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教师资格考试 > 模拟试题 >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 正文

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高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模拟卷(5)

来源:考试吧 2016-07-03 14:55:54 要考试,上考试吧! 教师资格万题库
考试吧整理“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高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模拟卷”,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请访问考试吧教师资格考试网。
第 1 页:模拟试题
第 5 页:答案及解析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小题20分。第17小题5分,第18小题15分,共4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6题。

  案例:

  师: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哪一句能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

  生:“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教师板书:清、静、悲京)

  师:文章是通过哪些画面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

  生:主要是通过五种景况: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呜、闲话秋雨、佳日胜果。

  师:清静悲凉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在五幅画面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秋的?

  生:从秋声和秋色两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的展开描写。

  师:为什么作者要从声色的角度来刻画秋景?

  生:声色的角度能很好地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点。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入其境。

  师:江南的秋有什么特点?

  生:“慢”“润”“淡”。

  师:作者为什么要提到江南的秋?

  生:通过对比,烘托出故都的秋与众不同的特色,也表现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1)齐读第3段

  师:作者选取了哪些平常的景物来写故都的秋?

  生:租来的一椽“破屋”,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槐树叶底“漏下的目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师:回答得很好。北平的秋意,果真是无处不在,写了哪些秋色?

  生:碧绿、青天、花朵。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

  师: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你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感受?

  生:冷清。

  师:凄清如许。故都的秋色好冷清哟!透人肌骨。可是作者又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我

  们还说它“静”.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呢?

  生:以声写静的反衬手法。

  师:回答得很好。在秋天的故都,在那无际的碧天下,连小虫扫帚这样的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衬出故都的寂静吗?谁能再举些类似的例子?

  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生:课文《荷塘月色》中,用蛙鸣来衬托月下荷塘的幽静。

  师:很好,在看到冷清的色彩后,又听到这微漠的声响,作者又会有怎样的感觉?

  生:更加孤独,凄冷。

  师:在这样的清冷寂静的声色环境中,作者做了些什么?

  生:“泡一碗浓茶”“细数”“静对”。

  师:这是怎样的一种心境?

  生:悠闲、惬意、对故都秋的一种热爱。

  师:回答的很好,这幅画面正是通过对秋声秋色的描写,透露出作者一种悠闲、惬意、对故都秋的热爱之情。还有些许凄冷、孤独。

  (2)读第3~8段,品味“秋味”(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北方的秋雨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灰尘尘的天气,凉风一起,便下起雨来;秋雨过后,天气很快晴朗;秋雨过后,温度下降得快。

  生:干净利索,而不是南方的“混混沌沌”。

  师:很好。这幅画面出现了两个都市闲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生:外貌、动作、神态、语言。

  师:透露出怎样的心境?

  生:悠闲中透露出一种感伤寂寞。

  师: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什么目的?

  生: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得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

  师:请两位同学读一下这句对话,让我们体味一下“故都的秋”的秋味。

  生:“唉.天可真凉了——”

  生:“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师:读得怎么样?

  生:太快,太平淡,没有微叹的语气。

  师:再读一遍。

  生:“唉。天可真凉了——”

  生:“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师:这次比上次好多了,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生:“唉,天可真凉了——”

  生:“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师:很好,的确让人感到一种浓浓的“秋味”。

  (3)读第5~9段

  师: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谁能描绘一下剩下的两幅图?

  生:第5段描绘的是秋蝉的残声图,作者从广阔的角度写出悲切的蝉叫声,每刻都引发人的思绪,叩击人的心扉。萧瑟的气氛笼罩着故都,让人顿生“悲凉”之感。

  生:第9段描绘的是枣树在秋天里的奇景图。虽然只是平常的枣子,作者却给以了另一种含意,把枣子的生长过程看作是秋由始至终的过程,赞枣子的同时也是赞秋。

  师:这两位同学都回答得很好,基本上把作者描绘的景象都表达出来。作者分别从色、形、声、味、实,来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清”“静”“悲凉”,而这又是散文的什么特点的体现?

  生(齐答):形散而神不散。

  师:那么,文中的“形”是什么?“神”又是什么?形神又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呢?

  生:“形”是五幅故都的秋景图,“神”是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两者的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师:很好。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情生。那么什么原因会让作者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静与悲凉”?

