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章节习题 |
第 6 页:答案及解析 |
一、单项选择题
1.[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英国学者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2.[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出自《论语·宪问篇》。
3.[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奠定了班级组织理论的基础。
4.[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略。
5.[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校本教研,就是以新世纪基础教育培养目标为目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以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以促进学生健康、生动、充分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研究活动。重点是教师将教学实际、教学研究和进修密切结合的探究性、合作性、反思性的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因此,校本教研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最佳途径。
6.[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题干中所描述的完全与自我实现需要的概念相符,因此本题选A。
7.[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教育科学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为客观事实、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其中.形成科学理论是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
8.[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普及性、强制性、基础性。
9.[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
10.[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第一个强调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的心理学家是阿德勒。阿德勒把出生次序、最初的记忆和梦看作是精神生活的入口,并对它们做了广泛的研究。
11.[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略。
12.[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办学自主权是学校在法律上享有的为实现其办学宗旨,独立自主地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活动的资格和能力。
13.[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要求把课程改革建立在脑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
14.[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理论,描述了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顺序。他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其中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年龄大致处于7—12岁左右.这时儿童逐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可以开始进行一些运用符号的逻辑思维活动.可以形成一系列的行动心理表象。故本题选C。
15.[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等小学堂,招收7岁儿童入学,修业年限为5年,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
16.[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略。
17.[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故本题选D。
18.[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略。
19.[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注意的稳定性,就是指向一定的事物或活动上注意持续的时间。可见,注意的稳定性即为注意的时间方面的特性,本题正确答案为C。
20.[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任务难度是外部的稳定因素,能力是内部的稳定因素,运气是外部的不稳定因素,努力是内部的不稳定因素。
21.[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最近发展期是维果茨基提出的,指个体在成人帮助下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它是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生长高峰期指个体发展的某一时期身高、体重等飞速发展的状况。“少年期”一般被称为“心理断乳期”。发展关键期是劳伦兹提出的,是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一个短暂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题中所述为发展关键期。
22.[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个别教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状况相适应.因而最早出现。
23.[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略。
24.[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25.[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分层抽样指先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为若干层次,再从每一层内进行随机抽样.组成一个样本。系统抽样是依据一定的抽样距离,从母体中抽取样本。目的抽样是按照研究的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有意抽样是按一定目的要求选择某些研究对象为样本。题中按学生年龄、性别随机抽样,属于分层抽样。
26.[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小学生的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其中,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和兴趣。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27.[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略。
28.[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阅读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1)坚持自主性阅读;(2)鼓励探究性阅读;(3)推进批判性阅读。
29.[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教育家”主要从事的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所以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30.[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本题题干就是头脑风暴法的定义。发散思维训练是让个体对事物的某一特点为扩散点,充分设想事物的各种可能性的方法。C、D两项不是教育心理学的专业术语,因此排除。
31.[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赫尔巴特作为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他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正如赫尔巴特所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他把教育与教学结合起来,强调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的统一。
32.[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教育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又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所谓教育影响是指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全部信息。A项“教育媒介”、B项“教育内容”、D项“过程与活动”都属于教育影响的内容,据此可以排除这三个选项。教育系统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即教师和学生。
