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材料分析题。
30.【题干】有一天,我请学生读课文,只有四名学生举手,我说:“杨萌你读。”她大大方方读起来,等她坐下,我说:“还有谁愿意读?”一个举手的都没有了,是什么原因呢了?
课后,我就这一问题与学生聊起来。一位学生说:“老师,您每堂课总是先提问杨萌,我们这些无名小卒没有她答得好,就不想回答了。”我恍然大悟,是啊,让杨萌先回答已经成了习惯。她的语文功底皮好,回答问题准确严密,简捷利落。
下午,我组织了一次“为老师出主意”的班会。大家畅所欲言,我洋细记录大家的想法,收获了好多方法。我还请大家通过打电话、发信息、发邮件形式继续提建议。
以后的课做互动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有的学生说话不流畅,我会引导他组织语言;有的学生不敢站起来回答,我就让他坐着说;有的学生内向、声音小,我就到他身边听清楚后复述给大家……
后来我又尝试让学生参与组织教学,共同探索出了“辩论教学“说书教学”“戏剧教学”等以前没有尝试过的形式。
慢慢的,我的课堂再也不是一潭死水了。
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我“的教育行为。(14分)
【答案】材料中“我”的行为践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促进了班级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第一,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材料中老师对待胆小的、内向的、说话不流畅的学生并没有直接放弃,而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相信他们能够变好,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体现了这一学生观。第二,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学生跟其他人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当针对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进行教育。材料中,教师针对不同学生采取区别化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性,体现了这一观点。第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材料中老师尝试学生参与教学,共同探索出了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改的学生观。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始终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独立意义的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尊重学生自身的独特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考点】
31.【题干】
在一堂语文公开课上,当我讲到“一千万万颗流星”这句话,班上最调皮的赵强突然阴阳怪气地问道:“老师,‘万万’是什么意思?”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面对听课老师们关切的目光,我平静地说道:“大家都知道‘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什么不用‘亿’而用‘万万’呢?”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没有人再发笑了,大家都认真地思考起来,并且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大家讨论完后,我进行了总结。最后老师又问了一句:“请大家想想,今天这一‘额外’的收获是怎么来的呢?大家要感谢谁呢?请让我们用掌声表达对他的谢意!”大家把目光转向那位同学,对他鼓起掌来。赵强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为了进一步了解赵强的情况,我决定进行家访,他知道后,立刻紧张起来,他特意找到我,叫我千万别跟他爸妈告状。因为从前老师经常告状,事后他总免不了皮肉之苦,所以至今心有余悸。我安慰他:不用担心,我只是想更多了解你。那天,我在他家,他因为害怕,在房间里不肯出来,但不时探出头来听我讲些什么。在他爸妈的面前,我不但没告状,反而夸他进步,回到学校,他说:老师,你真够朋友,以后瞧我的。此后,我经常在课后找机会针对他学习的问题进行铺导,还专门针对他的学习情况制定教学计划,赵强很努力,在各方面都有进步,像变了个人。
问题: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角度,评析“我”的教育行为。(14 分)
【答案】材料中的“我”遵守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利于促进学生进步。(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要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材料中的赵强同学在课堂上突发奇问,引起了学生“哄堂大笑”,“我”并没有因此而批评他,而是因势利导,使课堂有了额外的守护,并且引导大家表示感谢,表明了“我”对学生的关心爱护,也表现出教师良好的教育机智;在“我”家访时赵强又请求不要告状,“我”尊重赵强,一改过去的家访方式,对赵强进行鼓励表扬,以此获得学生的信任,以便更好的开展工作。都表明了“我”践行了关爱学生的要求。(2)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做到教书育人,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对课堂上赵强的突发奇问,“我”瞬时引导,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性思维;又引导学生对赵强表示感谢,以帮助赵强树立自信心。从而促进了赵强和其他同学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我”践行了“教书育人”的要求。(3)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做到爱岗敬业,勤恳敬业,对工作高度负责。材料中“我”积极进行家访,以便了解学生,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体现了对工作的高度负责。总之,“我”在教育实践中践行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值得每位老师学习。