  生:这肯定与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师:回答很准确。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到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作者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小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不难看出作者感情的底蕴,明确指出了作者写这一篇文章的感情特点。因而,作者用这种感情来看外界时,看到的就只能是冷清的秋色,听到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声。那么,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何不写香山的红叶,为何不写颐和园的游人如织了。

  (4)品读第13、14段

  师: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在文章最后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为何?

  生:作者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运用对比来形象地比喻两者之味的不同,说明了“南国的秋”的味道没有“北国的秋”浓厚。

  师:回答得很好。既然运用了比喻,那么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

  生:本体是“南国的秋”和“北国的秋”:喻体是黄酒与百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相似点是“味”。

  师:回答得很正确,作者的意图正是如此。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句话?

  生:直抒胸臆,表达对故都的秋无比眷恋之情,再次与前文呼应。

  师:很好,文章最后的议论,是点睛之笔。作者愿意以生命为代价,与北国之秋同在,这足见他对北国之秋所倾注的深情。

  问题:

  16.以上是一位教师在执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课的教学实录的片段,阅读并进行评析。

  案例:

  阅读下面学生的作文,完成第17—18题。

  巍巍中华。大国范儿

  ①他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他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他有承担大国重任的脊梁,他有引领时代潮流的步伐。他是屹立于时代巅峰的巨人,亦是亦步亦趋的躬行者。他在翻滚的岁月车轮旁抖落满身灰尘,在不息的时光长河岸洗净风雨疲惫。他是泱泱大国千年传承,他是巍巍中华大国范儿。

  ②他束起凌乱的长发,披上遮体裘衣;结绳以记事,刻骨以铭文,铸鼎而铭记。终有那世袭替代禅让,高低贵贱始有分剐,赢得大国“礼仪之邦”的赞誉。铁犁牛耕种下文明的种子,耧车筒车播散勤劳的琼浆,造纸印刷记录踽踽独行的步伐,司南火药打开新的时代——那是远古时期的大国范儿——是开天辟地的勇气和开创家园的智慧。

  ③江山代改,人才辈出。前有唐太宗厉精图治开创贞观之治,后有唐玄宗政治清明开启开元盛世。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盖恩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疑,则骨肉不免仇敌。”——那是唐宋盛世的大国范儿——是开放包容的气度和繁荣富强的姿态。

  ④在自大与固执中。枪炮声响彻耳畔。富饶瑰丽的土地竞已满目疮痍,开天辟地的时代巨人今却遍体鳞伤。痛苦的呻吟中,雄狮觉醒。洋务运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戊戌变法引进先进制度,新文化运动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或许这有些残酷,但只有看着前方的人渐行渐远的身影,跌倒的巨人就会不甘地爬起来。跌跌撞撞地前行——那是不甘落后的拼劲和奋起直追的毅力。

  ⑤岁月蹉跎,时光流转。如今的他国力强盛、黎民安康,却更不忘承担时代责任。亚丁湾护航打击恐怖势力,不畏强权放飞和平白鸽;积极应对全球变暖,承担责任不学戚戚小人。国内改革全面起航,一蝇一虎难逃法律之眼:引领国际沟通交流,亚投行其建发展平台。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那是逐梦年华的大国范儿——是不怕阵痛的勇气和承担责任的胸襟。

  ⑥我们躺在他的怀中,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仅爱他伟岸的身躯,也爱他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爱他巍巍中华。大国范儿。

  问题:

  17.请从第②③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改正。

  18.请指出本文的两个优点,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相关推荐:

  2016年中小学教师资格精选资料汇总最新文章 | 《各科目》考情分析及备考策略最新文章

  2016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汇总(各科目)热点文章| 历年真题及答案汇总最新文章

  2016教师资格考试科目、题型题量及分值比例 | 《各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

  2016年教师资格证《各科目》考点速记汇总 | 教师资格《各科目》考情分析汇总

  各地2016年教师资格考试报名时间汇总  | 各地2016年教师资格考试时间汇总

0
收藏该文章
0
收藏该文章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中学综合素质
共计380课时
讲义已上传
19856人在学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共计550课时
讲义已上传
48797人在学
小学综合素质
共计118课时
讲义已上传
22020人在学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共计630课时
讲义已上传
38639人在学
幼儿综合素质
共计399课时
讲义已上传
34431人在学
推荐使用万题库APP学习
扫一扫,下载万题库
手机学习,复习效率提升50%!
版权声明:如果教师资格考试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教师资格考试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教师资格考试网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170033号 
京ICP证060677 京ICP备05005269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在线
咨询
官方
微信
关注教师资格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报名
查分
扫描二维码
关注教师报名查分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