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模拟试题 |
第 3 页:答案及解析 |
一、单项选择题
1.【知识点】幼儿思维的发展。
【答案】C。
【解析】具体性是指幼儿思维的内容是很具体的。幼儿思考问题总是借助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的表象,对具体的语言容易理解,对抽象的语言则不易理解。
2.【知识点】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答案】A。
【解析】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的言语的发展相联系.
3.【知识点】幼儿情绪的发展。
【答案】D。
【解析】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儿童的成长.情绪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婴幼儿喜欢成人的接触、抚爱的动因主要是为满足其希望与成人接触和交往的社会性需要。
4.【知识点】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答案】A。
【解析】自我意识萌芽的重要标志是代词“我”的掌握。
5.【知识点】格塞尔成熟势力说。
【答案】C。
【解析】格塞尔通过“双生子爬梯实验”得出结论,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秩序地进行的。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是成熟和学习。
6.【知识点】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答案】B。
【解析】夸美纽斯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提倡“把一切知识交给一切人”。
7.【知识点】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
【答案】B。
【解析】环境,特别是教育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为遗传转换为现实提供了可能性,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8.【知识点】幼儿保健常规及疾病预防。
【答案】B。
【解析】对学前儿童来说,若体温不是特别高,应尽量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这样做更安全,能减少药物对幼儿肌体的伤害。冷敷和酒精擦拭都属于物理降温的方法。
9.【知识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答案】A。
10.【知识点】幼儿园环境创设原则。
【答案】C。
【解析】参与性原则是指教育者要有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意识,让幼儿有由单纯的倾听者变成计划者、参与者,意识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人,培养分工合作、讨论、决策、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简答题
11.【知识点】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参考答案】
(1)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2)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3)发展具有不平衡性;(4)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12.【知识点】游戏的功能。
【参考答案】
(1)游戏扩展和加深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增长儿童的知识;(2)游戏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3)游戏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4)游戏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5)游戏提供了儿童智力活动的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
三、论述题
13.【知识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参考答案】
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1)认知机能不变性
智慧的本质是一种适应,而所谓适应,是一种特殊的平衡,是同化与顺化之间的平衡。
(2)认知结构的建构性
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认知结构的不断建构和转换而实现的.
(3)从动作到运算——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
思维起源于动作,动作是思维的起点。
(4)平衡化
这种认知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影响认知发展各因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平衡化的作用基于两个方面:其一,成熟、经验和社会环境三个因素的作用必须加以协调,这种协调作用正是平衡化的功能;其二,每一阶段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都是连续不断的同化和顺应的自我调节活动过程,这种自我调节正是平衡化的实质所在。
(5)阶段论
①皮亚杰根据儿童认知发展将儿童划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
前运算阶段(2~6、7岁),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其特点:泛灵论、自我中心主义、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脱离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及以后),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
在教育中的应用:
(1)教学内容要适应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2)幼儿园教育要不断打破幼儿的平衡状态,帮助幼儿建立更高层次的平衡:(3)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四、材料分析题
14.【知识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及原因。
【参考答案】