33.[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唐朝官学,号称“六学二馆”,六学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隶属国子监,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崇文馆。这是唐朝的最高学府。从题目的描述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接受相关的教育,这是受教育权的问题。因此可选出答案C。
34.[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题目中的关键词是“看清题目”“画示意图”,这个过程就是问题解决一般过程中的理解问题阶段,理解问题这一步需要做的是很好地对问题进行表征,形成对问题的正确理解。因此本题貌似在考画示意图,实际在考问题解决过程中理解问题这一步骤的意义。
35.[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题干中,“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是说,学习了某些知识后,就可以利用这些知识和经验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这两个词是迁移的典型代表,也是考题中常考的点,考生复习中进行良好的对应学习即可。
36.[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其主要特征有三个: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流畅性是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畅性越高。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独创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匠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对同一问题所提意见越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很明显,题干中叙述的特点属于创造性的变通性这一特点。
37.[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仔细阅读本题的题干可以发现这样一个句型“要……需证明……要……需证明……”,就是先将总的目标分成小目标,明确每个小目标后.找出达到目标需要完成的任务,最终实现总目标,即分解目的,小步完成。手段一目的分析法是指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个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因此本题的答案是D。尝试错误法实质就是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即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简言之,就是将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问题类比是指根据两个问题的一些相同或相似属性猜测两者采用相同解决方法的一种策略。分类法是将类或组按照相互间的关系,组成系统化的结构,并体现为许多类目按照一定的原则或关系组织起来的体系表。作为分类工作的依据和工具。结合各种方法的定义。本题的题干更符合手段一目的分析法。
38.[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本题运用了迁移的两种分类.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先学习了初等数学,后学习高等数学,所以是后学习的内容对先学习内容的作用,因此是逆向迁移.由此排除A、B。再根据迁移的效果,正迁移所起的是促进作用,而负迁移所起的是干扰作用。本题中“利于”表明是“正迁移”。因此本题选C。
39.[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陆钦斯的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问题解决的典型例证。实验中要求被试用容积不同的量杯(A,B,C)去量一定量的水(D)。实验组和控制组开始时做一道练习题,然后按要求解决其他几道题。实验组做全部的题目,而控制组只做7—11题。结果发现.实验组的被试由于先进行了一定的练习,并发现所练习的问题都可以应用同一种方法(即D=B-A-2C)来解决,就形成了定势,直接将这一方法迁移到后面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使后面解题的速度加快,问题变得比较容易。但是.这种定势同时又阻碍、限制了其他更简便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即7—11题可以用一种更简单的方法D=A-C来解决)的产生,使思维僵化、因循守旧,难以灵活应用其他有效的经验来解决问题。而控制组的被试都使用了最简便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功能固着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容易受到某个事物的典型功能的影响而想不到它的其他功能。比如说:我们一般只知道砖头是用来盖房子的,却忽视了它还可以用来垫桌子或者当椅子。功能固着也是一种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0.[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定势是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它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学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迁移实现的.因此,定势也必然影响问题解决。功能固着是指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而且最初看到的功能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其他的功能。当在某种情形下需要利用某一物体的潜在功能来解决问题时,功能固着可能起到阻碍的作用。迁移是一种学习对男一种学习的影响。是习得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所产生的作用。在以上三种现象中都包含着迁移的发生,因此可以认为迁移是各个因素发生作用的内在机制,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考生如果对这个知识点不了解。可根据单选题答题法则,选最佳选项即可。题干中学生按照同样的思维方式去解题就体现的是定势的作用。因此选B。
41.[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所谓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而最终达到总目标。它的基本步骤是:(1)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目标;(2)找出完成第一个子目标的方法或操作,实现子目标;(3)提出新的子目标,如此循环往复,直至问题解决。手段一目的分析是一种不断减少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别而逐步前进的策略,是一种常用的解题策略,对解决复杂问题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42.[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1913—1917年,苛勒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他通过黑猩猩摘取香蕉等实验,提出了与当时盛行的桑代克的联结一试误说相对立的第一个认知学习理论:完形一顿悟说。
43.[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画线是学习者阅读时常用的一种复述策略,一般与圈点批注的方法一起使用。
44.[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西蒙编制了第一个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测验,即著名的“比纳一西蒙量表”。1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修订了比纳一西蒙量表,即斯坦福一比纳智力量表,简称S—B量表。
45.[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一般来讲,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所做的总体规定与要求。教育目的不同于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前者着重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后者除了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还要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关注"566教师资格"官方微信,获取考前内部资料、考试备考信息等!
教师资格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566教师资格"
相关推荐:
2016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各类试题| 历年《小学教育知识》真题及答案
2016教师资格《小学综合素质》模拟试卷 |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模拟试题
2016年教师资格《小学综合素质》章节习题汇总 |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