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练习题 |
第 23 页:答案及解析 |
二、辨析题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但并不是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1)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果(工作效率)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2)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3)动机水平与行为效果呈倒U型曲线。
2.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因此,学习所引起的是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3.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散是不同的,虽然都是注意对象的变换。注意的转移是在实际需要时,有目的地把注意转向新的对象,使一种活动合理地被另一种活动所代替。注意的分散是在需要注意稳定时,受无关刺激干扰,或由单调刺激所引起,使注意离开需要注意的对象。
4.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心理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这时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产生积极影响。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此时定势对问题解决产生消极影响。即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故本说法不正确。
5.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负迁移也叫“抑制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两者本质完全不同。
6.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力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其形成的原因是连续的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
7.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负强化和惩罚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强反应在将来发生的频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8.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学习迁移不仅可能对学习起促进作用(正迁移),也可能起阻碍作用(负迁移),还可能不起作用(零迁移)。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1.(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①感觉适应;②感觉对比;③感觉后效。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①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②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③联觉。
2.(1)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从而使我们的知觉更清晰、更准确;(2)理解有助于人们整体地知觉事物;(3)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3.(1)知觉对象的特点,如接近、相似、闭合、连续等因素;(2)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3)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影响知觉的整体性;(4)知觉的整体性主要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与经验。
4.(1)联系:①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②感觉和知觉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
(2)区别:①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②感觉仅依赖于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于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③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的生理因素影响,而且依赖于人的过去经验,受人的心理特点制约;④知觉与词联系在一起。可见,知觉比感觉复杂。
5.(1)泛化与分化。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属于刺激的泛化。如果只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而对其他相似刺激不做反应,则出现了刺激的分化。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性的反应。
(2)消退。在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叫作条件反应的习得过程。条件反射形成以后,如果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称为消退现象。
(3)恢复。消退现象发生后,如果个体得到一段时间的休息,条件刺激再度出现,这时条件反射可能又会自动恢复。这种未经过强化而条件反射自动重现的现象被称为恢复。
6.(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7.桑代克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西方教育心理学奠基人之一,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桑代克的联结说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它系统地回答了有关学习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这为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起到了奠基作用。它对于我们了解学习,特别是动物的学习过程及其外部条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桑代克超越巴甫洛夫之处在于:他提出在某个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影响了未来的行为。
但是,桑代克发现的学习律仍然有些简单和粗糙,不能完善地说明学习的根本规律。他以试误概括所有的学习过程,忽视了认知、观念和理解在学习中的作用,抹杀了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桑代克的根本错误在于背弃了反映论的观点,取消了反映过程,认为情境与反应之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中介,这是一种简单化的机械主义的观点。
8.(1)接受学习是学习的主要形式;(2)学习过程是主动构建过程,具有自主性、策略性和风格性,是师生互动的过程;(3)学习内容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具有间接性;(4)学习目标具有全面性:(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9.(1)时间很短;(2)容量有限;(3)意识清晰;(4)操作性强;(5)易受干扰。
10.(1)识记的目的与任务;(2)识记的态度和情绪状态;(3)活动任务的性质;(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5)识记的方法。
11.(1)原来注意的强度;(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3)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4)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注意转移的速度和质量取决于前后两种活动的性质和个体对这两种活动的态度,同时也受个性特点的影响。
12.(1)学习材料的性质;(2)系列位置效应;(3)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4)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5)识记的方法;(6)时间因素;(7)情绪和动机。
13.(1)“一心二用”在心理学上属于注意分配的现象。例如,一边织毛衣,一边看电视;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
(2)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一心二用”就是注意指向了两个对象。
(3)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①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已经熟练的;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③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为一套统一的组织。例如,(1)中的例子织毛衣是非常熟练的,听课和记笔记也是已熟练的。
14.(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
15.(1)知觉对象的特点;(2)当时的知觉任务;(3)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16.(1)记忆的敏捷性;(2)记忆的持久性;(3)记忆的准确性;(4)记忆的准备性。
17.机械识记时可能有两种情况:(1)识记者面对的就是本身没有意义或者没有内在联系的材料。比如对无意义音节、地名、人名、历史年代等的识记。这种识记具有被动性,但对学生而言也是必要的,因为它能够防止对记忆材料的歪曲。(2)面对的材料虽然有可能有意义,而识记者对其缺乏应有的理解。只能先机械识记,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再逐步加以理解。有些内容,限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可能真正理解其意义,但这些知识对以后的学习是重要的,也应该进行机械识记,如幼儿学习古诗,一、二年级的学生背诵乘法口诀。
18.(1)分析与综合;(2)比较与分类;(3)抽象与概括;(4)系统化与具体化。
19.(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公式是S-R;(2)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3)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原则,即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20.(1)问题情境;(2)定势与功能固着;(3)原型启发;(4)已有知识经验;(5)情绪与动机。此外,个体的认知结构、个性特征以及问题的特点等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21.(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3)提供概念范例,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适当运用比较;(4)突出有关特征,控制好无关特征的数量和强度,正确而充分地利用“变式”;(5)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明确提示概念的本质特征;(6)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22.(1)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评价。在学习和工作当中,人人都会体验到成功与失败,同时还会去寻找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这就是对行为进行归因的过程。人们会把成败归结为不同的原因,并产生相应的心理变化,从而影响今后的.行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把人经历过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原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又把上述六项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2)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控制点维度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有关。稳定性维度与个体对未来成败的期望有关。可控性维度既与情绪体验有关,又与对未来成败的预期有关。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
