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财务预算
【考试要求】
(一)掌握弹性预算的编制方法与优缺点;掌握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与优缺点;掌握滚动预算的编制方法与优缺点
(二)掌握现金预算的编制依据、编制流程和编制方法
(三)掌握预计利润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四)熟悉固定预算的编制方法与优缺点;熟悉增量预算的编制方法与优缺点;熟悉定期预算的编制方法与优缺点
(五)了解财务预算的含义与功能;了解财务预算在财务管理环节和全面预算体系中的地位
【考试内容】
第一节 财务预算的意义与体系
一、财务预算的含义与功能
财务预算是一系列专门反映企业未来一定预算期内预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本,以及现金收支等价值指标的各种预算的总称,具体包括现金预算、财务费用预算、预计利润表、预计利润分配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等内容。
财务预算具有规划、沟通和协调、资源分配、营运控制和绩效评估的功能。
二、财务预算在全面预算体系中的地位
全面预算是根据企业目标所编制的经营、资本、财务等年度收支总体计划,包括特种决策预算、日常业务预算与财务预算三大类内容。
财务预算作为全面预算体系中的最后环节,可以从价值方面总括地反映经营期决策预算与业务预算的结果,因此,它在全面预算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二节 预算的编制方法
一、固定预算方法与弹性预算方法
编制预算的方法按其业务量基础的数量特征不同,可分固定预算方法和弹性预算方法两大类。
(一)固定预算方法
固定预算,又称静态预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只根据预算期内正常的、可实现的某一固定业务量(如生产量、销售量)水平作为惟一基础来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
固定预算方法存在过于机械呆板和可比性差的缺点。
(二)弹性预算方法
弹性预算,又称变动预算或滑动预算,是指为克服固定预算方法的缺点而设计的,以业务量、成本和利润之间的依存关系为依据,按照预算期可预见的各种业务量水平为基础,编制能够适应多种情况预算的一种方法。
与固定预算方法相比,弹性预算方法具有预算范围宽、可比性强和便于考核的优点。
编制弹性成本(费用)预算的主要方法包括:公式法、列表法和图示法编制弹性利润预算的方法包括因素法和百分比法。
二、增量预算方法与零基预算方法
编制成本费用预算的方法按其出发点的特征不同,可分为增量预算方法和零基预算方法两大类。
(一)增量预算方法
增量预算,又称调整预算方法,是指以基期成本费用水平为基础,结合预算期业务量水平及有关影响成本因素的未来变动情况,通过调整有关原有费用项目而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
增量预算方法的假定前提有:
(1)现有的业务活动是企业必需的;
(2)原有的各项开支都是合理的;
(3)增加费用预算是值得的。
增量预算法的缺点是:
(1)受原有费用项目限制,可能导致保护落后;
(2)滋长预算中的“平均主义”和“简单化”;
(3)不利于企业未来发展。
(二)零基预算方法
零基预算,是指在编制成本费用预算时,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所发生的费用项目或费用数额,而是将所有的预算支出均以零为出发点,一切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开支标准是否合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费用预算的一种方法。
零基预算的优点是:不受现有费用开支水平限制;能够调动各方面降低费用的积极性,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其缺点是工作量大,编制时间较长。
三、定期预算方法与滚动预算方法
编制预算的方法按其预算期的时间特征不同,可分为定期预算方法和滚动预算方法两大类。
(一)定期预算方法
定期预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以不变的会计期间(如日历年度)作为预算期的一种预算编制的方法。
其优点是能够使预算期间与会计年度相配合,便于考核和评价预算的执行结果;其缺点是远期指导性差、灵活性差和连续性差。
(二)滚动预算方法
滚动预算,又称连续预算或永续预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将预算期与会计年度脱离,随着预算的执行不断延伸补充预算,逐期向后滚动,使预算期永远保持为一个固定期间的一种预算编制方法。
滚动预算按其预算编制和滚动的时间单位不同可分为逐月滚动、逐季滚动和混合滚动三种方式。
与传统的定期预算方法相比,按滚动预算方法编制的预算具有透明度高、及时性强、连续性好,以及完整性和稳定性突出等优点。
第三节 财务预算的编制
一、现金预算和财务费用预算的编制
(一)编制现金预算的依据
现金预算亦称现金收支预算,是反映现金收支情况的预算。
它需要以日常业务预算和特种决策预算为依据编制。
(二)现金预算编制的流程
