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 小题,共40 分)
19.(1)【参考答案】老师采取的教学策略主要有:①话题导入新课。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新龟兔赛跑”话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分)②任务驱动法教学。将新课内容
包含在任务之中,将学生分组,并让学生自主探究如何插入“外部图片”,充分体现学生的合作自主探究性的学习。(2 分)③适时总结,小组评价。老师最后进行总结,让学生在整
体上掌握图片插入的方法和技能,学生解说图片,其他小组评价,让学生的学习热情贯穿始终,在学习中获得客观评价,进一步促进学习。(2 分)④鼓励创新。鼓励学生创作不同主题的作品。(2 分)
(2)【参考答案】老师教学行为中的可取之处:①及时的自我反思和调节。老师在第一次教学中发现问题,如学生兴趣不高,效果不佳,就及时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并取得较好效果。
(3 分)②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全面发展的统一。(3 分)③教学过程安排得当。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联系,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并贯穿始终,实现了以“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的教学。(3 分)④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整个课程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指导,学生分组合作,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并有及时的小结和生生之间的评价,始终让学生去主动学习。
(3 分)
20.(1)【参考答案】①陈老师指定的评价量表中的评价内容比较全面。既有对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的评价,如“技术实现”,又有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的自主性和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评价,如“规划意识”“审美表达”“主题思想”等,最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关注,即“创新能力”的评价。(5 分)②陈老师制作评价量表的评价指标设置不合理,他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点,如规划意识、审美表达等评价指标,超越学生的评价能力范围及他们的认知水平,同时没有结合作品的特点来激发起学生的参与热情。(5 分)
(2)【参考答案】对于赵老师的教学,有如下建议:①评价方法中,课前制作一个评价量规,让学生讨论过后按照量规进行评价,同时教师要给出整体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全面和客观的认识。(5 分)②评价内容不够全面。老师在关注学生技术技能掌握的同时,还应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热情,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等。(2.5 分)③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应及时诊断和反馈,给予正确引导,让学生在本堂课中解决问题。(2.5 分)
四、教学设计(分2 小题,共35 分)
(1)【参考答案】通过阅读材料,这个班级的学生的特征如下:①从整体上看,这个班级的学生知识基础参差不齐,来自城市的学生比较熟悉计算机操作,文件夹的基本操作能够掌握,而农村的学生由于条件所限,接触计算机机会少,基础较差,还不能完全掌握。(5 分)②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同时好奇心更加强烈,好动手,喜欢探索,因此这是培养他们学习兴趣的关键阶段。但是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5 分)③这个阶段的学生会比较在意同龄人的态度和评价,但对成人的教导比较敏感,是他们叛逆时代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加鼓励和肯定。(5 分)
(2)【参考答案】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差异性,教学过程中会注意进行“分层教学”,同时考虑到初中阶段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会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教与学活动设计如下:
“你的学习资料如何整理”讨论话题引入,讨论主题是如何规整学习资料才能又迅速又方便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2 分)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不同的规整学习资料的方法,各有优劣,引发学生的讨论热情,最后顺势进入新课内容。(2 分)
顺势引入计算机中的小助手——文件夹的存在,介绍基本概念。(1 分)
学生思考,文件夹可以做哪些工作,让学生意识到文件夹的重要性。(1 分)
学生进行分组,每组4 人,基础好的同学给基础差的同学讲解建立文件夹的方法,之后学生自主探究任何进行学习资料快速和有效规整学习资料的方法,比如复制、移动、重命名等操作。(3 分)
学生参与评价,小组代表对其他小组成果进行评价,如资料的归类是否合理,查找是否方便快捷等。在老师引导下,学生总结文件夹的功能意义和基本操作方法。(2分)
采用任务驱动法,将学生进行异质分组,任务一是找到规整资料的方法,二是完成学习机上杂乱无序的学习资料按学科整理好。任务进行计时。(3 分)
对小组的任务成果进行展示,从多个角度评价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并给出改进建议,并顺势对本堂新课做出小结,同时引导学生讨论文件夹和文件之间的关系,完成新课。(2 分)
布置任务,回去把自己的计算机中的个人资料进行规整。(2分)
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利用文件夹进行资源管理的便利性,养成进行信息分类管理的习惯。(2 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