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模拟试卷 |
第 4 页:答案及解析 |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解析:宋太宗曾经说过:“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耳”,有鉴于此,宋代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措施,其后果必然是导致土地兼并严重,从而导致租佃关系盛行,自耕农经济衰退。据此判断,D项符合题意,C项表述错误;宋代中央集权较前代有所强化,A项表述错误;材料未涉及流民问题,排除B项。
2.【答案】D。解析:关键信息是“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从题千中的关键信息可知,D项正确;A、B、C项都对题干的曲解,排除。
3.【答案】B。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废丞相,设内阁制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内阁不会削弱皇权,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内阁不是法定行政机构,其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即使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不会影响皇权,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内阁取代六部,故C项错误;内阁只是参与国家大政的顾问机构,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是受控于皇帝的,不会有失控局面,故D项错误。
4.【答案】B。解析: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不可能真实地再现客观历史,同样也不能正确评断历史人物和提升历史人物的价值。在京剧脸谱中其图案是程式化的,红色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白色表现奸诈多疑;蓝色表现性格刚直,桀骜不驯。脸谱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和谐统一.选择B项。
5.【答案】A。解析:“刀耕火种”“铁犁牛耕”属于耕作方式。
6.【答案】C。解析:关键信息是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的原因是“财产达300万钱”“田宅逾制”,说明汉武帝的做法是要抑制豪强,其目的是缓解土地兼并,C项正确;“经济支柱”说法错误,A项排除;B项无从反映;题干内容是政治手段,D项排除。
7.【答案】C。解析:我国的选官制度:秦时主要按军功授爵,汉时主要按品行实行察举制。魏晋时实行九品中正制,主要是依据门第族望选拔官员,隋唐时科举考试主要看成绩。
8.【答案】D。解析:1912年是中华民国时期,应体现民国初期的社会特征,“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体现民国时期的教育目标,选D。讲仁政、注重传统道德的培养是清末政府的教育目标,排除A。强调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应该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目标,排除B。强调近代列强的侵略,激发民族复兴和爱国主义的教育.是1936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危机时提出来的,排除C。
9.【答案】D。解析:题干所说企业应为官督商办企业。轮船招商局是李鸿章代表政府出面主持,采取私人资本人股、经营业务的官督商办企业。A、C属于官办军事工业,B为近代民族资本家兴办企业。
10.【答案】A。解析:注意《申报》的报道时间为1872年,此时辛亥革命尚未发生,④可以排除。
11.【答案】D。解析:从材料“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可以看出此次战役是以破坏敌方交通线作为主要作战目标,只有D项符合题意。
12.【答案】D。解析:由材料“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以判断第一个梦想是追求民族独立;根据材料提高农民的地位、消除阶级差别可以判断第二个梦想是实现社会平等与农民解放。解放战争赶走了帝国主义势力,实现民族真正独立;解放区通过土地改革结束了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和人身束缚。故选D。
13.【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比较各选项发生的时间与题干时间节点是否相符。中共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迁往北平的时间是1949年3月。中共七大是在1945年4月23日在延安召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北平新政协召开,筹建新中国是在1949年9月21日。正确答案为D项。
14.【答案】D。解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为促进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推行包产到户、联产到组等生产责任制,农民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所以答案选D。
15.【答案】C。解析:从材料“因此要唱文戏,文戏中有武戏”“又是第一次唱,所以还要本着学习的精神”可以看出这是指的1954年举行的日内瓦会议,故选C。A项发生在1950年,并非参加国际会议;B项也与材料中的 “因此要唱文戏,文戏中有武戏”不符;D项是在1955年,是在日内瓦会议后,与材料中的“第一次”不符。
16.【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项发生在1964年,②项发生在1965年,③项发生在1967年,④项发生在1970年,属于“文革”时期的是③④。答案为c。
17.【答案】C。解析: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罗马法体现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罗马早期只有习惯法,贵族随意解释法律,损害平民利益。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发生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罗马制定了成文法,使贵族随意解释法律受到限制。罗马共和国时期,为更好调整公民关系,制定公民法。以后随着罗马不断扩张,不同民族间的矛盾显现出来,公民法不再适应新的变化,制定万民法来保障一切自由民的权益。A项说法错误,成文法形成中对习惯法进行了汇编.以后公民法和万民法阶段仍有习惯法的内容。B项说法不成立。D项法律具有阶级属性,说法错误。
