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单项选择题 |
第 3 页: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
第 4 页:教学设计题 |
第 5 页:答案及解析 |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专家解析:学校是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尤其是通过课程与教学活动完成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答案】A。专家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说过:“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强调了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决定作用,属于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3.【答案】D。专家解析: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道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4.【答案】B。专家解析:“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人手。表达了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而是移风易俗。“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为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其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观。
5.【答案】A。专家解析:形象记忆是对感知过的事物具体形象的记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是对声音形象的记忆。
6.【答案】C。专家解析: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在德育过程中要做到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7.【答案】D。专家解析:正强化: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良好行为出现的概率。负强化:主要是让孩子摆脱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良好行为出现的概率。负强化也被称为逃避制约或逃避惩罚的反应。
8.【答案】D。专家解析: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9.【答案】D。专家解析:倒摄抑制指的是后学习的知识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10.【答案】B。专家解析:发散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11.【答案】A。专家解析:教育能够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这是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体现了教育的经济功能。
12.【答案】C。专家解析:总结性评价是指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
13.【答案】B。专家解析:地球仪是直观教具,采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体现了直观性教学原则。
14.【答案】B。专家解析:观察法是借助仪器或者直接通过感官进行的研究。
15.【答案】B。专家解析:双避冲突是指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所产生的冲突。
16.【答案】B。专家解析:陶冶教育法又称情感陶冶法,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陶冶教育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题干所述属于环境陶冶。
17.【答案】B。专家解析:夸美纽斯最早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
18.【答案】C。专家解析:教学反思有利于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有助于促进教师团队建设;有利于教案的改进;为撰写教学研究、论文提供丰富的素材。而不是为了让教师避免被学生愚弄。
19.【答案】D。专家解析:前制度化教育只有教育实体,制度化教育出现了学制,非制度化教育强调让教育走出学校的围墙,活到老学到老。
20.【答案】D。专家解析:考生的不同水平不易区分,说明试卷的区分度不高。所以选D。
二、简答题
21.【专家解析】
(1)教育性原则。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以让学生受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为目的。
(2)客观性原则。教师在处理问题时,要避免“定势思维”的影响,充分调查,了解事实的真相,公平公正地分析和处理问题。
(3)有效性原则。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讲究效果。班主任处理突发事件一定要考虑自己的方法和措施的效果如何。
(4)可接受原则。教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要能使当事双方对处理意见或结果心悦诚服地接受。处理不能强加于人,不能流于形式。
(5)冷处理原则。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保持冷静、公平、宽容的心态,那么处理事件就会顺利得多。
22.【专家解析】
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
(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3.【专家解析】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如下: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三、材料分析题
24.【专家解析】
(1)李老师对家庭作业的设计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李老师打破了教师权威的观念,当学生提出质疑时.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形式对知识进行探索,维护学生宝贵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布置家庭作业的相关要求:
第一,作业布置要有目的性。家庭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检测与补充,要充分体现重点。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应认真地筛选,把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和富有生活气息、充满时代感的作业挑选出来,把那些重复性的、机械性的、陈旧过时的作业“砍”掉,力求少而精,使学生能“以一当十,举一反三”。
第二,布置作业要有层次性。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这种差异贯穿了教育教学的始终。新课程观认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有它特殊性的一面。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个性。因此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第三,布置作业要力求新颖性。家庭作业是教师强化学生学法的好方式,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精心设计作业,力求新颖性。在设计时讲究其形式多样化,在不同形式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第四,布置作业要有综合实践性。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让学生多与生活联系,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25.【专家解析】
(1)新课程改革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和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首先,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该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要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充满信心;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发展过程。
其次,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教师要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
最后,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不能将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学生是责权的主体,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2)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人,他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是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首先,创立一个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并有意识地创设师生、生生和谐、自由自在的课堂气氛,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
再次,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材料中的主持人,积极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回答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
最后,提供充分的时间、空间,允许学生犯错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