1.编制销售预算
销售预算需要在销售预测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年度目标利润确定的预计销售量和销售价格等参数进行编制。
2.编制生产预算
生产预算需要根据预计的销售量,并考虑预计期初存货和预计期末存货等因素按品种分别编制。
3.编制直接材料预算
直接材料预算以生产预算、材料消耗定额和预计材料采购单价等信息为基础,并考虑期初、期末材料存货水平编制。
4.编制应交税金及附加预算
应交税金及附加预算应根据销售预算、材料采购预算的相关数据和适用税率资料来编制。其中,预计应交增值税可按简捷法和常规法两种方法估算。
5.编制直接人工预算
编制直接人工预算应根据已知的标准工资率、标准单位直接人工工时、其他直接费用计提标准和生产预算中的预计生产量等资料编制。
6.编制制造费用预算
在变动成本法下,制造费用预算可按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两部分内容分别编制。其中,前者可根据单位产品预定分配率和预计的生产量进行预计;后者可在上年的基础上根据预期变动加以适当修正进行预计。
7.编制产品成本预算
产品成本预算通常以生产预算、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和制造费用预算为基础进行编制。
8.编制期末存货预算
期末存货预算是指为规划一定预算期末的在产品、产成品和原材料预计成本水平而编制的一种日常业务预算。
9.编制销售费用预算
销售费用预算的编制方法与制造费用预算的编制方法非常接近,也可将其划分为变动性和固定性两部分费用。但对随销售量成正比例变动的那部分变动性销售费用,只需要反映各个项目的单位产品费用分配额即可。对于固定性销售费用,只需要按项目反映全年预计水平。
10.编制理费用预算
管理费用预算的编制可采取以下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按项目反映全年预计水平;第二种方法将管理费用划分为变动性和固定性两部分费用,对前者再按预算期的变动性管理费用分配率和预计销售业务量进行测算。
11.编制经营决策预算
经营决策预算是指与短期经营决策密切相关的特种决策预算。该类预算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制定最优生产经营决策和存货控制决策来合理地利用或调配企业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本类预算通常是根据短期经营决策确定的最优方案基础上编制的,因而需要直接纳入日常业务预算体系,同时也将影响现金预算等财务预算。
12.编制投资决策预算
投资决策预算是指与项目投资决策密切相关的特种决策预算,又称资本支出预算。由于这类预算涉及到长期建设项目的投资投放与筹措等,并经常跨年度,因此,除个别项目外一般不纳入日常业务预算,但应计入与此有关的现金预算与预计资产负债表。
13.编制现金预算
(三)财务费用预算的编制
财务费用预算是指反映预算期内因筹措使用资金而发生财务费用水平的一种预算。就其本质而言该预算属于日常业务预算,但由于该预算必须根据现金预算中的资金筹措及运用的相关数据来编制,故将其纳入财务预算的范畴。
二、预计财务报表的编制
财务预算中的预计财务报表包括预计利润表、预计利润分配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
(一)预计利润表的编制
预计利润表是指以货币形式综合反映预算期内企业经营活动成果(包括利润总额、净利润)计划水平的一种财务预算。
该预算需要在销售预算、产品成本预算、应交税金及附加预算、制造费用预算、销售费用预算、管理费用预算和财务费用预算等日常业务预算的基础上编制。
(三)预计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预计资产负债表是指用于总括反映企业预算期末财务状况的一种财务预算。
预计资产负债表中除上年期末数已知外,其余项目均应在前述各项日常业务预算和专门决策预算的基础上分析填列。
第十一章 财务控制
【考试要求】
(一)掌握财务控制的分类
(二)掌握财务控制的基本要素;掌握财务控制的方式、方法
(三)掌握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的含义、类型、特点及考核指标
(四)掌握内部结算价格、结算方式和责任成本的内部结转
(五)掌握责任预算、责任报告的编制方法和责任考核的要求
(六)熟悉财务控制的含义与特征
(七)了解财务控制的基本原则
【考试内容】
第一节 财务控制的意义与种类
一、财务控制的意义与特征
财务控制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方法,确保企业及其内部机构和人员全面落实和实现财务预算的过程。其特征是:以价值形式为控制手段,以不同岗位、部门和层次的不同经济业务为综合控制对象,以控制日常现金流量为目的。
二、财务控制的基本原则
财务控制的基本原则包括:目的性原则;充分性原则;及时性原则;认同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灵活性原则;适应性原则;调凋性原则和简明性原则。
三、财务控制的种类
(一)按照财务控制的内容,可分为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两类。
(二)按照财务控制的功能,可分为预防性控制、侦查性控制、纠正性控制、指导性控制和补偿性控制。