18.【答案】C。解析:材料很明显是认为男人就应该参政。男性奴隶就没有参政权,排除A;雅典民主政治当然不可能维护全雅典人的利益,也不是大多数人的民主,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奴隶,B、D两项错误。
19.【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中的时间、改变规则的人员和方式等关键信息可判定该事件是“光荣革命”,其结果是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从而结束了王权专制时代,故A项正确。C、D两项均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与题意不符。B项表述错误,君权受到议会限制,而不是被议会收归执掌。
20.【答案】D。解析:英国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该体制体现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材料中通过修改继承法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演变特点,但不是本质。
21.【答案】C。解析:本题从考查华盛顿城的建筑规划与政治的关系人手,并且进一步考查美国政治文化的特点。A项“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与华盛顿城的建造有一定关联,但不能体现政治文化特点;B项中的“议会中心”不符合美国政体结构;D项“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与材料华盛顿城“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各州名称命名的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的布局特点不符合。本题应选C项,体现“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国会大厦、白宫、联邦最高法院三座建筑,紧密构筑在一起,体现政权的三权分立与制衡,也反映出建筑群的协调、美观。
22.【答案】B。解析:《全国工业复兴法》的颁布标志着国家对市场经济及社会生产采取干预,同之前的自由资本主义相比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由此罗斯福遭到了抨击。
23.【答案】B。解析:20世纪70年代初,西欧共同体不断发展,日益成为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英国鉴于自身的利益,必须加强与西欧的合作,于是加快谋求加入欧共体的步伐。
24.【答案】C。解析:题干主要集中论述的是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及其之后一段时间内西方国家间开展贸易壁垒战,人为的政策障碍造成国际贸易的停滞,这说明人类面对全球性危机缺乏必要的合作认识。
25.【答案】D。解析:现在的课程标准对历史课程资源做了这样的界定:“凡是对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所以D项正确。
二、简答题
26.【参考答案】
主要内容:整顿金融、复兴工业(《国家产业复兴法》)、复兴农业(《农业调整法》)、保障劳动者权益(《社会保险法》)、实行以工代赈等。
意义:罗斯福新政实施后,缓和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在实施“以工代赈”的过程中,兴建了很多市政设施和公共工程,既有利于日后经济发展,也能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罗斯福新政还注意改善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经济与社会地位,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罗斯福新政不仅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而且为其他国家实施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更多的国家走上了国家干预经济的道路。
27.【参考答案】
了解学生、知道学生的情况是教学前必要的准备,即学情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直接影响学习目标的确定、教学策略的制定等多个环节,所以教学设计不能抛开学情分析进行,学情分析也不可能孤立于教学设计之外。学情分析是整个教学设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设计的其他部分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1)就教学目标而言.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其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即确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可以或可能达到的目标。
(2)就教学内容而言,只有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才能界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3)就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来说,没有学生的知识经验为教学基础,任何讲解、操作、练习、合作都很可能难以落实。
所以说制定教学设计必须了解学生,知道学生的情况。
28.【参考答案】
①学习者是学习要素的主体要素,其他要素都受制于学习者。
②学习对象是指学习的客体条件,一般是指教科书中所包含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
③历史学习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这两个因素是学习不可或缺的主观条件。
④学习方法是学习者对学习活动行为所采取的体现自我主动性的措施和手段,贯穿学习的全过程,是学习活动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学习成果是学习者通过主观努力获得的自学成果。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2016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汇总(各科目)
2016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提分卷 | 《中学教育知识能力》各类试题
2016教师资格《中学综合素质》模拟卷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