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练习题 |
第 5 页:答案及解析 |
1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师:这篇课文结尾写道:“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便裹紧大衣离开广场走了。后来怎样了呢?课文没有交代,留给读者去思考。现在,就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把后来的事情说出来,以“广场事件之后”为题,做口头作文。这篇口头作文的要求:第一,内容要和原文衔接,不是另编故事;第二,人物的思想品质、道德作风必须和原文一致;第三,口头作文的中心思想,要和原文中心思想吻合;第四,在符合上述三点要求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想象力,添出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来。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的教学小结,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生发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散迁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B.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了有机联系,将读和说两种能力要求合理整合,将课堂知识积极向课外拓展延伸
C.反复提到“和原文衔接”“和原文一致”“和原文中心思想吻合”等要求,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D.教师通过教学小结将学生思维发散开来,既巩固了当堂课的教学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师:有人这样评价姜夔:“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请你结合这句话,谈谈对这首词的看法。(学生在沉思)
生1:我反对这种说法。我觉得虽然作者没有像有些诗人那样直抒胸臆,但他融情于景。
师:你能否说明白点,可以结合文本来谈。
生1:“二十四桥”一句是景物描写,这一句写了三个静物:二十四桥、河水、月亮。它们本身就渲染了一种压抑甚至凄凉的气氛,很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韵。
师:好,很有个性,看法独特。别的同学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2:我同意第一个学生的看法,我认为,“冷月无声”一句有“顾左右而言它之意”,作者只说了桥、河水、冷月,乍一看,好像太平常不过,但仔细琢磨就会生出一丝惆怅和悲怆。
师:说得对.能否具体点?
生2:“冷月无声”运用拟人的修辞,很能写出扬州此时荒凉甚至荒芜的景象。诗人故意没有写明白,而让我们产生遐想和联想。所以,我认为这是话中有话,顾左右而言它。
师:分析得很有个性。刚才两位力挺姜夔,我问一下,有没有赞同王国维的?那句话是国学大师王国雏所说。他可是现代文学大师啊。
生3:我赞成王国维的评析,他写景的特点是模糊,不是那种浓墨泼洒,而是惜墨如金。写得很少,但写得很有味道。有点遮遮隐隐的感觉。但这就是姜夔。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某版高中语文课文《扬州慢》一课时的教学实录(节选),以下对其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借文学大师的评价,引导学生鉴赏和品味它的特别之处,为学生的品味鉴赏设置了方向
B.面对学生们不同的看法教师没有片面地否定.而是巧妙地引导,并借此让学生把思考点集中到对王国维看法的评析上
C.教师将自己解读文本的过程和方法剖析出来,呈现给学生,然后提问,再引领学生去思索。这就让教师在这个细节的处理上成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和学生形成了垂直性互动
D.三个学生都对王国维的看法提出了异议,并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的过程。学生1概括出了“压抑、凄凉”,学生2琢磨出了“惆怅和悲怆”,表述方式不同,可是殊途同归——情感可以说完全一致
13.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
一、诵读课文:教师学生共同配乐诵读课文
二、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A]1.有人曾经评价《滕王阁序》:它“是一曲音韵和谐的天籁,是一幅画工精美的长卷”。老师在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作业,现在请拿出你的小卡片说说你最欣赏文中哪些语言,从内容和写法方面进行赏析。(小组交流)
2.我们一起来分享。感受王勃语言的魅力。
要求:读出你选择的语句、串译、评析(从内容、写法方面)。
(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点评,学生随时有感情地读课文)
板书:形式美、音乐美、绘画关
内容方面:意象、意境
艺术手法:修辞(比喻、比拟、夸张、用典、对偶、反问等)、炼字、色彩变化、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衬托、白描、抒情方式(直抒胸臆、融情于景)
必要时补充:大家看看这三对儿对偶句一样吗?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B]对偶的形式:a.正对(上下句在意义上相近或相似的对偶形式)如:“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b.反对(上下句在意义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如:“孟尝高洁”“阮籍猖狂”
c.流水对(上下句在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对偶关系:句与句对偶。本身之中又有些词或词组也是对偶,这叫作“当句对”)
作用:表意凝练,讲究字的平仄关系,所以声调读起来十分和谐,富于音乐美。
3.[C]《滕王阁序》的美不仅在于体现了王勃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交织的复杂的人生情感,更在于文中大量精妙的语言,文中句句是经典之言。我们不再一一分析了,让我们在朗读声中再来感受文章之美。(饱含深情地再次与全班齐读课文)
三、[D]仿写拓展练习:教师展示下水作品,引导学生仿照文中的对仗形式,以文中的一段为写作内容,或评点,或谈感受,写一副对联。
四、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滕王阁序》一课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排课前作业,课堂高效利用课堂作业,注意尊重学生主体性,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尤其重视对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B.善于利用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教学内容,对联教学深化了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C.教师和学生合作诵读,不仅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也体现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师生课堂同等的教学观念
D.写作要求缺失,应在写作前强调写作要求,以利于学生写作的规范化,提高写作水平
14.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题目《将相和》,谁来说说“将”与“相”分别指什么?
