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练习题 |
第 5 页:答案及解析 |
二、案例分析题
16.【参考答案】
让学生能在作文中说真话、写真情,除了给学生宽松的写作环境之外,教师的教学引导也非常重要.好的教学设计可以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一吐为快的热情,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同时也排除了写作文的畏难情绪,打破千人一面的老套式,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本案例的设计重点是赏析一篇本班学生的例文,让学生各抒己见,展开讨论。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到,写作是每个人表情达意的内在需要,每个人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不同,把它真实地诉诸文字,倾泻于笔端,也就成了作文。然后,教师展示例文,让学生各抒己见,指出文章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教师适时点拨,特别提出“感情是文章的生命,要想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你自己”,让学生用真情感动自己,进而打动读者。最后,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引导他们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这种从例文人手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实例证明,只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才能打动读者。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可贵的是教师不但能从理论上指导学生.还能以自己的写作实践影响学生的写作风气,让学生观察生活,关注身边的点点滴滴,丰富写作的素材,使学生的写作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
17.【答案】
第③段中的错别字为“一道琐”中的“琐”应改为“锁”;第⑤段中的错别字为“纸醉金谜”中的“谜”应改为“迷”。
第②段中的病句为:
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能不说这感情不壮烈?
否定失当,应改为:
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说这感情不壮烈?
18.【参考答案】
本文考生直接从材料中选择“寂寞”这一提示语作为自己文章的主旨,省去了审题的麻烦,也避免了偏题,可见该考生考场应变能力确实很高。立意深刻,条理清晰,是本文最大的特色。文章开篇点题,由诗句感叹寂寞,把“细雨闲花”的“迷蒙”“柔美”拓深为情感的滂沱壮烈,即“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接着以纳兰性德和李煜为典例,来阐释寂寞为何,即“寂寞的意义”。然后列举陆游、王维、元稹,将寂寞升华为“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最后一段在内容上又进了一层.由“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拓展为林则徐、韩愈式的寂寞“是奉献,让人仰望”。如果考生只是在谈寂寞,那本文只是一篇一般的考场作文而已,但作者把寂寞提升为奉献,让人仰望,主旨就得到了提升。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这篇文章看出作者丰厚的材料积累和深厚的思想沉淀,因此这是一篇颇有韵味的考场作文。但考生一定要注意书写及标点符号的用法,注意考试作文不要写错别字,这些简单的语言表达问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考场作文的得分。
三、教学设计题
19.【参考答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略)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并思考
(1)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北京的哪些吆喝声?
(2)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2.学生发表见解,师生共同明确
在作者看来,北京小商贩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四、品读文章
1.学生细读课文并思考
(1)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2)作者向我们介绍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老北京城里的种种吆喝,作者难忘的只是这诸多的叫卖声吗?
作者对北京的吆喝怀有怎样的感情?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3.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点评。
明确:(1)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
风情。
(2)描写中包含着作者深厚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也包含着对老北京民俗风情和对无忧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五、拓展延伸
1.听一听:欣赏老北京的吆喝声。
2.学一学:在你的记忆中,什么样的叫卖吆喝声让你至今难忘?给大伙学一学。
3.说一说:在大众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吆喝还有没有作用?请具体说说。
六、课堂总结(略)
20.【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旧北京有关吆喝的民俗知识,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法。
(2)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揣摩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制定依据:
(1)教材特点
《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吆喝》写的是现实中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片段、人生的种种印象都仿佛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本文以平易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怀想以及耐人体味的浓郁的生活情趣。
(2)学生情况
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的“吆喝”相当陌生.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这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阅读障碍,对于重点、难点较难把握,需要长文短教。而学生经过前一段的阅读训练,大多数能用找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帮助理解,这堂课也需要让学生在反复地读、圈、划中感悟文字,通过不同层次的读来实现教学目标。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规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八年级语文学习的要求有“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
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等。
21.【参考设计】
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
作者在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总体上是充满了怀念之情的.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
相关推荐:
2016年中小学教师资格精选资料汇总 | 《各科目》考情分析及备考策略
2016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汇总(各科目)| 历年真题及答案汇总
2016教师资格考试科目、题型题量及分值比例 | 《各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