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试题 |
第 4 页:参考答案及名家精析 |
四、名词解释
1.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3.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4.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各级的社会功能。
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意义: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他指出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更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发展的过程。维果斯基强调,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教学首先必须建立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同时又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积极开发儿童的智力潜能,这一点更为重要。
2.答案要点: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达到最佳水平,学习任务比较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这一规律在心理学中称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形曲线。
3.答案要点:(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4.答案要点:(1)问题的呈现特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反应定势;(4)功能因素;(5)智力水平;(6)动机强度。
5.答案要点:(1)知识观。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得到改造。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③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2)学习观。①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②社会互动性。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③情境性。建构主义者提出,知识是生存在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的。它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1)提高同学的道德认知能力。包含三方面:①促进学生对到的概念的掌握②引导学生把道德知识转变为道德信念;③发展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
(2)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包含三方面:①知情结合,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②以美育情,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容;③真情感化,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3)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包含五方面;①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②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③ 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 ④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反思和评价;⑤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