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模拟试题 |
第 2 页:答案及解析 |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1.【答案】C。解析:C中的意境与《沁园春•长沙》中的意境都比较壮美,都表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A项的“枯藤”、B项“猿”、D项的“霜”则都比较伤感、肃杀。
2.【答案】D。解析:题干中诗句运用了互文,互文是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的两个部分互相呼应,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D项无互文。
3.【答案】C。解析:A.《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早期作品,以个人参战经历及战争与爱情为主题,被称为现代文学的经典名著。B.《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D.《太阳照常升起》为海明威的长篇小说,开创了其独特的文风。C.《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不是海明威的作品。因此答案选C。
4.【答案】B。解析:A.“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B.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加冠”指满二十岁。C.“桃李年华”指女子二十岁。D.“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20岁;答案选择B项。
5.【答案】B。解析:《西厢记》以有情人虽经历磨难,但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与题目要求悲剧艺术不符。元代四大悲剧为《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
6.【答案】D。解析:“狐”,名词,狐狸,在这里作状语,像狐狸一样。
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借代。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这种表达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借代主要分为五类:特征带本体、具体代抽象、专名代泛称、人名代著作和地名代本体。A项以“金戈铁马”来代精锐的部队,是用具体代抽象。B项以“摧眉”代低头,是用部分代整体。C项是比喻句。D项以“口舌”代表辩说,是用具体代抽象。
8.【答案】D。解析:学生列举的作品表达的是悲,而《沁园春•长沙》整体基调是充满力量、豁达向上的,教师引导了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因此,注重了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9.【答案】C。解析:题干中主要涉及朗读技巧和感受情感,并未涉及对作品语言风格的鉴赏。
10.【答案】B。解析:《装在套子里的人》,《变色龙》和《小公务员之死》都是契诃夫的作品,契诃夫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是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通过拓展性阅读,有利于对契诃夫的创作风格形成整体认知,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研究能力。
11.【答案】C。解析:学生的个人体验和自评,可以让教师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特点和学习情况,因此教师的指导会更有针对性,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2.【答案】B。解析:“应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理念。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的表述是这样的: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的语文素养。比初中的更高一层。
13.【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教学实施。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认真研究新课标、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的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本实录中教师不是仅仅把分析好人物性格、形象作为教学目标,而是以此为前提,着力锻造学生的语文素养,利用教材并作适当拓展,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以教材为例,让学生学习小说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在这堂课里成功地营造了浓烈的传统文化氛围。在评点本课的人物形象前,先介绍、学习传统的评点读书法,以毛宗岗评点三国,金圣叹评点水浒,李卓吾评点西游记,脂砚斋评点石头记等张本铺垫,以著名作家王蒙对课文内容的评点为范例,让学生了解人物评点的方法和要求。接着让学生试着对课文中的王熙凤形象进行评点,并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就使学生既分析了人物,又掌握了评点的方法。故本题选择C选项。
14.【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课后作业设计部分。设计课后作业要秉持着以下几个原则:(1)与生活实际相结合;(2)有层次性,由易到难,分三个基本层次:基本题—能力题—提高题;(3)有启发性;(4)形式多样化。教学中该教师将作业分为读、写两种,形式不单一;分为基础阅读题和写作提高题,安排上由易到难;联系生活实际,具有启发思考的作用。而D选项中“评价学生的能力”夸大了作业的作用,过于绝对,故本题选择D选项。
15.【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教学阅读部分。阅读是有规律可循的,有效阅读是指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阅读效果。有效的阅读必须是方法正确、思维对路的阅读。因此就必须突破教学策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理念下,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其他课型的教学,都是师生互动的过程,都应该统筹好教学与学生的关系。而D选项“只要……就“说法太过绝对,故本题选择D选项。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
16.(1)【参考答案】《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明确指出:“评价要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我想“健康发展”应该是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两个方面。那么,在课堂上学生回答出现错误了或者回答与教师的期望值不同,教师的评价充当着什么作用呢?至少能明确的是,教师不评价或者不进行鼓励式评价,就可能致使学生不敢发言、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局面。教师A几乎忽视了对学生表现的评价,教师B则做得很好,能给予学生不断的肯定。自然而然,教师B的做法更能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安全与自由、轻松与愉快,他们自然会“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也才更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不仅教学效果能事半功倍,连学生的人文性也会逐步得到提升。
