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模拟试卷 |
第 5 页:答案及解析 |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解析:《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提到的课程分类目标的表述及顺序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答案】C。解析: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师选择教学资源的基本依据。
3.【答案】B。解析:主体性教学论的主要观点是,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交往的主体,是自我发展的主体。是自我生命活动和个人生活世界的主体。题中正体现了主体性教学相关内容。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4.【答案】D。
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以及辩证的否定观有关知识。很显然,探讨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方案,具体分析每一个家庭的收入状况,既不现实也不可能,排除①;但探讨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方案,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既需要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又需要合理的想象和创造性思维,运用系统综合的思维方法.找出具有共性、普遍性能够反映绝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的标准,以此为据制定,故选D。
6.【答案】D。解析:A项错误,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B项错误,主权国家是构成现代国际社会的基石:C项错误.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行为主体。亚太经济组织、非盟、欧盟在经济方面采取措施。说明国际组织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故选D。
7.【答案】C。解析: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单位商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商品的价值量减少,商品的价格会下降。商品的供给量会增加,符合上述分析的只有C选项观点,故入选。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商品价格会下降,但不会大幅下降,故排除。B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商品价格下降后,商品供给量同步上升,而不是下降,故排除。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商品价格会下降,而不是上升.故排除。
8.【答案】B。解析:①③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我国有效扩大内需的根本方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故入选。科技创新是提高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②说法错误,不选。城乡发展一体化不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④说法错误,不选。因此,本题选B。
9.【答案】D。解析:价值规律的作用之一就是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企业间的兼并和企业破产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客观要求,①④符合题意,②③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选D。
10.【答案】C。解析:本题以电脑的制造过程为背景,考查经济生活中有关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材料强调社会分工与价值规律对资源的调节作用。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强调了社会分工,但没有看到市场促进资源和劳动力的流动作用,排除:C项正确,强调了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体现价值规律的作用;D项与本题无关,且说法本身有误。
11.【答案】B。解析: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②项与设问不构成因果联系,排除;④项,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功绩不仅是在中国的执政后领导人民走向繁荣富强,还在于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所以这个原因是片面的,不选。本题的答案是B。
12.【答案】A。解析: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就是立法,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有法必依是中心环节,执法必严是重要条件,违法必究是保障。所以选A。
13.【答案】D。解析: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就是要有法可依,就是要立法。ABC说法都不对,所以选D。
14.【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党的执政方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中国共产党支持人大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这是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当选D项。
1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大代表的权利。决定权、立法权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不符合题意,A、D项排除;在促进政府解决物价、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民生问题上,人大代表应该行使提案权.依法提出民生问题的议案,C项符合题意,行使质询权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选C。
16.【答案】B。解析:国务院对校车安全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政府制定《校车安全条例》通过制定法规,确保政府行政有法可依,①②正确;政企要分开,③政府参与校车运营错误;政府制定《校车安全条例》是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调控的体现,④错误。该本题答案选B。
17.【答案1A。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考查识记和理解能力。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B、C、D三项均不是意识活动的特点,据此可排除B、C、D三项。
1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微贡献”’,表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故选B项。A项是强调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故不选;C项片面,价值观对社会和人生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里的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D项与题干强调的不一致。
19.【答案】A。解析:本题以儿歌歌词为背景,考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知识。歌词的改动反映了“星辰闪耀”“常春藤缠绕”的原因不是上帝而是科学,故①③说法正确。②④与题意无关。
2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科学家对基因突变与疾病关系的认识过程,反映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在一定时期内对事物的认识是有限的,故选①③。②④说法本身正确,但材料中并未涉及实践活动。所以答案为D项。
21.【答案】A。解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体现的是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体现的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变。故答案选A。
22.【答案】C。解析:匡衡成了大学问家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和他人提供的条件,①正确,也离不开自己的主观努力,要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④正确。但主观能动性和正确价值观不能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②③排除,故本题选C。
23.【答案】C。解析:题干中没有体现与爱国相关的知识,故③不选;④说法不准确,文化也有好坏之分。故选C项。
24.【答案】A。解析:该题考查对中华文化的认识。①反映了中华文化的特征,符合题意;②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力量,符合题意;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说法错误,故排除;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在题干中未涉及,所以排除。“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反映了文化顽强的生命力.故选A项。
25.【答案】A。解析:③“促进了两国文化的趋同”说法有误,④不符合题意,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是传媒,①②说法正确并且符合题意,因此,本题选A。
26.【答案】A。解析:能够“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建设提供有利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是精神文明建设;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故选项A正确。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而不是不加分析地倡导和践行,故B项排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一中心环节,而不是优先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故排除C项。D项也是错误的,应改造落后文化,取缔腐朽文化。
2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媳妇的美好时代》走出国门,说明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故选C项。A、D两项本身正确,但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片面,对传统文化需要批判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28.【答案】C。解析: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年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29.【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的问题。本题中,某甲喝酒时精神病并未发作,因喝醉酒而伤害他人,实施伤害行为之后才又精神病发作,但这不影响其刑事责任的承担。行为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实施的犯罪行为法律上并没有规定可以减轻或从轻处罚。是否属于精神病应当以实施犯罪行为之时为标准,不能因为犯罪之后精神病发作而减免处罚。故选D。
3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公德的作用和要求,①②④符合题意。本题属于“四选三”型选择题,要求从四个题肢中选出三个,一般采用排除法。③的表述错误,应该排除。
二、简答题
31.【参考答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排队购物现象反映了商品供不应求,而商品供不应求将导致商品价格上涨;商品价格上涨将刺激供给,抑制需求,使商品供求趋向平衡,从而消除排队购物现象;价格上涨消除排队购物现象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32.【参考答案】
尊重自然的价值取向是人们认识和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基础。村民保护天鹅的行为虽然带有朴素的自然崇拜色彩,但所体现的尊重自然、关爱生命的价值取向具有合理性;村民们自觉保护天鹅的行为有利于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值得提倡。
教师资格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566教师资格"
相关推荐:
2016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提分卷 | 《中学教育知识能力》各类试题
2016教师资格《中学综合素质》模拟卷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