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模拟试题 |
第 4 页:答案及解析 |
三、材料分析题
24.【参考答案】
(1)王老师组织班会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①开班会之前与班级干部充分沟通与协调。王老师在开班会之前,先找班干部谈话,通过谈话统一了思想认识,这为班会顺利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因此,在班会实施过程中,班委会成员能够积极发言,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
②根据班级内出现的事实问题能够恰当地确立班会主题。本次班会的召开是因为班级成员缺乏责任心和劳动奉献意识,班会主题确定为“让一切劳动都爆起火花”,这与客观事实联系紧密,能够起到良好效果。
③班主任在组织班会过程中,气氛热烈,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班主任通过张贴班训,塑造良好班级育人氛围,通过班委成员的发言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力度,有助于全体成员都受到教育。
(2)班主任管理班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①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②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⑤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25.【参考答案】
(1)陈老师展现了自己的教学机智,突破预定计划,“创造性地教学”,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因势利导,尊重了学生的兴趣、情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杨老师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传统的“教师中心”的理念,把知识、学科放在中心地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2)面对这种情况,我会这么处理:
一要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抓住学生被“蝴蝶”深深吸引这一现象,以此作为教学活的材料。
二要时刻谨记新课改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需要。遇到偶然事件,应当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因势利导.把事件转变成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活教材,引导学生看、听、说、写;指导他们学会正确、全面、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课程既要有所预设性,也要重视课程的生成性,更多地关注学生而非学科,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设计题
26.【参考答案】
(1)《丑小鸭》这篇课文讲的是一只丑小鸭自从生下来就被人看不起,被迫离家出走,最后竟意外地发现自己不是丑小鸭.而是一只美丽的白天鹅的故事。刻画了一个面对艰难曲折的历程仍然一心一意追求美好理想的形象。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能够锻炼自身的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从小要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对丑小鸭的遭遇产生同情心的同时,要正确认识自己。
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理解重点同语和句子。
②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
③了解丑小鸭命运的戏剧性变化,从它的成长过程中,领悟道理:世界上的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追求美好理想。
(3)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表现欲强,对直观形象的图画比较感兴趣,生动活泼、形象新颖、色彩鲜艳的刺激物最容易成为他们注意的对象。但他们虽然聪明活泼,却缺乏认真思考的习惯,读起书来往往流于形式.缺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趣味性和直观性.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为切入点,在读中感悟,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在趣味性的学习中.实现自身的情感与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27.【参考答案】
(1)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分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语言准确描述周围事物的方位。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交流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逐步提高观察能力与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会辨认方向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逐步形成服务他人、帮助他人的社会道德情感。
(2)导入环节设计:
教师放映幻灯片:小明在和妈妈逛商场时不小心和妈妈走散了。小明很担心,他在距离妈妈两个通道的位置上。
师:同学们,你能帮助小明找到妈妈吗?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导人本课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融入教学中来。)
(3)课堂问题设计:
①教师统一口令,请同学指明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请同学自己指明方向,在头脑中进一步明确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确立四个方位概念。)
②请你说一说你和周围同学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巩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概念,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由于学生在描述自己与周围同学关系时会有不同说法,引出参照物这一概念。)
③现在谁能告诉小明应该怎样走才能找到妈妈?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出发,使学生将学习到的方位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增强学生交流合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8.【参考答案】
(1)《理发师》是一首热情、欢快、幽默的澳大利亚民歌。歌曲为一段体非整性结构,采用了鱼咬尾的创作手法。旋律采用上行级进、乐句模进,八度大跳、同音反复等发展手法,并将三次模拟理发的“咔嚓”“沙沙”声与有规律的节奏相配合.生动地描绘了理发师认真、快速、愉快地忙碌着的形象,反映了劳动时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歌曲为C大调,2/4,节奏简单、歌词朗朗上口。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用轻松愉快的声音边唱边表演《理发师》。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编创小歌谣、动作和表演,学生能增强自己的参与意识、创造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理解劳动给自身带来的愉快。
(3)导人环节
①做游戏——“猜猜看”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学生回答)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老师这里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小盒子:我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在魔术盒里抽出一张纸条,然后你要把纸条上写的内容用动作表演出来:让其他同学猜猜看你做的动作是什么,好不好?(刷牙、扫地、洗衣服、擦桌子……)
②律动
a.教师提问:我们的小手还会做哪些事情?
b.伴随着钢琴曲.请大家一起跟着琴声的变化来展示灵巧、万能的小手。
c.教师总结,我们可以用灵巧的双手做很多事情。(播放《理发师》音乐伴奏)教师跟随音乐做理发师的动作,学生猜一猜,并进行模仿。揭示课题:《理发师》(多媒体出示歌谱)
(设计意图: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作为导入过程的游戏,其作用是揭示课题,吸引儿童注意力,激发儿童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一些难懂的知识,往往可以借助课前的简单游戏提前铺垫。如:音乐中的音高、部分节奏,强弱的对比、音的长短等。)
教师资格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考试吧教师资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