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练习题 |
第 23 页:答案及解析 |
51.D【解析】干扰说可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
52.C【解析】奥苏伯尔提出的同化说(认知结构说)认为,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当人们学到了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之后,就可以以此来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简化,从而减轻记忆负担。
53.A【解析】识记后,遗忘很快就会发生。因此,为防止遗忘要及时复习,即在学习结束后立刻复习。
54.D【解析】学习的程度达到150%时效果最好,即过度学习的量为50%时效果最好。
55.B【解析】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是5~9个项目,但是常常会因为实验材料的不同而出现较大波动,米勒提出“组块”这个概念来解释。
56.C【解析】感觉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两种。图像记忆是感觉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
57.C【解析】归属与爱的需要,也称社交需要,是指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学生归属与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缺乏学习动机。
58.B【解析】存储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属于短时记忆,一般来说,短时记忆在脑内存储的时间很短,不超过1分钟。
59.D【解析】回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学生回答问答题时的记忆活动是回忆。
60.A【解析】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阅读文章时适当地做笔记,是随意注意也就是有意注意。
61.C【解析】注意分配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自动化的)。
62.D【解析】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本题中对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能回忆起来或者能认出来属于记忆的过程。
63.B【解析】机械识记是根据材料的外在联系,采取多次重复的方式所进行的识记,即平时所说的“死记硬背”。
64.B【解析】无意回忆是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回忆。“自由联想”“触景生情”都是没有预定目的的一种回忆,因此,属于无意回忆。
65.C【解析】情绪记忆是个体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它是个体将过去经历过的情绪情感体验保存在记忆中,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情绪隋感被重新体验到的过程。
66.C【解析】意义识记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而进行的识记,有人也称之为理解记忆或逻辑记忆。本题是通过已有知识来记忆新知识,符合意义记忆的概念。
67.A【解析】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68.A【解析】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最初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几乎不再发生遗忘。
69.C【解析】从信息加工角度来看,记忆过程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70.A【解析】根据遗忘的时间,可将遗忘分为暂时性遗忘(假性遗忘)与永久性遗忘(真性遗忘)。
71.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通过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说明的问题,A、B、D三项虽然是复习的方法,但是不是通过遗忘曲线体现出来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从学习后立即开始,因此,要及时复习。
72.C【解析】学习后立即睡觉,没有之后学习的影响,即没有了倒摄抑制的影响,学习保持的效果会更好。
73.C【解析】在有意回忆特别是间接回忆遇到困难时,就必须做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有可能回忆起旧经验。这种需要一定努力,克服一定困难的有意回忆称为追忆。
74.B【解析】先行组织者是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先行组织者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及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75.A【解析】注意的范围,也就是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76.D【解析】刺激物本身的活动和变化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77.A【解析】本题考查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刺激物本身的特点是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之一,刺激物与背景的差异(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对注意产生影响。故选A项。
78.A【解析】题于是对聚合思维概念的考查。聚合思维,也叫求同思维、集中思维、辐合思维、会聚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故选A项。
79.A【解析】略。
80.D【解析】皮亚杰认为个体对环境做出的适应性变化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建构过程。它通过两种形式实现:同化和顺应。
81.B【解析】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82.B【解析】验证期阶段,创造者要把头脑中产生的新假设或新观点通过实践加以检验。验证可以对新假设加以确定、修正、补充或完善。
83.D【解析】豁朗期是指创造者经过长期酝酿,新假设产生或对考虑的问题豁然开朗。这种现象叫作灵感。
84.A【解析】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准备期的主要任务是创造者收集创造活动所必需的各种信息,组织已有的旧经验,掌握必要的技能。
85.D【解析】独创性是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能力,以及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对所见所闻加以组织的能力。
86.A【解析】流畅性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在短时间内产生的观念越多,流畅性越好。
87.C【解析】创造性思维是指用独特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
88.C【解析】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阶段。
89.A【解析】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发现问题是其首要环节。能否发现问题,与个体的活动积极性、已有知识经验等有关。
90.C【解析】相似的问题情境、灵活的思维、积极的情绪、丰富的领域内知识经验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91.C【解析】肯定、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否定、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会阻碍问题的解决。
92.D【解析】题干所述是理论思维的概念。
93.B【解析】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从而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灵活性。
94.A【解析】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95.D【解析】思维很迅速,正确性高,是思维敏捷性的表现;思维很快,但是正确性不高,是轻率的表现。
96.D【解析】本题考查思维敏捷性的内涵。
97.A【解析】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灵感现象就是直觉思维的结果。
98.C【解析】略。
99.B【解析】具体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表象是思维的材料,思维过程往往表现为对表象的概括、加工和操作。
100.C【解析】思维的概括性的其中一层含义是: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问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论。
关注"566教师资格"官方微信,获取考前内部资料、考试备考信息等!
教师资格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566教师资格"
相关推荐:
2016《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及习题汇总 |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
2016年教师资格证《各科目》考情分析汇总 | 《各科目》考试大纲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