(2)【参考答案】教师对于学生的各类表现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而该教师对于学生的阅读却全然不管不顾,只我行我素地进行总结。这样明显会削减学生阅读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对于自己心理期待的肯定充满失望。更无法体现新课标中所提倡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无法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教师完全可以融入个别读、小组读、范读、创造情境读等形式,增强学生阅读和体会,并从阅读速度、阅读准备、阅读情感等阅读质量上对学生进行评价指导。
17.【参考答案】错别字:催眉-摧眉;可见一般-可见一斑;
病句:凡此种种,我们要坚决反对、打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修改:凡此种种,我们要坚决反对、打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扫清道路。
18.【参考答案】
一是语言优美,文笔练达。文章开篇便使用三个排比句引出主题,增强文章气势,特别是使用两个比喻句,将“意气”比喻成傲视天空的红杉的“根基”和鲜花必需的“阳光”,化抽象为具体。此外,文中多处引用古代诗句,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显示了作者的知识储备,更为文章增添了文采。
二是文章观点鲜明——人,要有意气,要意气风发。文章由伟人的诗词引出“意气”的美丽,接着从意气让人拥有“豁达的胸襟”“挺身而出的壮举”“坚韧不摧的意志”三个角度铺开,事例横贯古今,紧紧围绕论点加以论述。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65分)
19.【参考答案】
示例(1)《氓》赏析
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哀的抒情诗,诗中女主人公以沉痛的语调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读之感人心弦,催人泪下。全诗六章,依照人物命运发展的顺序,自然地加以抒写。前两章用赋的方法具体描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乃至结婚的过程。三、四两章以抒情为主,皆以桑树起兴,从女主人公的年轻貌美写到年长色衰,同时也写出了氓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第五章用赋的手法叙述被遗弃前后的处境。
本诗通过女主人公的婚姻不幸遭遇,抨击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同时又赞颂了古代劳动妇女勤劳善良的美德及敢于反抗、勇于斗争的精神,揭示出她们不甘受辱的觉醒意识,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极具典型意义,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示例(2)《采薇》赏析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戍边之歌。全诗分为六章,每章八句,从结构上看,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三章,主要表现思归之情;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五章,主要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和戍卒的辛劳;第三部分即最后一章,写归途的情景。全诗以“采薇”开篇,以“行道迟迟,载渴载饥”结束,首尾照应,突出地表现了戍卒所遭受的身心痛苦,笔端始终萦绕着浓重的悲怨情调。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像一幅画,把一个忠君报国、出门在外的征人的哀怨凄苦、近乡情怯的复杂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出门时是杨柳依依的明媚春天,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纷纷的刺骨冬日。回想一年当中,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本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对比描写中使主人公形象更加凸出,后人誉为此句是三百篇中最动人的诗句。
20.【答案示例】
知识与能力:① 积累字词,掌握《诗经》的基础知识。②了解《诗经·采薇》的思想内容及重章叠唱等艺术特色。③增强阅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小组合作探究,积累相关字词,理清课文大意。②通过反复诵读,感知课文,调动审美经验的积累,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 了解诗歌中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经历。②通过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确立依据:根据新课标对诗词教学的要求、本文内容与特点和高中学生语文学习需求,确立了以上三维目标。具体如下: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鉴赏词主要通过抓意象,掌握意境,体味作者情感。教授这两首词时,可抓住其同为抒写愁思的特点,注重朗读和鉴赏两者的结合,以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品读当中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
②本文内容:本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篇诗歌,《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是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③学生分析:高一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能力,但是对诗歌的鉴赏,特别是对古诗鉴赏能力较弱,在必修1中已经学习了现代诗歌,掌握了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而且初中阶段已学过《诗经》中的《关雎》和《蒹葭》两篇,对《诗经》的基础知识和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诗经》的语言和现代汉语,甚至和常见的文言文都相去甚远,所以学生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语言障碍。同时,由于初中阶段的诗歌学习时重背诵轻理解,学生对理解作者的情感,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汲取诗歌等古代文学作品的精华,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形成积极有益的影响和启示还有一定得难度,尤其是对于比较复杂的情感,通常是理解的比较浅且片面,因此教师要尽力帮助学生解决语言障碍,让他们透过语言理解深刻而细腻的情感。
21.【教学步骤】
一、诗词导入新课
二、介绍《诗经》知识
(教学形式:多媒体出示,教师介绍)
三、检查预习(形式:学生自学检测,小组讨论,朗读指导)
1.翻译课文
2.齐读课文,注意重音和节奏。
四、整体感知
1.概括本诗内容:(教学形式:师生问答法)
2.理清思路(多媒体展示)
采薇思归──疆场思归──归家之哀
五、赏析课文
1.研读第一部分:(教学形式:师生问答,朗读法、以读促悟)
(1)作者怎样写征夫渴望回家的?