(三)按照财务控制的时序,可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类。
(四)按照财务控制的主体,可分为出资者的财务控制、经营者的财务控制和财务部门本身的控制;
(五)按照财务控制的依据,可分为预算控制和制度控制;
(六)按照财务控制的对象,可分为财务收支控制和现金控制;
(七)按照财务控制的手段,可分为定额控制(绝对控制)和定率控制(相对控制)。
第二节 财务控制的要素与方式
一、财务控制的要素
(一)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指对企业财务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各种环境因素的统称。包括企业风险管理观念、风险文化、诚信与价值观、员工的胜任能力、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的组成、管理哲学和经营方式、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授予权利和责任的方式以及人力资源政策和实务等。
(二)目标设定
财务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
(1)合理配置和使用财务资源,提高财务资源的产出比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2)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3)遵循有关财务会计法规和企业已制定的财务会计政策;
(4)保证财务信息的可靠性。
(三)事件识别
事件是指由可以影响企业财务目标实现的事项,如银行信贷、利率、汇率等政策的调整,新的竞争对手的出现,市场价格水平的变化,企业组织结构和高层管理人员的变化等。
(四)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指管理层分析、评价和估计对企业目标有影响的内部或外部风险的过程。管理者应当从可能性和影响这两个角度评估事项,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五)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包括规避风险、减少风险、转移风险和接受风险。
(六)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指确保管理阶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及程序,如核准、授权、验证、调节、复核营业绩效、保障资产安全及职务分工等。
(七)信息与沟通
信息主要是指会计系统所提供的内部与外部信息,它是公司为汇总、分析、分类、记录、报告业务处理的各种方法和记录,包括文件预先编号,业务复核。定期调节等。
沟通是指信息系统提供有效信息给适当的人员,通过沟通,使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能够知悉其在财务控制中的责任。
(八)监控
监控是由适当的人员,在适当及时的基础下,评估控制的设计和运作情况的过程。包括:
(1)持续的监督活动;
(2)个别评估;
(3)报告缺陷。
二、财务控制的方式与方法
财务控制的方式、方法主要包括授权批准控制、职务分离控制、全面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独立检查控制和业绩评价控制等。
(一)授权批准控制
授权是指对某一大类业务或某项具体业务的政策决策。授权通常包括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两种方式。批准是检查已确立的授权条件得到满足的实际步骤。
(二)职务分离控制
职务分离控制是指对处理某种经济业务所涉及的职责分派给不同的人员,使每个人的工作都是对其他有关人员的工作的一种自动的检查。
职务分离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和及时发现职工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错误和舞弊行为。
常见的不相容职务包括:业务授权与执行职务相分离;业务执行与记录职务相分离;业务授权与财产保管职务相分离;财产保管与记录职务相分离;记录总帐与明细帐职务相分离;经营责任与记账责任相分离;财产保管与财产核对职务相分离。对一项经济业务处理全过程的各个步骤也要分派给不同的部门和人员负责。
(三)全面预算控制
全面预算控制是以全面预算为手段对企业财务收支和现金流量所进行的控制。全面预算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建立预算体系;编制和审定预算;下达预算指标;授权预算执行;监督预算执行;分析预算差异、考核预算业绩等。
(四)财产保全控制
财产保全控制的措施主要包括:
(1)限制接触财产;
(2)定期盘点清查;
(3)记录保护;
(4)财产保险;
(5)财产记录监控。
(五)独立检查控制
独立检查控制是指由业务执行者以外的人员对已执行的业务的正确性所进行的验证,又称内部稽核。
一个有效的独立检查控制应当满足三个条件:
(1)检查工作由一个和原业务活动、记录、保管相独立的人员来执行;
(2)不管采用全部复核或抽样复核,复核工作须经常进行;
(3)错误和例外须迅速地传达给有关人员以便更正。
