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模拟试题 |
第 4 页:答案及解析 |
四、教学设计题
26.【专家解析】
(1)文本分析
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象丰富、新奇,有浪漫色彩,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作者还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而且,也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课堂提问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看作者要拜访的是什么样的朋友,作者为什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弄清作者要拜访的友人是谁,并通过以老朋友的语气与感情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山中老友的深厚感情,最后结合自己的感受通过相互交流理解作者为什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
②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作者与“老友”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并说说你的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先有感情地朗读相关的句子,抓住关键的词语与句子并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理解.最后在课堂上与大家交流。教师要根据学生发言的具体情况,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与质疑,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考查锻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③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不但欣赏了山中的美景,更深深地体会到了作者与朋友之间亲密的感情。你知道作者是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把景与情写得如此美丽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深入理解文章写作手法,学习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的应用,并能够通过朗读感受不同的写作手法所起到的作用。)
27.【专家解析】
(1)设计意图
首先.教材呈现了现实生活中的圆柱形建筑物和生活用品,让学生观察。同时提出问题“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
其次.从众多圆柱体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一般性直观模型,给出这一模型的名称,使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由具体到表象的抽象过程。
最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丰富学生头脑中圆柱形象的储备,把抽象的“圆柱”具体化,同时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圆柱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通过自主研究,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主动探索精神,发展的空间观念,提高学习兴趣。
(3)小组探究活动
①动手操作,探究圆柱的特征
小组合作: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合作要求:
要求1.请你拿出你所带的圆柱形物体,看一看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小组合作研究各部分有什么特征,如果需要用到特别的工具,比如剪刀,可向老师借用。
要求2.有困难的小组可以到书中去寻找或补充答案。仔细阅读教材例l的内容,注意边读书中内容,边用笔画一画。
要求3.小组内互相交流:组织整理好汇报的内容(如:有什么发现?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明确要求有利于学生有序地开展研究活动,在互相合作、互相补充中培养小组协作精神。)
②小组汇报:
A.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
哪一组同学来给大家说说看,圆柱有哪些特征?你们是怎么验证的?(学生汇报,教师相继质疑)
知道圆柱有3个面组成。上下两个圆叫作底面,圆柱周围的面叫作侧面。(课件出示圆柱和相应的名称)
教师: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B.观察、比较圆柱底面的特征。
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板书:面积相等)
教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
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C.感知圆柱侧面的特征。
教师: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与底面有什么不同?(板书:曲面)再用手摸一摸。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有利于增强学生直观感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柱的特征,通过多种方法的展示验证拓宽学生思维。)
D.圆柱的高。
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
(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教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
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教师: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圆柱中心的高,指不到)
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
教师: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
预设: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
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设计意图:把抽象的立体图形还原于生活原型,更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以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③小结圆柱特征。
教师:现在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板书)
28.【专家解析】
(1)间色:亦称“第二次色”。(品)红、(柠檬)黄、(不鲜艳)青三原色中的某二种原色相互混合的颜色。
复色:也有叫法为次色、三次色、再问色,也叫“复合色”。复色是用原色与间色相调或用间色与间色相调而成的“三次色”。
(2)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欣赏、思考、观察、讨论等活动,了解色彩和谐的基本知识,以及它的组合原理,并尝试运用和谐的色彩作画,同时也是为下阶段色彩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用线条、色彩、表情、语言等表达自己对形与色的感受,发展想象力、观察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色彩带来的美感,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3)
教学程序 |
教学活动 |
设计目的 |
感知与体验
|
1.复习旧知识 |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
|
观察与探究
|
提示:出示色环,在色环上600范围内的就属于邻近色。 |
学生的学习往往从问题开始.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需要。 |
(续表)
教学程序 |
教学活动 |
设计目的 |
创作与表现
|
1.色彩练习 |
小练习的环节设计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初步尝试协调色带给我们的色彩感受,在教师展示、点评的环节中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画面问题,取长补短。
|
评价与展示
|
1.学生将自己完成的作品直接贴到黑板上,大家共同欣赏评价,相互说说各自的优点。 |
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创作背景,增加了学生创作的专业性,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整个创作过程易于学生的掌握,作业内容直接面向色彩,增强学生的美术素养。
|
拓展与升华 |
拓展: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色彩,对比与和谐的颜色可以设计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房间、服装、生活用品、家庭装饰、店面设计……在教室中,你能找出哪些对比色或和谐色呢?(学生尝试找找看) |
拓展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继课堂教学后点拨学生寻找课堂与生活的联系点。 |
教师资格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考试吧教师资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