明确:通过时间推移来表现他内心的渴望。
(2)怎样看出时间推移?从文本中找。
明确:开头两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绽放出嫩绿的芽尖;第二章“采薇采薇,薇亦柔止”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第三章“采薇采薇,薇亦刚止”写秋天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
(3)你能描绘出士兵采薇的画面吗?
明确:是啊!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这里用比兴的手法,说明时光的流逝,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回家呢?思家之情随时间的流逝一步步加深。
(4)体会重章叠句的手法及作用:
提问:诗歌前三节诗句有什么的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5)三读,体会音乐美和战士的情感。
分组比读,用低缓的语调,体会焦急忧伤的情感,看哪一组情感把握得好。
2.研读第二部分:(教学形式:师生问答,以读促悟、小组讨论)
(1)提问:作者除了上文写征夫思归外,第四、五章还写了什么?
明确: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和戍卒的辛劳。
(2)提问:描写边境生活的内容有哪些?写了哪些细节?体现什么感情?
明确:写了战车、战马、象弭、鱼服等细节,又用了“四牧业业”、“四牧骙骙”、“四牧翼翼”等叠音词,用赋的手法,极写战马之强壮,步伐之整齐,装备之精良。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彼尔维何,维常之华”,盛开的棠棣花,给血与火交织的战场平添了一份优美,一缕柔情,折射出士兵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向上的情怀。就像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中豪迈的吟唱:“战地黄花分外香”。
(3)你还读出了什么?
明确:将帅们驾着车马上路了,戍卒也踏上了艰难的征途。他们南征北战,一个月要转移多次,不敢安居,他们时刻警戒不敢松懈,因为他们面临十分凶恶的敌人。
(4)提问:戍卒把怨愤归结于周王室了吗?
明确:没有。他们虽有怨愤之情,当面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时,他们能够以民族利益为重。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热爱祖国、厌恶战争等各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提问:这样看来,字面上并没有写思归是不是离题了呢?(小组讨论)
明确:当战士们拖着疲惫的身子,挣扎在车马后面奔跑的时候,当他们靠着车厢躲避敌人乱箭的时候,当他们日夜不得安歇的时候,怎能不加倍向往安宁和平的生活呢?边疆生活的艰辛,恰恰衬托了征夫们的思家和渴望和平生活的情感。
(5)四读,齐声读出高昂的爱国情感。
3.研读第三部分:(教学形式:师生问答,启发教学)
(1)提问:是啊,在疆场奔波的日子的确让人度日如年呀!那么,他回到家乡了吗?心情如何?
明确:回到了。
提问:战士的心情是不是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狂喜?
明确:不是,而是很哀伤。
(2)提问:作者如何表现这种哀伤的?有直接描述的句子吗?从文本中找。
提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提问:除此之外,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表现此时的心情?有一句被东晋谢玄称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你能找出来吗?
明确:作者还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六、品味重点语句(教学形式:师生问答、讲授法、启发教学)
最后一节是抒情意味最浓的章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句历来为人称颂的诗句,几千年来激荡着读者的心,清人王夫之这样评价“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你是如何理解的?(鉴赏、评价)
鉴赏:这四句包含了两个情景交融的画面,以景显情,韵味无穷,非常经典。当年我离开家乡,戍守边关,正是风光旖旎的春天,春风中丝丝垂柳,仿佛亲人难分难舍的牵挂,生死未卜,离家的心是多么伤痛!现在,经过多少岁月,经过多少磨难,九死一生,终于迎来了胜利的这一天,终于可以回家了!然而陪伴我的只有风,只有雪,不禁百感交集,凄怆难言。回家的路那么漫长,谁理解自己这么多年在外奔波的痛苦、返家路上的艰辛和内心的悲伤啊!
教师总结评价:
①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眼前之乐衬内心的悲苦。
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③“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
④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景实悲。
⑤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七、理清全文情感变化的思路(教学形式:师生共同总结)
忧伤焦急──慷慨雄壮──痛苦悲伤(投影)
八、课堂小结(教师总结)
有人说:诗歌是心灵世界的一朵奇葩,无数诗人用心灵浇灌它,“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读《采薇》,我们被那浓浓的乡愁深深地打动了。其实,乡思情结有丰富的内涵,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每个人都有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入自己血脉的故土亲情,故土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的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台湾作家余光中说:“烧我成灰,我的汉唐魂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可见,乡愁是离家在外的游子们美好而深情的恋歌。
九、布置作业
(1)比较阅读余光中《乡愁》。
(2)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愁的作品与同学们共同欣赏。
十、板书设计
相关推荐:
2020上半年教师资格《幼儿综合素质》模拟题汇总※ 报名公告汇总
2020教师资格准考证打印时间及入口 ※ 教师资格考试时间 ※ 考试科目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 ※ 教师资格复习指导※教师资格考试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