(六)业绩评价控制
业绩评价,是指将实际业绩与其他标准,如前期业绩、预算和外部基准尺度进行比较;将不同系列的数据相联系,如经营数据和财务数据,对功能或营运业绩进行评价。
第三节 责任中心
一、责任中心的含义与特征
责任中心是指承担一定经济责任,并享有一定权利的企业内部(责任)单位。
责任中心的特征包括:
(1)它是一个责权利相结合的实体;
(2)具有承担责任和条件;
(3)责任和权力皆可控;
(4)有一定经营业务和财务收支活动;
(5)便于进行责任会计核算。
责任中心可划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
二、成本中心
(一)成本中心的含义
成本中心是指只对成本或费用负责的责任中心。成本中心的范围最广,只要有成本费用发生的地方,都可以建立成本中心,从而在企业形成逐级控制、层层负责的成本中心体系。
(二)成本中心的类型
成本中心包括技术性成本中心和酌量性成本中心。成本中心具有只考虑成本费用、只对可控成本承担责任、只对责任成本进行考核控制的特点。
(三)成本中心的特点
成本中心只对可控成本承担责任。具体来说,可控成本具备三个条件:即可以预计、可以计量和可以控制。
成本中心只对责任成本进行考核和控制。
(四)成本中心的考核指标
成本中心的考核指标包括成本(费用)变动额和成本(费用)变动率两项指标。
成本(费用)变动额=实际责任成本(费用)-预算责任成本(费用)成本(费用)
成本(费用)变动率= ×100%
三、利润中心
(一)利润中心的含义
利润中心是指既对成本负责又对收入和利润负责的区域,它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收入和生产经营决策权。
(二)利润中心的类型
利润中心的类型包括自然利润中心和人为利润中心两种。自然利润中心具有全面的产品销售权、价格制定权、材料采购权及生产决策权。人为利润中心也有部分的经营权,能自主决定本利润中心的产品品种(含劳务)、产品产量、作业方法、人员调配、资金使用等。一般地说,只要能够制定出合理的内部转移价格,就可以将企业大多数生产半成品或提供劳务的成本中心改造成人为利润中心。
(三)利润中心的成本计算
在无法实现共同成本合理分摊的情况下,人为利润中心通常只计算可控成本,而不分担不可控成本;在共同成本能够合理分摊或无须共同分摊的情况下,自然利润中心不仅计算可控成本,也应计算不可控成本。
(四)利润中心的考核指标
1.当利润中心不计算共同成本或不可控成本时,其考核指标是边际贡献总额,该指标等于利润中心销售收入总额与可控成本总额(或变动成本总额)的差额。
2.当利润中心计算共同成本或不可控成本,并采取变动成本法计算成本时,其考核指标包括:
(1)利润中心边际贡献总额;
(2)利润中心负责人可控利润总额;
(3)利润中心可控利润总额。
四、投资中心
(一)投资中心的含义
投资中心是指既对成本、收入和利润负责,又对投资效果负责的责任中心。投资中心是最高层次的责任中心,它拥有最大的决策权,也承担最大的责任。投资中心必然是利润中心,但利润中心并不都是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没有投资决策权,而且在考核利润时也不考虑所占用的资产。
(二)投资中心的考核指标
除考核利润指标外,投资中心主要考核能集中反映利润与投资额之间关系的指标,包括投资利润率和剩余收益。
1.投资利润率
投资利润率又称投资收益率,是指投资中心所获得的利润与投资额之间的比率,可用于评价和考核由投资中心掌握、使用的全部净资产的盈利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投资利润率=利润÷投资额×100%
或 =资本周转率×销售成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
其中,投资额是指投资中心的总资产扣除对外负债后的余额,即投资中心的净资产。为了评价考核由投资中心掌握、使用的全部资产总体盈利能力,还可以使用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息税前利润÷总资产×100%
投资利润率指标的优点有:能反映投资中心的综合盈利能力;具有横向可比性;可以作为选择投资机会的依据;可以正确引导投资中心的经营管理行为,使其长期化。该指标的最大局限性在于会造成投资中心与整个企业利益的不一致。
2.剩余收益
剩余收益是指投资中心获得的利润,扣减其投资额(或净资产占用额)按规定(或预期)的最低收益率计算的投资收益后的余额。其计算公式为:
剩余收益=利润-投资额(或净资产占用额)×规定或预期的最低投资收益率
或 剩余收益=息税前利润-总资产占用额×规定或预期的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
剩余收益指标能够反映投入产出的关系,能避免本位主义,使个别投资中心的利益与整个企业的利益统一起来。
第四节 责任预算、责任报告与业绩考核
一、责任预算
(一)责任预算的含义
责任预算是指以责任中心为主体,以可控成本、收入、利润和投资等为对象编制的预算。它是企业总预算的补充和具体化。
责任预算指标包括主要责任指标(即各个责任中心的考核指标)和其他责任指标(如劳动生产率、设备完好率、出勤率、材料消耗率、职工培训等)。
(二)责任预算的编制
责任预算编制程序有两种:一是以责任中心为主体,自上而下地将企业总预算在各责任中心之间层层分解。二是各责任中心自行列示各自的预算指标,由下而上、层层汇总,最后由企业专门机构或人员进行汇总和调整。实际工作中,责任预算最终确定前,需要上下结合,反复沟通。在集权组织结构下,通常采用第一种程序;在分权组织结构形式下,多采用后一种程序。