【考点】
32.阅读下面散文,回答下题。
说《易水歌》①
林庚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②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的感情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更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萧萧”二字诗中常见。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③。”“风萧萧”三字所以自然带起了一片高秋之意。古人说“登山临水兮送将归④”,而这里说:“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它们之间似乎是一个对照,又似乎是一个解释,我们不便说它究竟是什么,但我们却寻出了另外的一些诗句。这里我们首先记得那“明月照积雪”的辽阔。
“明月照积雪⑤”,清洁而寒冷,所谓“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易水歌》点出了寒字,谢诗没有点出,但都因其寒而高,因其高而更多情致。杜诗说“风急天高猿啸哀”,猿啸为什么要哀,我们自然无可解释。然而我们不见那“朔风劲且哀”吗?朔风是北风,它自然要刚劲无比,但这个哀字却正是这诗的传神之处。那么壮士这一去又岂可还乎?一去正是写一个劲字,不复还岂不又是一个哀字?天下巧合之事必有一个道理,何况都是名句,何况又各不相关。各不相关而有一个更深的一致,这便是艺术的普遍性。我们每当秋原辽阔,寒水明净,独立在风声萧萧之中,即使我们并非壮士,也必有壮士的胸怀,所以这诗便离开了荆轲而存在。它虽是荆轲说出来的,却属于每一个人。“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⑥”,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这一点相知,我们人与自然间的一点相得,这之间似乎可以说,又似乎不可以说,然而它却把我们的心灵带到了一个更辽阔的世界去。那广漠的原野乃是生命之所自来,我们在狭小的人生中早已把它忘记,在文艺上乃又认识了它,我们生命虽然短暂,在这里却有了永生的意味。
专诸⑦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士固不可以成败论而我们之更怀念荆轲,岂不正因为这短短的诗吗?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
注释:①选自《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1)(4分)【题干】文章论述的重点观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中心观点:①艺术具有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各不相关而有一个更深的一致②一首诗可以离开一个人而存在,虽然一首诗针对荆轲说出来,却属于每一个人,诗可以赋予人永生的意味,在狭小的人生中可以将一些事情忘记,但是在文艺上又认识了它。
【考点】
(2)(10分)【题干】怎样理解“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①“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含义:1、每个诗人作诗都会融入自己的情绪,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于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的感情后面蕴含着更永久更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2、不同的诗人对于同样的词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就像文中的“萧萧”二字,“风萧萧兮易水寒”和“萧萧愁杀人”便是两种不同的情感。②“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的含义:1、我们每个人即使并非壮士,也必有壮士的胸怀,所以这首诗便离开了荆轲而存在。虽然是荆轲说出来的,却属于每一个人。2、即使我们已经忘掉了专诸,而更加怀念和赞美着荆轲,是因为诗人创造的诗句。综上,由于艺术具有普遍性,所以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字词理解有所不同,所创造出来的诗句也不尽相同;而也正是由于人有普遍共通的情感,使得尽管一首古诗所描写的是某一个人物,但是也能使阅读古诗的人们产生共鸣,所以“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
【考点】
三、写作题。
33.(50分)【题干】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在前期战局不利,对手强大的情况下,艰苦拼搏,最终战胜塞尔维亚队,又一次登上世界女排的顶峰。国人沸腾,自然而然地称赞“女排精神”。记者采访女排总教练郎平,希望她谈谈“女排精神”。她回答:“不要因为我们赢了一场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
综合上述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论说文。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
【答案】中学作文审题立意解析:分析材料以郎平教练的回答为思考中心,我们可以利用“关键词法”和“情感分析法”来解题。郎平教练一共说了两句话,前一句强调“过程”,后一句强调的是“技术过硬”。相对的,郎平教练否定的是“一场”和“单靠精神”。这句话大概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如果赢了,就说女排精神归来,而输了就追问女排精神何在,那不是什么精神而是“成功即正义”的功利主义;另一层意思是,将一切都归因或归咎于精神很简单却也很危险,过分沉溺于对精神的吹嘘实际上是对女排竞技水平的亵渎。所以,郎平的言下之意是,女排的胜利靠的是过硬的技术。我们立意的角度可以从“结果与过程”或者“精神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入手,依据材料情感倾向,“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单靠精神不能成功”“成功还得技术过硬”“不喊口号,拿实力说话”等立意更贴合材料思想。同时注意,不能完全否认“精神”的作用,只是不能“单靠”。
【解析】
【考点】
相关推荐:
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真题及答案 ※ 万题库估分 ※ 微信对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