的,而是认为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
101.A【解析】我国的教育目的就较好地体现了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首先,我们培养的人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体现了对个人价值的尊重;其次,我们培养的人又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了社会对人的要求。
102.C【解析】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它们处于两个层次,两者并不是等同的关系。
103.C【解析】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当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后,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也要相应调整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104.B【解析】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105.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个人本位论者马利坦的观点。
106.C【解析】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学校体育与学校其他活动最根本的区别。
107.C【解析】个人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
108.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劳动技术教育的内涵。
109.B【解析】教育目的的制定既要满足人的发展需求,又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
110.D【解析】略。
111.B【解析】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则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基础。
112.D【解析】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的基本点主要表现在:(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坚持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D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113.C【解析】C项是夸美纽斯的观点,是神学教育目的论的观点。
114.C【解析】壬戌学制在高中增加职业科,大中学校课程采用学分制、选科制,考虑到了青少年的不同需要和个性发展,体现了“五四”以来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它是最早兼顾升学和就业双重需要的学制。
115.D【解析】“壬戌学制”是采用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116.D【解析】1922年,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117.C【解析】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118.B【解析】“壬寅学制”是我国近代颁布的第一个全国性的学制系统,但没有实施。“癸卯学制”是我国近代颁布并实施的第一个学制系统。
119.D【解析】“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120.A【解析】非制度化教育是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的。它指出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关注"566教师资格"官方微信,获取考前内部资料、考试备考信息等!
教师资格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566教师资格"
相关推荐:
2016《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及习题汇总 |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
2016年教师资格证《各科目》考情分析汇总 | 《各科目》考试大纲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