二、责任报告
责任报告是指根据责任会计记录编制的反映责任预算实际执行情况,或者揭示责任预算与实际执行情况差异的内部会计报告。通过编制责任报告,可完成责任中心的业绩评价和考核。
责任报告是自下而上逐级编报的,随着责任中心的层次由低到高,其报告的详略程度从详细到总括。
三、业绩考核
业绩考核是指以责任报告为依据,分析、评价各责任中心责任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找出差距,查明原因,借以考核各责任中心工作成果,实施奖罚,促使各责任中心积极纠正行为偏差,完成责任预算的过程。
业绩考核应根据不同责任中心的特点进行。成本中心只考核其权责范围内的责任成本(各项可控成本);利润中心只考核其权责范围内的收入和成本,重点在于考核销售收入、边际贡献和息税前利润;投资中心除了要考核其权责范围内的成本、收入和利润外,还应重点考核投资利润率和剩余收益。
第五节 责任结算与核算
一、内部转移价格
内部转移价格是指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之间进行内部结算和责任结转时所采用的价格标准。制定内部转移价格时,必须考虑全局性原则、公平性原则、自主性原则、重要性原则。
内部转移价格主要包括市场价格、协商价格、双重价格和成本价格等。
二、内部结算
内部结算是指企业各责任中心清偿因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所发生的、按内部转移价格计算的债权、债务。
按照内部结算的手段不同,可分别采取内部支票结算、转账通知单和内部货币结算等方式。
三、责任成本的内部结转
责任成本的内部结转(责任转账)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于因不同原因造成的各种经济损失,由承担损失的责任中心对实际发生或发现损失的责任中心进行损失赔偿的账务处理过程。
责任转账的目的是为了划定各责任中心的成本责任,使不应承担损失的责任中心在经济上得到合理补偿。
责任转账的方式可采取内部货币结算方式和内部银行转账方式。
第十二章 财务分析
【考试要求】
(一)掌握财务分析方法的种类、含义、原理及应注意的问题
(二)掌握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分析的指标与方法
(三)掌握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应用
(四)了解财务分析的意义与内容;了解财务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五)了解财务综合分析的含义及特点
(六)了解沃尔比重评分法的含义和基本原理
【考试内容】
第一节 财务分析的意义与内容
一、财务分析的意义
财务分析是评价财务状况、衡量经营业绩的重要依据;是挖掘潜力、改进工作、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合理实施投资决策的重要步骤。
二、财务分析的内容
财务分析信息的需求者主要包括企业所有者、企业债权人、企业经营决策者和政府,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要求。
财务分析的基本内容包括:偿债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和发展能力分析。
三、财务分析的局限性
财务分析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资料来源的局限性、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和分析指标的局限性。
第二节 财务分析的方法
一、趋势分析法
趋势分析法又称水平分析法,是通过对比两期或连续数期财务报告中相同指标,确定其增减变动的方向、数额和幅度,来说明企业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的变动趋势的一种方法。趋势分析法的具体运用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重要财务指标的比较
对不同时期财务指标的比较,有以下两种方法:
1.定基动态比率
定基动态比率是以某一时期的数额为固定基期数额而计算出来的动态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定基动态比率=分析期数额/固定基期数额
2.环比动态比率
环比动态比率是以每一分析期的前期数额为基期数额而计算出来的动态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环比动态比率=分析期数额/前期数额
(二)会计报表的比较
它是将连续数期的会计报表的金额并列起来,比较其相同指标的增减变动金额和幅度,据以判断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发展变化的一种方法。
(三)会计报表项目构成的比较
它是以会计报表中的某个总体指标作为100%,再计算出其各组成项目占该总体指标的百分比,从而比较各个项目百分比的增减变动,以此判断有关财务活动的变化趋势。
采用趋势分析法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所对比指标的计算口径必须一致;第二,应剔除偶发性项目的影响;第三,应运用例外原则对某项有显著变动的指标做重点分析。
