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章节习题 |
第 5 页:答案及解析 |
二、简答题
1.[参考答案](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2.[参考答案]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有:(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7)量力性原则;(8)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3.[参考答案]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教师备课要做好三项工作:(1)备教材。即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书。(2)备学生。即了解学生,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熟悉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其次要了解班级的情况;再次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
(3)备教法。即设计教学方法.教师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考虑用什么方法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并促进他们能力、品德等方面的发展,要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特点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4.[参考答案]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主要可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论述。学习动机既然是客观的学习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那么内部条件在学习动机形成中是关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方面:(1)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目标是明确的、中等难度的、近期便可达到的,会加强学生的动机和完成目标任务时的持久性。在课堂上,学生们常常有两类主要的目标——以掌握所学内容为定向的掌握目标和以成绩定向的成绩目标。又以前者的学习动机更加稳定和持久,因此激发学生树立掌握目标有利于动机的形成。(2)成熟与年龄特点。年龄越小,其动机的社会性越弱,关注的主要是生理和安全等方面的需要。只有年龄增长到一定程度,才会将动机转向注意自己的班级的地位,或是与其他同学的比较等。(3)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好奇心、意志品质都影响着学习动机的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既反映年龄特征,也反映了个别差异,此外,成功与失败对不同学生的作用不同也反映了个别差异。有人趋于进取,力求获得成就,有人则力求避免失败。(4)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学习动机与理想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学生整个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直接反映的理想情况或志向水平影响着学习动机和目标结构的形成。理想水平高,学习的动机就强。(5)学生的焦虑程度。焦虑程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动机的形成产生有不良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不同的社会条件,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首先是社会要求通过家庭对学生的动机起影响作用。此外,在学生动机形成过程中,家庭的文化背景、精神面貌也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长注意教育,孩子就对社会上的正确舆论产生积极响应,对错误的现象会抵制,否则就会造成一种矛盾状况,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健康发展。②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在学生学习动机形成中是一个十分强有力的因素。
首先,教师本人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榜样。教师的期望也会对学生的动机和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教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期望行为和期望结果,由于这些期望的不同,产生了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对待方式的不同,这种不同的对待方式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概念、成就动机水平和抱负水平。此外,教师不仅有榜样作用,他还是沟通社会,学校的要求与学生的成长,形成正确动机的纽带,要善于把各种外部因素和学生的内部因素结合起来。
5.[参考答案]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关注。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需要学生对教师的提问进行独立思考,通过探索学习和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加强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些需要动手操作的学科教学中要锻炼每位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每位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都要具备充分的民主意识,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积极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
三、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只有与实际的教学效果联系起来才能评价它的优势和劣势,因为教学组织形式是反映课堂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外部结构形式。要使合作学习卓有成效,教师要精心设计分组学习的各个环节,要从学情分析、目标设置、任务安排、组织形式、策略选择、过程展开、反馈评价等方面进行全程设计。还要加强实时监控和指导,注意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使小组合作学习不偏离正确的教学轨道。合作学习的效果,同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分不开的。一般说来,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1)科学划分学习小组。划分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分组之前,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要进行全面了解与分析。要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以及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调查了解的方法,可采用问卷、测验、谈话、看学习档案等形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组,并分别提出适当的教学目标。如果是一个全新的集体,教师对学生以及学生之间还缺乏基本的了解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评述或者用以前的成绩作参照进行初步分组。经过一定时间的了解之后,根据小组协作的不同阶段重新分组。
常见的分组形式有以下三种:①差异组合式,即异质分组。教师可以先确定一项关键属性作为分组依据,将性质不同的学生混合编组,常见的是依照学生成绩的好与坏进行分组。②就近分层式,即同质分组。选择一项关键属性作分组依据,将性质相近的学生放在同一组。③自由组合式。由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这样小组里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开展共同学习。
(2)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任务。开展集体探究活动来探寻学习任务,并注意合理控制难度,选择恰当的设问角度,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表述要简洁、明确。学习任务的设计除了从知识点角度设计相关的实验、讨论题目,还可以特意设计一些培养学生合作技巧、能够促进小组成员交流能力提高的题目,让学生能够真正学习知识的同时又在过程中得到锻炼。
(3)促进学生全面参与合作学习。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分组学习的特点和优越性,认识到沟通、交流对提高自己的重要性,既珍惜机会,积极主动地完成自己负责的任务,又善于融入团队的整体工作,学会同其他学生的配合、互动,支持他人,倾听意见,互动交流,协同完成任务,达到共同提高和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学会互相尊重,让学生认识到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但同时也有倾听别人观点的义务,不管自己的观点多么重要,发言者必须控制在一定的时间之内,不能侵占别人的时间和机会,其次,要指导每个小组进行明确的分工.使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职责,从制度上保证全员参与,要使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角色意识,如做记录、监督发言时间、概括整理本组观点、代表小组在全班发言等,这些职责需要事先明确;另外,这种分工要采取轮流转换的形式,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4)指导合作学习的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步骤和方法,使学生懂得合作学习和个人学习的区别,懂得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归纳、如何帮助等,与其他同学进行真正的对话,以优化合作的过程。指导学生养成讨论结束后进行小结和归纳的习惯。
(5)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评估工作是课程的收尾工作,也是决定合作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客观准确的评价工作应是对分组学习的画龙点睛,对于学习小组的成员日后更好地开展合作学习。起着良好的反馈和促进作用。
2.[参考答案](1)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只忙于“教”与“检”,学生只忙于“学”与“考”,但还是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建议尝试从学习策略的培养角度去改变这种情况。
(2)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但是纵观当今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大多教师只重视讲和听,缺乏学法及运用的指导。许多学生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淡薄。许多学生只知道某种学习方法或技能有效,但并不清楚何时选择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或技能,只知道机械地运用,遇到新情况则表现为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而培养学习策略能弥补这一不足。研究表明,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训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不失为提高教学效率和成绩的良好途径。
(3)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根据学习情境的特点和变化而采用的达到一种或多种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它不同于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的变量很多,除了学习风格外,还包括学习的目标、任务、要求、学习结果的评价与测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生的能力、性格、气质与个性特点等。学习策略的任务是要充分认识这些变量,并揭示这些变量与学习方法或技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去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①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并保持良好的注意、情绪与思维状态;②分析学习情况,选择学习方法;③制订周密、详细的计划;④执行、监控、整理学习计划。
相关推荐:
2016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各类试题| 历年《小学教育知识》真题及答案
2016教师资格《小学综合素质》模拟试卷 |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模拟试题
2016年教师资格《小学综合素质》章节习题汇总 |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