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练习题 |
第 23 页:答案及解析 |
101.B【解析】不能独立地思考问题,人云亦云,这是思维缺乏独立性的表现。
102.B【解析】略。
103.D【解析】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或具体的推理过程。题干所述是演绎推理的典型例子。
104.D【解析】本题是对思维深刻性的考查。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深入地思考问题,善于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实质,揭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105.B【解析】概念是用一定的词语来记载和标志的。词语是概念的物质外壳,概念给词语一定的内容和意义,二者密切联系。
106.C【解析】分类是思想上按照事物的异同,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比较是分类的基础。根据事物的共同点可以把事物归并为较大的类;根据差异可以把事物划分为较小的类。
107.D【解析】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属性。简言之,变式就是指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
108.C【解析】抽象是在人脑中提炼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
109.A【解析】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形态扩散等。其中,形态扩散即以事物的形态(如颜色、味道、形状等)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比如,利用红色可以做什么,办什么事。因此,答案为A项。
110.C【解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培养学生多提问、多想问题的习惯。
111.C【解析】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112.D【解析】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由低到高可以分为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创造需要。
113.D【解析】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直觉思维具有敏捷性、直接性、简缩性、突然性(突发性)、猜测性的特点。
114.A【解析】3岁前儿童只能在动作中思考,他们的思维基本上属于直观动作思维。
115;B【解析】按事物的指认属性形成的概念称为具体概念。幼儿根据事物的外在特征进行的分类,即根据具体概念进行分类。
116.C【解析】合取概念是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它们在概念中必须同时存在,缺一不可。钢笔这两个属性在概念中缺一不可,所以为合取概念。
117.A【解析】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118.C【解析】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理论之~就是关于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这主要体现了个体心理发展阶段性的特点。
119.B【解析】皮亚杰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
120.A【解析】同化是指在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通过这一过程,主体才能对新刺激做出反应,动作也得以加强和丰富。
121.D【解析】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构建的过程,是个体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因此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22.A【解析】问题解决能力开始得到发展是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的思维特征之一。
123.D【解析】守恒概念的形成是认知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
124.C【解析】6岁左右的儿童可以解决数字守恒问题;7或8岁的儿童则能解决面积或容积守恒问题;9~10岁的儿童能够解决重量守恒问题;到11或12岁时儿童能解决体积守恒问题等。
125.D【解析】动机水平与行为效率呈倒U型曲线。
126.C【解析】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127.C【解析】学习动机包含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个基本成分。
128.B【解析】一般来说,在同一时间内,在一个学生身上,主导性学习动机只有一个,而辅助性学习动机则可能会有一个以上,并且这些辅助性学习动机的强度和稳定性也都不会是一样的。
129.B【解析】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兴趣、爱好和信念等。学习兴趣是动机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
130.B【解析】避免失败者往往通过各种活动防止自尊心受伤害和产生心理烦恼,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131.A【解析】高成就需要者的成就动机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即通过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自尊心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这类人会选择做企业家和风险较大的工作,他们通常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为内部因素。
132.B【解析】自我提高内驱力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成就看作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属于外部动机。
133.B【解析】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
134.D【解析】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即强化理论,采用强化原则,通过奖励与惩罚的措施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135.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学习期待的概念。
136.C【解析】提出归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韦纳。
137.A【解析】在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中,稳定因素包括个人的能力和工作难度。
138.A【解析】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139.A【解析】身心状况是内在的、不稳定的,同时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所以也是不可控的。
140.B【解析】正确的归因观应该归因于内部、可控的因素,这样才能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归因于稳定、不可控、内部因素容易使学生产生无助感,从而慢慢放弃自己。
141.A【解析】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因此会感到自卑沮丧。
142.C【解析】韦纳的归因理论把人经历过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原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他从大量的实验中总结出成败的原因主要是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四个方面,而且为改变后进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143.B【解析】略。
144.D【解析】王雷推测自己上课听讲、课后做好作业这些行为能使自己取得好成绩,也就是个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所以属于结果期待。
145.B【解析】替代性经验是指个体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对他人的观察,如果看到一个与自己一样或不如自己的人成功,自己的效能感就会提高。
146.C【解析】内控特征的人将成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与努力,外控特征的人则归因于任务难度。显然,C项体现了内控特征。
147.B【解析】本题考查诱因的概念。
148.B【解析】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149.A【解析】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训练和改进心理官能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改善学生的各种官能,而改善以后的官能就能够自动地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一种官能的改进也能增强其他的官能。
150.A【解析】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关系转换理论,认为迁移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关系的结果,是对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和顿悟,而非由于具有共同成分或原理自动产生。学习迁移的重点不在于掌握原理,而在于觉察到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
关注"566教师资格"官方微信,获取考前内部资料、考试备考信息等!
教师资格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566教师资格"
相关推荐:
2016《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及习题汇总 |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
2016年教师资格证《各科目》考情分析汇总 | 《各科目》考试大纲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