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冲刺卷 |
第 4 页:参考答案及解析 |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于1970年写成并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一书,集中阐述了终身教育思想,由此被誉为“终身教育的倡导者之一”。
2.C【解析】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决定了教育工作应该因材施教,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不同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3.A【解析】概念学习是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应。概念学习以掌握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为主。
【点拨】加涅从两个角度对学习进行了分类,这是历年考试中的重点内容。(1)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2)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4.A【解析】“齐风俗,一民心”“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了德育功能的政治功能。
【点拨】历年考试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古语或名言,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等,从而考查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教育学或心理学原理。在回答这类问题时,考生首先要知道这句话的大致意思,然后再结合选项进一步分析。
5.C【解析】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早期的夏朝。
6.D【解析】智力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必须具有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能力,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7.D【解析】认知能力指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等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不属于认知能力。
8.A【解析】胆汁质的人以情感发生的迅速、强烈、持久,动作的发生也是迅速、强烈、有力为特征。属于这一类型的人一般表现为:情绪体验强烈,思维灵活,精力旺盛,勇敢果断,热情直率,朴实真诚,行动敏捷,生气勃勃,但这种人遇事常欠考虑,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
9.C【解析】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因材施教、教育方法上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机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情境是不断变化的,因此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机智处理问题。教师在制订计划时要留有余地,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随机事件或意外情况,能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
10.C【解析】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11.C【解析】心理学家把少年期(11、12岁—14、15岁)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在这一时期,少年将经历急剧的心理变化。同时,这一时期,少年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对自我的认识产生一种成人感,常常对世界与自身的未来进行幻想活动,自我意识开始萌芽。
12.D【解析】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重要基础。学生的智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离开或排斥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无从生长。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智力、能力,才能更好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
13.A【解析】《学记》是战国后期出现的一部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其中的“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等思想,至今仍然有着积极意义。
14.B【解析】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教师对学生学习具有指导作用,处于主导地位。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点拨】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方面。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15.A【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勒温最早研究群体动力概念,用来说明群体成员之间各种力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6.B【解析】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17.C【解析】中学生的想象具有有意性、现实性和创造性。
18.A【解析】华生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环境决定论的突出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发展与先天的遗传素质无关,而是受到环境的影响,题于中的这句话就是他提出的。
19.C【解析】逃避条件作用指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就是逃避条件作用的表现。
【点拨】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中的重要概念,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二者的联系在于,回避条件作用是在逃避条件作用的基础上建立的,是个体在经历过厌恶刺激的痛苦之后,学会了对预示厌恶刺激的信号做出反应,从而免受痛苦。
20.C【解析】根据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呈倒U型关系。耶克斯与多德森发现,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动机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随着任务的难度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21.D【解析】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从而得出多个答案的思维。
二、辨析题
22.错误【答案要点】认为素质教育是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这一观点是对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同时忽视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首先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潜力的开发者、智慧的启迪者、人生的引路人,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23.正确【答案要点】学生学习相比于成人的学习,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2)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学习;(3)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不但要掌握知识、经验和技能,还要发展智力,培养行为习惯,培养道德品质,促进人格的发展。
24.正确【答案要点】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就是知、情、意、行交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因此,要从知、情、意、行四方面着手来发展学生的品德,真正做到四者之间能够相辅相成,全面和谐的发展。
25.错误【答案要点】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但是,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以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为基础。
关注"566教师资格"官方微信,获取考前内部资料、考试备考信息等!
教师资格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566教师资格"
相关推荐:
2016《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及习题汇总 |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
2016年教师资格证《各科目》考情分析汇总 | 《各科目》考试大纲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