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练习题 |
第 5 页:答案及解析 |
点击查看:5套:2016下半年(高级中学)《语文学科》模拟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某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单元包含《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学习完这些课文后,学生对这种文学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求教师再为其推荐几篇这样的文章,以下不满足推荐要求的一项是( )。
A.《高老头》
B.《茶馆》
C.《伪君子》
D.《赵氏孤儿》
2.某教材必修(3)第四单元的选文为《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物理学家的教学历程》,对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的是( )。
A.重视精神科学的培养,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
B.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C.学习科普文的写作方式,能够运用这种体裁进行文本创作
D.注意审美鉴赏。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
3.某专题设有“广告语的是是非非”“电视公益广告的语言特征”“广告语言的性质和规范要求”“危险的广告语言”几大板块,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语言文字应用
B.新闻与传记
C.诗歌与散文
D.文化论著研读
4.学习完高中语文课文《过秦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中“云、响、景”用法相同的句子,以下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C.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石钟山记》)
D.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
5.教学某版高中语文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教师设置了下面的导入:
(上课初,教师板书课题、介绍背景知识)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是饮誉世界的革命家、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以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
(教师大约用了4分钟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及两人的友谊、马克思逝世的情景等)
以下对其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段教学导入完全是传统套路的“开局”,方式陈旧,内容单一。使学生没有任何新鲜感
B.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局”索然寡味,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
C.这段教学导入意在让学生在进入课文前对人物背景有初步认知
D.教学导入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故不能使用背景导入,而应使用激疑导入、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等富有趣味性的导入方式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沁园春·长沙》描写主人公的活动,主要用了哪几个动词?
②从内容上看,一个“看”字,引出景物,一个“忆”字,引出叙事,一个“问”字,引出抒情。请具体说说所“看”之景,所“忆”之事,所“抒”之情是什么?(生品读思考后,个别回答)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述《沁园春·长沙》一课时,在整体把握阶段设置的几个问题,以下对其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设置这一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诗歌时注意把握词眼
B.第二问有助于学生提高概括能力,把握诗歌思路和诗歌主旨
C.两个问题从点到面,对学生能力的要求逐步提升
D.从两个问题的内容来看,教师的设计意图落在了第二问“诗歌思路和主旨”上
7.以下是某教师设计的《包身工》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培养筛选信息和阅读报告文学的能力;
②区分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以及作者评价,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本的多层次理解,学习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比今昔“包身工”,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对上述教学目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目标是教学的重点,需要重点关注
B.在以上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整个教学目标的出发点
C.以上三维目标的设计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
D.三维目标之间是独立的,可以单独完成
8.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的作业练习,阅读并回答问题。
一、林冲被发配到沧州,高太尉仍要置他于死地。林冲被逼上绝路,不得不奋起反抗。概括情节要点(如“路遇李小二”“火烧草料场”),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
二、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所以他的思想观念、为人行事和一般的草莽英雄有很大的差异。试总结林冲的性格特点。
三、风雪作为自然环境,对刻画人物起到一定的作用。看看课文对风雪有哪些描写,这些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四、“逼上梁山”,指的是被压迫的人们不得不奋起反抗的事情。补充阅读《水浒》相关章回,探讨林冲在恶势力的逼迫下,由安分守己到上山聚义的心理变化过程。
[参考资料]
明代李开先《宝剑记》中林冲夜奔梁山的唱词:
登高欲穷千里目.愁云低锁衡阳路。
鱼书不至雁无凭.几番空作悲愁赋。
回首西山月又斜,天涯孤客真难渡。
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以下选项中对其作业设计意图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题意在让学生归纳矛盾冲突的发展脉络.了解林冲是怎样被“逼上梁山”的
B.第二题意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进而理解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
C.第三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D.第四题意在扩展学生阅读量,让学生在课文阅读中丰富知识,增加积累
9.某教师教学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时,布置预习作业:鉴赏并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诗,总结辛弃疾诗歌的语言风格和创作特点。该作业体现出的教学理念不包括( )。
A.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B.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C.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D.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
10.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梁实秋用轻盈的笔法,轶事的形式,尊仰的灵魂,重现了三千年不遇的大变局之下,那咳珠唾玉、环佩锵鸣的大师,重现了他的欢笑挺拔,他的雷鸣呼啸,他的自负狂狷,以及终归悲悯和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时代命运。
任公先生一生高文博学,对他的认识和了解,一节课的时间只能“蜻蜓点水”式的一带而过,其中的风华与睿智、多变与执着还需要我们在课后进一步感悟与领会。希望大家能通过今天的学习,打开一扇门.获得知识以外的更大收获。
真诚地希望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都能拼搏时热情执着,自处时认真!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时的教学结束语,以下对其设计意图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他人的故事中,反省自己;在感慨唏嘘中,汲取正能量,以此来砥砺学行
B.达成“在品文中.感受一代大师梁启超的风采,学习其爱国热情及做任何事都充满激情、积极投入的精神”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C.总结文本写作特点,重申文章思想内容,强化德育目标
D.补充拓展梁任公语言特点、人物背景及人生态度,达到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相关推荐:
2016年中小学教师资格精选资料汇总 | 《各科目》考情分析及备考策略
2016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汇总(各科目)| 历年真题及答案汇总
2016教师资格考试科目、题型题量及分值比例 | 《各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