生:既然是将和相“和好了”,当然就有“失和”的过去。这一将一相,为什么会“失和了”?又是怎么“和好了”的呢?
师:对呀,你提出了非常好的问题,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默读全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吧。(提醒学生在课文中圈圈、画画、写写)
师:刚才大家读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并在小组中提出和讨论了自己对课文存在的问题。下面谁来针对这个故事谈谈自己对蔺相如的看法并说说是从课文的哪些句段看出的?
生:我觉得蔺相如是个聪明、机智的人。当秦王手捧和氏璧,却绝口不提用来交换的十五座城时,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这么说,明摆着是想用骗的手段要回这和氏璧。
生:我觉得,这里用“骗的手段”不妥,用“瞒天过海的计策”更妥当。
师:对,这个词改得好。课文哪个词说这块和氏璧是无瑕的,非常宝贵的?
生:无价之宝。
师:刚才有的同学认为蔺相如说了谎话,合理吗?如果觉得不合理,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的呢?
生:“战国时候……”
生:“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从这些话可以看出蔺相如不是在说谎。而是一种谋略。
师:蔺相如觉得,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于情于理你秦王是说不过去的.这是要回“璧”的基础。
生:我想,秦王对和氏璧这样爱不释手,蔺相如肯定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因为这为完璧归赵赢得了时间,创造了机会。果然,秦王怕得不到和氏璧,不得不答应约定日期举行典礼再交璧,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机智过人。
生: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既然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不但没用,反倒会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天下人都怕杀人不眨眼的秦王,蔺相如竟敢针锋相对,以死相逼,这足以说明他十分勇敢。
生:蔺相如让秦王骗璧失败,秦王肯定恼羞成怒,但是,为了和氏璧,为了秦国的名节,他只能忍痛装着客客气气的样子把蔺相如送回国。面对泰国,蔺相如维护了国家利益和尊严。对赵国,蔺相如没有食言,完璧归赵,说到做到。他确实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的教学实录(节选),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让学生从题目中读出两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后面理清文脉奠定了基础
B.这一教学环节旨在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C.学生对蔺相如的言行,进行比较分析,完成了对他的立体剖析和全方位理解
D.学生的解析使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更加清晰,这为他们学习下面两个小故事打下了基础
15.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一、出示目标
二、自学环节
[A]下发导学案,做出明确清晰的自学指导,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及自学时间。帮助学生更好地自学。
(自学指导:略)
三、合作探究
[B]通读全文,小组展示,解决以下问题:①文章的行文线索是什么?作者具体抒发了哪些复杂的情感?②每小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一个小标题概括每节内容。③精读第一、二节,找出作者的笔触涉及哪几类人,作者对每一类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小组合作探究:①相互检测导学案完成情况,做出等级评价。②讨论解决相关问题,统一看法,落实展示具体分工及内容。③到黑板展示探究结果,对同学的异议做出相应解答。
四、点拨精讲
[C]总结归纳情感分析的基本方法:借助背景揣度、分析;通读全文初步感知、印证;精读段落.明确答案。
五、当堂检测
[D]结合导学案上自学检测,限时完成,口头提问。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以下对其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在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借助相关资料自学,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提升自学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B.意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发挥兵教兵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习惯,由传统被动学习逐步向主动学习过渡
C.精讲意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寻找方法、规律,提升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D.意在督促学生高效学习,段段清、堂堂清,同时发挥诊断性评价的功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相关推荐:
2016年中小学教师资格精选资料汇总 | 《各科目》考情分析及备考策略
2016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汇总(各科目)| 历年真题及答案汇总
2016教师资格考试科目、题型题量及分值比例 | 《各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