23.(1)从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2)从基本需要提升到成长需要;(3)从需要满足发展到价值追求;(4)从成败经历中学到合理的归因。
24.(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活动的坚持性;(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3)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新行为的习得,而且影响已习得行为的表现;(4)自我效能感还会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25.(1)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习动机;(2)先求满足学生的缺失性动机;(3)让学生确切了解学习的性质;(4)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5)善于利用反馈激发学生士气。
26.(1)人本主义倡导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根据学习对学习者的个人意义,人本主义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类。①无意义学习是指学习没有个人意义的材料,类似于心理学上的无意义音节,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仅仅涉及经验累积与知识增长,与完整的人(具有情感和理智的人)无关,学得吃力,而且容易遗忘;②有意义学习,是指一种涉及学习者是完整的人,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是一种与学习者各种经验融合在一起的、使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的学习。
(2)人本主义者倡导学生中心的教学观。教育与教学过程就是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学习是人固有能量的自我实现过程,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无条件积极关注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育的目标、学习的结果应该是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内在自由性的人。教师的任务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和条件,促进个体自由地成长。学生中心模式又称为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教师最富有意义的角色不是权威,而是“助产士”和“催化剂”。
27.(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2)设置合适的目标;(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4)训练归因。
28.(1)唤起学生有意识的自我监控;(2)通过演示自我调节和策略选择的方法程序,教给学生自我调节的技巧;(3)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自我监控,以达到改进自我调节策略的目的。
29.“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率。(1)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学习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2)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3)动机水平与行为效果呈倒U型曲线。
30.(1)“努力归因”,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归因于努力与否的结果。因为学生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努力与否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习困难或成绩不佳时,一般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将来会取得成功的期望。(2)“现实归因”,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现实归因,以帮助学生分析除努力这个因素外,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还有哪些,是智力、学习方法,还是家庭环境、教师等因素。这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学习成绩,并尽力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自信心。这种归因训练的好处在于,在学生做“努力归因”时又联系现实,在做“现实归因”时又强调努力。
31.(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2)替代经验;(3)言语暗示;(4)情绪唤醒。
32.(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对迁移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33.(1)学习材料的特点;(2)原有的认知结构;(3)对学习情境的理解;(4)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5)学习策略的水平;(6)智力与能力;(7)教师的指导。
34.(1)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可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2)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3)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4)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5)根据迁移范围的不同,可分为自迁移、近迁移和远迁移;(6)根据迁移的路径,可分为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7)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35.(1)去自我中心性(去中心化);(2)可逆性;(3)守恒;(4)分类;(5)序列化。
36.(1)记忆术;(2)做笔记;(3)提问;(4)生成性学习;(5)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
37.(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5)有效监控原则;(6)个人效能感原则。
38.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调节,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知识是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即知道做什么。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关于学习者本身的知识、关于任务的知识和关于策略及其使用的知识。元认知体验是个体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积极监控,并相应的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目标,即知道何时做、如何做。
39.(1)归类策略。(2)纲要策略。它主要有两种:①主题纲要法;②符号纲要法。其中,符号纲要法主要有: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
40.(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①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安排学习活动;②根据一周内学习效率的变化安排学习活动;③根据一天内学习效率的变化安排学习活动;④根据自己的工作曲线安排学习活动。(3)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41.(1)指导教学模式。指导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习有关的学习策略,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
(2)程序化训练模式。根据加涅的学习层次理论,程序化训练就是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在其适宜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程序。
(3)完形训练模式。完形训练就是在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个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
(4)交互式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是由教师和一组学生(大约6人)一起进行的,主要是为了把擅长阅读的人的心智模型,通过策略外化成不擅长阅读的学生能操作的程序,以帮助成绩差的学生阅读领会。
(5)合作学习模式。在这种学习活动中,两个学生一组,一节一节地彼此轮流向对方总结材料,当一个学生主讲时,另一个学生听着,纠正错误和遗漏。然后,两个学生彼此变换角色,直到学完所学材料为止。
42.(1)复述的时间上,采用及时复习、分散复习。(2)复述的次数上,强调过度学习。(3)在复述的方法上,包括运用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整体识记与部分识记相结合、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等。如果我们对某事感兴趣,或者对它持积极态度,就会记得牢固;反之,则容易遗忘。
43.(1)时间管理策略;(2)环境管理策略;(3)努力管理策略;(4)学业求助策略。
44.(1)操作性和监控性的有机统一;(2)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3)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
45.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1)学习实质上是一种适应活动;(2)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 (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4)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5)学习的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6)学习引起的是相对持久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
关注"566教师资格"官方微信,获取考前内部资料、考试备考信息等!
教师资格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566教师资格"
相关推荐:
2016《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及习题汇总 |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
2016年教师资格证《各科目》考情分析汇总 | 《各科目》考试大纲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