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冲刺试卷 |
第 4 页:答案及解析 |
四、教学设计题
26.【参考答案】
(1)①作者平时注意观察积累;②描写中抓住景物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③用词准确,表达合理。
(2)教学重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的,掌握生动准确地描写景物变化的写作方法。
(3)教学过程如下:
一、学生自读课文.交待学习方法、任务
出示自学提纲:
1.课文集中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哪两个方面?
2.逐段阅读,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写霞光、颜色、形状的变化多、变化快的?
二、点名读全文。回忆课文内容
1.点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
2.课文写了火烧云哪几方面的内容?(板书:霞光、颜色、形状)
三、抓住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快速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集中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哪两个方面?
(明确:课文集中写了火烧云颜色、形状的变化多、变化快)(板书:变化多、变化快)
2.指导阅读第一自然段
点名读.提问:
(1)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火烧云?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只回答出“傍晚时的火烧云”不确切,应根据“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回答出“夏天傍晚时的火烧云”。
(2)课文哪里写了火烧云的变化多、变化快?是怎样写的?
读出颜色变化多、变化快的词语,知道是通过傍晚阳光透过云层照到人或动物身上呈现出色彩来写的。
(3)用一个词语概括火烧云霞光的变化多、变化快。
不强求一致,符合要求即可。(板书:五光十色、变化异常)
(4)有感情地指导朗读。语气要轻快活泼。
3.总结学习方法,指导自学交流第二段课文
提问:我们是怎样学习“霞光”一段的?
先读文,再勾划重点词句,用一个词概括,最后朗读,进一步体会。
运用学习第一段课文的方法,学习写“颜色变化”部分内容。学习时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解决重点、难点。
课文哪些地方写了火烧云颜色的变化多、变化快?是怎样写的?
讨论后全班汇报交流:
先讲了什么?(先讲火烧云从西烧到东,“好像是天空着了火。”强调了天空一片红艳。)
出示句子、推敲词语: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这里的“烧”可以换成什么字?比较一下为什么在这里用“烧”字?
可以用“红”字代替,但用“烧”字更为准确。原因:(1)与文题照应;(2)“烧”字表动态,给人以动感,而“红”字则不能;(3)如果用“红”和“红彤彤”重复;(4)和后面“着了火”呼应。
有感情地朗读,仔细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接着写了什么?(再讲了颜色的变化多、变化快)
学生通过对“这地方的火烧云……一会儿……一会儿……”等句子的理解以及对重点表示颜色词语的推敲,知道准确地写出颜色的变化多、变化快。
最后讲了什么?
用一个词语概括(板书:色彩斑斓,变幻莫测)
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语调的轻快流畅。
4.引导学生领悟写“形状”变化的内容。
作者是怎样写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多、变化快的?
(作者把火烧云想象成各种动物,先写它出现,再写样子,最后写它变模糊了,看不到了。)
引读:(边引读边投影演示火烧云形状的变化)
师:一会儿.天空出现——
生:一匹马。
师:马的样子——
生:……
写狗和狮子的段也如此引读,读中体会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多、变化快。
5.齐读最后一段。理解“恍恍惚惚”以及“恍恍惚惚”的原因,体会作者写出的逼真的观察火烧云时的真实感受。
能用一个词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无比。
6.总结、扩展。
(1)点名读全文,谈学完课文的总体收获。
(2)背诵课文。
(3)学习作者写法,写一种自然景色。
27.【参考答案】
(1)数感
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从两方面着手:
首先,充分结合现实情境开展教学。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出示不同商品的价签,2.50元和8.00元各表示多少钱?2.50元和2.5元有什么关系?8.00元和8元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熟悉的购物场景,很自然地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对小数的认知上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引发学生深入的数学思考。
其次,让学生经历有关数的活动过程。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协调活动。
这对于学生积累数感经验非常有益。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用米尺测量一下教师讲台的高度和课桌的高度。用米作单位,不够1米怎么办?像这样,通过多种数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多角度地感悟数,丰富自己的数感经验。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操作中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比较,以及自主探究建立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增强抽象概括和迁移能力。
(3)导入环节
①出示问题,动手操作
问题1: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还会用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估一估,课桌面的长度是多少?
问题2:你们估计得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用直尺来验证一下。
问题3:谁愿意把你测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预设:
学生1: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20厘米。
学生2: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米2分米。
教师:课桌的长度如果以米为单位就是1.2米。
②联系生活,引出主题
在生活中。人们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表示。
③引导思维,揭示课题
认识小数吗?在哪儿见过小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际测量和记录的过程中发现有时得不到整数结果,从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感受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28.【参考答案】
(1)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起跳腿和摆动腿,双腿依次过杆。
教学难点:助跑与起跳的衔接。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说出跨越式跳高的技术要领和安全练习的方法,通过学习,85%的学生能采用规范跨越式跳高技术跳过一定高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和学生自主探究、体验以及对同伴练习的观察与讨论,能进一步掌握跨越式跳高的动作要领:通过练习手段的变换,较好地把跨越式跳高融人游戏中,激发练习兴趣与参与热情,有效地促进对跨越式跳高技术的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探究与合作学习能力;培养运动兴趣;增强协作精神和安全地进行体育运动的意识,增强自信心,体验学会技能时的喜悦。
(3)①首先,请同学们轮流传阅一下跨越式跳高的动作分解图,接着教师给大家做动作示范。示范动作时,请同学们认真看教师助跑的方向和腾空过杆时的空中动作。
②跨越式跳高的辅助性练习。
教师示范并提出要求.介绍辅助练习的方法。同学们5人一组自主结合进行跨越式跳高的辅助性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同学们要相互帮助,相互指导。
a.原地单、双脚交叉跳。
模仿两腿依次过杆的练习,此时的杆用橡皮筋代替,同时要注意橡皮筋要低。
b原地左右练习跨越竹竿。
③学习过杆动作。
教师示范并引导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同学们5人一组自主结合进行过杆动作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同学们要相互帮助,相互指导。在练习过程中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怎样过杆才能做到臀部不坐杆。小组讨论并进行小组间的交流。
④完整动作的练习。
教师示范,请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自主分组练习。
⑤学生分成六组,进行无杆练习,但此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做到要高,同时保证动作的质量,同学之间相互纠错,小组向老师汇报小组内的主要问题。
⑥巩固提高。
通过“鲤鱼跃龙门”的故事巩固提高。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基础,自主分组,尝试跨越横杆,起跳高度自定,部分同学可用橡皮筋代替杆或过斜杆来完成游戏。
教师资格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考试吧教师资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