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模拟试题 |
第 4 页:答案及解析 |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解析:关于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是由神创造的,马克思是无神论者,所以A错;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劳动起源说意识到了社会劳动对教育的作用,并且是社会和人的辩证统一,所以应选C。
2.【答案】B。解析:孟子是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人,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3.【答案】A。解析: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
4.【答案】A。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二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
5.【答案】C。解析: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和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
6.【答案】A。解析:注意的范围指瞬间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人们只能注意到六颗以内的石子儿.这是客体的数目,所以选A。
7.【答案】D。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孔子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
8.【答案】A。解析:学习动机具有维持功能,不只是在学习活动发起时起作用,故排除B;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较多,C项说法过于绝对;学习动机存在一个动机最佳水平,即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学习动机强度变化而变化.并不是越高越好,故排除D。
9.【答案】C。解析:平行管理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10.【答案】B。解析: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得到启发,从而用在生活中。所以选B。
11.【答案】C。解析: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体现在教育目的全面性、教育任务多样性、劳动对象差异性。这要和创造性区分开。
12.【答案】A。解析: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叫作知觉的选择性。
13.【答案】B。解析: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德育是使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情和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美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养成他们锻炼身体和卫生习惯的教育;智育主要是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使他们养成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初步掌握现代生产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14.【答案】C。解析:趋避冲突是指对同一目的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矛盾心理。
15.【答案】C。解析:过度学习指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深度加工指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记忆术指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机械识记是指人根据材料的外在联系,没有意义或不理解其意义的情况下,采取机械重复的方法所进行的识记。
16.【答案】C。解析:这句话体现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17.【答案】C。解析:教学诊断法是指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法和小组“头脑风暴”法,收集各种教学“病例”,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例”,并对其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18.【答案】C。解析:系统脱敏疗法主要用于当事人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的超出一般紧张的焦虑或恐怖状态。包含三个步骤:一是训练来访者松弛肌肉;二是建立焦虑层次(从最轻微的焦虑到引起最强烈的恐惧依次安排);三是让来访者在肌肉松弛的情况下,从最低层次开始想象产生焦虑的情境,这样直到来访者能从想象情境转移到现实情境,并能在原来引起恐惧的情境中保持放松状态,焦虑情绪不再出现为止。
19.【答案】B。解析:自我反思是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来进行的反思,自我反思源于反思主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是反思的最主要形式和最高境界。
20.【答案】B。解析:负强化是指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当小刚发现坐在后排不用回答问题时,此后出现该行为的次数越来越多,是一种强化的反应,同时当他发现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时,就不大可能被提问,老师撤销了一个对于小刚来说厌恶的刺激,所以是一种负强化。
二、简答题
21.【参考答案】
(1)学习习惯具有广泛性。
(2)学习习惯具有实践性。
(3)学习习惯具有阶段性。
(4)学习习惯具有模仿性。
22.【参考答案】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
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
23.【参考答案】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2)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4)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三、材料分析题
24.【参考答案】
(1)材料中的王老师在课程结束时采用拓展性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是值得肯定的教学行为;但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且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很好地采取教育机智做到因材施教,也违背了启发性的教学原则。
(2)作为教学过程。应当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遵循启发性教学原则。
首先,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材料中的王老师应该将问题设置得更具有开放性,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其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材料中的王老师不应该立即否定学生的答案,而应该通过学生的回答来进一步引导学生。
再次.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王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获取答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发扬教学民主。教师与学生应当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并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和质疑。
25.【参考答案】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首先鼓励小杨自己解决问题,然后他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小杨自己努力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题,提供了明确的证据证明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可以取得不小的进步,并最终把问题解决。由此可以看出,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具体表现在:
(1)表扬和批评。适当的表扬和批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肯定或否定的强化,从而巩固发展正确的学习动机。一般来说.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后者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案例中,老师鼓励、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效果。
(2)归因表述。归因表述是老师对学生成绩原因的一个评述,它将影响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信念。当一个学习者刚刚取得某种进步时,把进步归因于努力是必需的,这能增强学习者的学习信心。案例中的老师引导学生把进步归因于努力,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很大影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