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5套:2016年《语文学科知识》(高级中学)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阅读以下《口语交际·讨论》的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学生:[A]我是组织者。我是参与者。我是记录者。我是汇报者。(四名同学明确各自的分工)组织者:[B]学了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同学们对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这个形象在生活中还有什么意义呢?在我们的身边是不是还存在着一些套子?请小组针对此话题进行一番讨论。
参与者:考试在学习中是一种套子,为了应付考试,我们必须围绕着考试转,而放弃其他的业余生活。
组织者:那你认为考试这个套子好不好呢?
参与者:当然对我们有一定的帮助,对检验我们某一个阶段的学习还是有好处的。
汇报者:[C]同同学们说了很多,我来汇报一下。首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套子,比如法律的套子,对我们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又比如科学的套子,我们必须去打破。经过讨论,我们认为对于套子应该辩证地理解,他既有好的一面,亦有不良的一面,对于那些对我们起到保护作用的套子,我们要保护它;对于那些束缚我们的套子,我们要打破它。
记录者:[D]关于今天大家讨论的结果,我都记录了下来,将教给老师,请他给出指导意见。关于上述教学片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讨论属于组织中的口语交际,讨论前需要明确各自的分工
B.组织者结合学过的内容.提出需要共同讨论的、着手解决的问题
C.讨论的总结与汇报.是讨论的必要环节,能进一步形成讨论的结果
D.记录者做的记录,只拿给老师看,对学生下次口语交际课没有任何意义
2、某教师设计了“体会《红楼梦》的艺术魅力”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的( )。
A.诗歌与散文
B.小说与戏剧
C.语言文字应用
D.文化论著研读
3、李清照《醉花阴》中有词云:“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下列对“人比黄花瘦”的妙处解说得较为恰当的是( )。
A.“西风”起时的黄花本已很瘦,而此时人比黄花还瘦,以花衬人,更为生动传神地表达出“销魂”之深
B.黄花娇小瘦弱。人比黄花瘦是说人比黄花更好看
C.“人比黄花瘦”中将花与人相比,突显出人更加瘦弱
D.花人相映,互为衬托;以人比花,更为形象
4、阅读下列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
《沁园春·长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篇。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浮沉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教师为这首词的教学设计一则导语:
我们以前已经学习过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背诵。(播放有关秋风、秋叶飘落的画面)
你看到里面的景象,感受如何呢?(让学生各抒己见:萧条、冷清、凄凉……)你会联想到有关“秋”的哪些诗句呢?(调动学生的积累,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可见,大家知识面很广,联想的诗句很多。(激励肯定学生)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常常把“秋”与“悲”“愁”联系在一起。那我们来看一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是怎样的?又展现了他怎样的情怀?让我们一起赏析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
对上述案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指导。点评具有针对性
B.由图片与诗句结合方法导人课文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C.以诗歌语言学习为重点,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D.回忆初中所学的《沁园春·雪》以及回忆与“秋”有关的诗句,这一教学起点的确立,为本课教学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5、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实词“间”的意义,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奉命于危难之间(时候)
B.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
C.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空隙)
D.从郦山,道芷阳问行(从小路)
6、教学必修(1)诗词单元时,教师结合《沁园春·长沙》及其他诗歌中的诗句设计了一道选择题,要求选出下列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怀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学生们该如何选择?( )
A.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D.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7、在学习《陈情表》时,学生发现课文下面有很多对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解释,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
A.范文系统
B.知识系统
C.助读系统
D.作业系统
8、李密在《陈情表》中开头就说“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有学生说李密写错了,这个地方的“孩”字应改成“臣”字,应该与前面“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保持一致。下列教师评价最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一项是( )。
A.看书比较认真,但思考不够深入,再想想这个地方为什么用“孩”字?
B.这个问题很好,其他同学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问呀?
C.结合本文的写作目的,能说说“孩”与“臣”哪个字更能感动晋武帝吗?
D.有自己的见解,值得表扬,希望其他同学能向他多多学习。
关注"566教师资格"官方微信,获取考前内部资料、考试备考信息等!
教师资格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566教师资格"
相关推荐:
2016年中小学教师资格精选资料汇总 | 《各科目》考情分析及备考策略
2016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汇总(各科目)| 历年真题及答案汇总
2016教师资格考试科目、题型题量及分值比例 | 《各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