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练习题 |
第 5 页:答案及解析 |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解析:山水游记类散文即以轻快的笔调,生动的描写,把旅途所见所闻,诸如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风情和山川形胜等真实而生动地记叙下来的文章,A、B、D都是著名的游记散文。C项《洛神赋》是曹植的一篇抒情性散文,故当选。
2.【答案】A。解析:考生解答这类题,不仅要准确识记作家、作品,还要对作品的主题内容、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等有所了解。《西游记》是吴承恩的代表性作品。老舍的《骆驼祥子》描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北平城内人力车夫的生活,通过描写洋车夫祥子买车丢车,攒钱丢钱,劳苦终生,一无所获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在中国半殖民地化过程中.城市下层贫民由“人”蜕化为“兽”的过程,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是集中表现智慧和忠诚的代表人物。《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是勇敢无畏、机警果断、自立自救、坚韧不拔的男子汉形象。
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的正确区分及中外文学史上著名作家作品体裁的识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课教学目标“新闻与传记”系列指出“阅读新闻、通讯(包括特写、报告文学等)作品,了解其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把握语言特色”。题干中《儒学飞人》《澳星风险发射》是两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介于新闻报导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样式。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由此可知本题正确答案为C。
4.【答案】B。解析:A、C、D都是代词,B项,“其”是“抑,或许”的意思。故B项当选。
5.【答案】D。解析:板书设计除了要具有视觉美感还要布局合理,最主要的是要能够为文本教学服务,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板书都一定要具有视觉美感,但所有的板书一定会是服务于教学内容的。好的板书首先要抓住课文重点,理清教学脉络,深入浅出;其次要布局合理,脉络清晰;最后要简明概括,美观醒目。故D项说法有误,当选。
6.【答案】B。解析:A项说法片面,通过题干中“《诗经》中的传统爱情名篇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或相似点”可知,教师设计这一作业的目的是要将学生的思考由课内引向课外,加深对《诗经》的理解,而不能片面地说是对《氓》的理解。C项说法错误,《氓》《关雎》《静女》都是《诗经》中的爱情名篇,故不能说主题不同。D项对意图理解有误,教师虽然涉及写作,但主要目的不在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故正确答案为B。
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课程中“表达与交流”的目标。辩论属于口语表达的一种,A、C、D三项均是口语表达与交流应达到的目标,B项是书面表达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课实施建议的准确识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故可知正确答案为A。
9.【答案】B。解析:练习系统又叫训练系统、检测系统、作业系统,是按照一定的目标有计划地设计出一套“练”的方案或题目。其重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实现语文素养全面发展。教材中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探究·练习”是教材练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0.【答案】D。解析:从二者的提问可以看出:教师甲的提问较为笼统,比如“分析哪些曲词更具有表现力?”但究竟何为“更具表现力”?有些学生还不是十分清楚。学生拿到问题后往往会一头雾水,不知如何下手,但由于在课堂上.学生可能会存在不愿冷场的心理,所以可能就会借助参考书的内容来应对老师的提问。
而教师乙的提问明确性则更强.他提供给了学生鉴赏的具体方法,让学生知道该从哪里着手去分析、回答问题.不至于无的放矢。这种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体现了学生共同劳动的成果。学生在回答问题会时常有创造性表现,能使整堂课的质量有所提高,会延伸教学内涵,更容易使教学达到高潮。
11.【答案】D。解析:“提高写作能力和绘画能力”说法有误。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要求学生用简明清晰的语言描述文中的景物.引导学生理清“月下的荷塘”这一段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的写景顺序,并抓住“塘上的月色”这一段中精确而传神的动词,来检查学生对文章主体部分内容的熟悉及掌握程度,并为背诵做准备。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再通过语言艺术与绘画艺术转换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月下荷塘”的意境,也使学生将阅读体验内化为自己的审美品味和精神品质。
12.【答案】A。解析:通过分析所给材料不难发现,教师在讨论、探究、比较三个环节主要强调了学生通过查辞书、翻资料来自主完成探究学习。故教学目标应为A项。B项学习重要字音、字词不符合高中学段的教学目标要求。C项说法片面。D项说法太笼统,欠缺针对性。
13.【答案】B。解析:B项说法太绝对。并不是所有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都能够让学生产生陌生感和新奇感.也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容易忽略的知识点都值得学生去品味,值得教师去把握。这个值得教师引导、学生品味的且容易忽略的知识点必须是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知识点。
14.【答案】C。解析:从这一教学片段可以看出,在这一节课的最后,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并领悟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从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形来看,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赋体的特征。这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般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往往在上课之初就把赋体特征一股脑儿地教给学生。那种情形下,学生最多能记得两个特点是什么,而无法真正地感受到这两个特点到底是怎么样的。而这位教师巧妙地将赋体的特征放于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自己的朗读中体会,从而顺利总结得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这种文体特点。
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顺利地达到考试的要求,而且可以超出考试的要求,从而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5.【答案】C。解析:因本段在语言与内容上均有相当难度,故教师设计了以上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意图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这一环节最大的问题在于频繁转换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续性、稳定性,其思维并未迅速随着教学情境的切换而随之转换。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学习.而思考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而言,教师在创设一个情境、提出若干问题后,必须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时间。
思考时间如果偏短,学生的思维必然无法展开与深入,势必失之于肤浅散漫。这样,学生就容易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使教学呈现支离破碎的状态。这堂课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学内容紧凑,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但也因为过于追求紧凑、热闹,导致思考时间或过短或缺失,容易形成走过场现象。
相关推荐:
2016年中小学教师资格精选资料汇总 | 《各科目》考情分析及备考策略
2016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汇总(各科目)| 历年真题及答案汇总
2016教师资格考试科目、题型题量及分值比例 | 《各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