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练习题 |
第 7 页:答案及解析 |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2.B【解析】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而非唯一工作。
3.A【解析】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都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4.C【解析】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康个性,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5.A【解析】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需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
6.A【解析】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它遵循的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普遍性规律。
7.A【解析】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
8.C【解析】略。
9.D【解析】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10.B【解析】略。
11.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参观法的概念。
12.D【解析】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即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由此提出的教学原则是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
13.A【解析】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质就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4.B【解析】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就要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B项的说法明显地将理论和实践相脱离了,是贯彻此原则所必须防止和克服的。
15.B【解析】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的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原则。
16.B【解析】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贯彻直观性原则。
17.D【解析】“学而时习之”是说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它,“温故而知新”是说复习旧知识会有新的收获,都体现了巩固性教学原则。
18.A【解析】略。
19.C【解析】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允许成绩优秀的学生跳级,就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0.D【解析】“大有大成,小有小成”是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中具体运用的结果。
21.D【解析】讲授法的缺点是不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因材施教,容易造成“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效果。
22.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实习作业法的内涵。
23.D【解析】在教学过程中,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等都属于以语言传递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
24.C【解析】讨论法是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讨论前,教师应提出有吸引力的讨论题目,并明确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自由发表意见,并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小结,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25.B【解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的意思是:听说不如自己亲眼看见,只有自己亲身经历的才是可信的,体现了“直观性原则”。
26.C【解析】范例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原理、规律性知识的学习,它是德国教育心理学家瓦·根舍因提出来的。
27.D【解析】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特点;(3)每节课的重点、难点;(4)学生年龄特征;(5)教学时间、设备、条件;(6)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28.B【解析】墨子的这句话体现的是量力性原则。
29.A【解析】讲授法可分为讲读、讲述、讲解和讲演四种。
30.A【解析】题干是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的阐述。
31.B【解析】班级授课制在癸卯学制(1903年)中以法令形式确定下来,随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32.B【解析】古代教学一般采用个别教学形式。
33.B【解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上好课的最根本要求。
34.D【解析】布置作业的一个要求是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D项很明显的并没有遵循这一要求。
35.B【解析】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它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
36.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备课的概念。
37.A【解析】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862年设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
38.D【解析】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39.C【解析】课外辅导是对上课的补充,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一。
40.A【解析】布置课外作业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41.C【解析】考试是对学生知识、技能等进行总结性检查时所采用的一种方式,不属于平时考查。
42.D【解析】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43.D【解析】“尺子”在教学评价中相当于标准,题干中这句话的意思就说明了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
44.C【解析】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
45.A【解析】略。
46.A【解析】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是发展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
47.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个体内差异评价的内涵。
关注"566教师资格"官方微信,获取考前内部资料、考试备考信息等!
教师资格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566教师资格"
相关推荐:
2016《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及习题汇总 |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
2016年教师资格证《各科目》考情分析汇总 | 《各科目》考试大纲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