攻击性行为指对他人的财产或人身进行直接破坏或攻击的行为.包括殴打、伤人、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动物、抢劫等行为。在4~6岁时可表现为咬人、咬物、打人等,是儿童、青少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衡量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攻击有多种表现或种类.著名心理学家张春兴认为.攻击有两种表现方式:直接攻击和替代性攻击,直接攻击是对欲攻击的对象直接予以侵害。案例中弘弘的表现应属于这类。儿童的攻击行为有自己年龄阶段的特点,即以工具性攻击占优势。儿童具有一定认知能力,在一定情境中,能够对各种环境因素进行评估、判断,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通过攻击手段产生的结果,因此儿童有时会受到外在诱因的驱动(如玩具、同伴中的领导地位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发动攻击。弘弘的攻击性行为其攻击的意图主要不在于伤害他人.而是为了得到“大球”。他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我咬他,我就能得到大球”,攻击只是他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手段。
15.【知识点】幼儿发展的关键期。
【参考答案】
(1)“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儿童心理发展是遗传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是儿童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可能:而社会环境是儿童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提供了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现实性:特别是幼儿亲子关系对儿童一生的心理发展起基础和奠基作用.如果没有社会环境及教育的作用,儿童不可能形成成人的心理。(2)说明儿童各种心理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关键期是某种心理活动、机能在某个阶段发展最迅速、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在此时期适时对儿童进行正确教育,儿童心理发展很快;如果错失关键期,可能使以后的教育非常困难或终生造成障碍。3岁前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失去了这一关键期,以后语言的发展就很难了。
五、活动设计题
16.【知识点】科学教育活动设计。
【参考设计】
设计意图
《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要能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好奇心是幼儿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好奇、好学、好问、好探究是孩子们的特点。而作为幼儿教育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幼儿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首先就是要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的好奇心。鼓励、支持并引导幼儿去探究、去发现,并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科学经验。在尊重孩子兴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有趣的蜘蛛”。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初步了解蜘蛛的生活特性,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对科学课的兴趣。
2.通过观察活动初步了解蜘蛛的捕食过程及蜘蛛网的形成,激发幼儿进一步的探索欲望。
3.鼓励幼儿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二、活动准备
(一)物质准备:
1.蜘蛛的标本(幼儿分成四组,每组有一个蜘蛛标本)。
2.蜘蛛的图片和蜘蛛网的图片。
3.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为孩子们准备关于蜘蛛的VCD光盘。
(二)经验准备
1.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带幼儿参观科技馆观察蜘蛛的形态。
2.可请家长和幼儿一起上网查找与蜘蛛有关的图片.并帮助幼儿了解一些蜘蛛的生活习性和蜘蛛网的形成。
3.教师带幼儿一起在自己生活的地方寻找蜘蛛网。观察蜘蛛的捕食过程。
环境创设:把一些蜘蛛的图片贴在环境墙上。
三、活动过程:
1.谈话:小朋友在哪里见过蜘蛛?它长什么样子?
2.教师出示蜘蛛标本,请幼儿观察蜘蛛。看看蜘蛛的身体上有什么?(蜘蛛的身体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蜘蛛的头上有几只眼睛?蜘蛛有几条腿?(八条腿,腿上有毛)。
3.幼儿自由提问、其他幼儿解答。给幼儿一个展示的平台。
我们看了蜘蛛.而且有的小朋友在家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查了一些资料.现在你有什么问题就问问你的小伙伴或者老师。听听他们是怎么解答你的,好吗?
4.教师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蜘蛛。
(1)激发兴趣。
教师:刚才你们真棒!不但会提问题而且也会解答问题。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蜘蛛的动画片,听一听人家是怎么介绍蜘蛛的好吗?
(2)了解蜘蛛的生活习性。
刚才在动画片里我们看到听到蜘蛛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土中、树上、草间、石下、洞穴、水边、低洼地、灌木丛、房屋的墙角)
(3)蜘蛛喜欢吃什么?(昆虫)
(4)当蜘蛛饿了的时候,它怎样才能吃到食物?(靠蜘蛛网)蜘蛛是怎样捕食的?
(5)针对“有的幼儿说:蜘蛛的丝是从嘴里吐出来的,有的幼儿说:蜘蛛的丝是从屁股里拉出来的”这一问题.请幼儿展开讨论:“蜘蛛的丝是从哪里来的?”
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请个别幼儿介绍蜘蛛的丝是怎样吐出来的?教师小结:在蜘蛛的屁股末端,有几对“小型纺织器”。蜘蛛丝就是从那里“加工”后,从小孔里流出来的。蜘蛛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它和蚕的丝一样。粘液刚刚流出来时,还是一种粘乎乎的“胶水儿”,但当它一接触到空气.就变成了硬的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蜘蛛丝了。
5.教师小结:蜘蛛是一种卵生动物,它喜欢吃昆虫,它的身体上有头、胸、腹。蜘蛛有八条腿,腿上有毛。它喜欢生活在土中、树上、草间、石下、洞穴、水边、低洼地、灌木丛、房屋的墙角等地方。蜘蛛非常能干,常常自己捕食食物。
四、活动延伸:
1.老师和幼儿在户外寻找蜘蛛网并观察蜘蛛捕食的过程。
2.在活动区里,提供纸、笔及一些废旧物品,如:泡沫板、毛线等,供幼儿制作蜘蛛网。
教师资格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考试吧教师资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