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1.C 【解析】19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在做中学”的过程。
2.D 【解析】关于课程的类型,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的教育家,持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因此对课程所划分的类别也不同。以课程任务为依据进行分类,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3.D 【解析】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谁就能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因此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4.C 【解析】学校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和体系;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5.B 【解析】l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四有、两爱、两精神”。
6.C 【解析】身心健康权包括保护未成年学生的生命健康、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内容。题中所叙述的正是为了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权。
7.A 【解析】l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8.C 【解析】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由于生活是一个生长、发展的过程。所以教育也是生长、发展的。
9.C 【解析】总的来说,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的系统化活动。其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10.C 【解析】泰勒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被誉为当代“课程评价之父”。
11.C 【解析】班级授课制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
12.D 【解析】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13.B 【解析】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柯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14.D 【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5.B 【解析】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16.A 【解析】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对象。对学生的教育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才能指导得法、教育有效。
17.C 【解析】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18.B 【解析】在欧洲奴隶社会中,出现了斯巴达和雅典两种教育体系。
19.C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二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20.D 【解析】“才高八斗”和“学富五车”喻指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体现的是教师的文化形象。
21.B 【解析】学校教育体系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B 【解析】孔子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23.C 【解析】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C项与启发性原则无关。
24.B 【解析】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25.A 【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旧时不合理的劳动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26.B 【解析】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7.C 【解析】课程的类型没有严格的划分。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的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28.A 【解析】这是直观性原则的定义。
29.B 【解析】学习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30.C 【解析】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学认识是在主客体之间“嵌入”一个起主导作用的中介因素教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