二、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通过计算各种比率指标来确定财务活动变动程度的方法。比率指标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构成比率
构成比率又称结构比率,是指某项财务指标的各组成部分数值占总体数值的百分比,反映部分与总体的关系。
(二)效率比率
效率比率是某项财务活动中所费与所得的比率,反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三)相关比率
相关是以某个项目和与其有关但又不同的项目加以对比所得的比率,反映有关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
采用比率分析法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对比项目的相关性;第二,对比口径的一致性;第三,衡量标准的科学性。
三、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依据分析指标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因素分析法具体包括以下两种:
(一)连环替代法
它是将分析指标分解为各个可以计量的因素,并根据各个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顺次用各因素的比较值(通常即实际值)替代基准值(通常为标准值或计划值),据以测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向。
(二)差额分析法
它是连环替代法的一种简化形式,是利用各个因素的比较值与基准值之间的差额,来计算各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
采用因素分析法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因素分解的关联性;
(2)因素替代的顺序性;
(3)顺序替代的连环性;
(4)计算结果的假定性。
第三节 财务指标分析
一、偿债能力分析
(一)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衡量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1.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国际上通常认为,流动比率的下限为100%,而流动比率等于200%时较为适当。
2.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一般情况下,速动比率越高,表明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越强。国际上通常认为,速动比率等于100%时较为适当。
3.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年经营现金净流量÷年末流动负债×100%
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越多,越能保障企业按期偿还到期债务。
(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衡量指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和已获利息倍数三项。
1.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又称负债比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一般情况下,资产负债率越小,表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保守的观点认为资产负债率不应高于50%,而国际上通常认为资产负债率等于60%时较为适当。
2.产权比率
产权比率= ×100%
产权比率与资产负债率对评价偿债能力的作用基本相同,两者的主要区别是:资产负债率侧重于分析债务偿付安全性的物质保障程度,产权比率则侧重于揭示财务结构的稳健程度以及自有资金对偿债风险的承受能力。
3.已获利息倍数
已获利息部数=
一般情况下,已获利息倍数越高,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国际上通常认为,该指标为3时较为适当,从长期来看至少应大于1。
二、营运能力分析
(一)人力资源营运能力分析
人力资源营运能力通常采用劳动效率指标来分析。
劳动效率=
对企业劳动效率进行考核评价主要是采用比较的方法,例如将实际劳动效率与本企业计划水平、历史先进水平或同行业平均先进水平等指标进行对比。
(二)生产资料营运能力分析
生产资料的营运能力实际上就是企业的总资产及其各个组成要素的营运能力。资产营运能力的强弱关键取决于资产的周转速度,通常用周转率和周转期来表示。周转率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资产的周转额与平均余额的比率,它反映企业资产在一定时期的周转次数。周转期是周转次数的倒数与计算期天数的乘积,反映资产周转一次所需要的天数。其计算公式为:
周转率(周转次数)=周转额÷资产平均余额
周转期(周转天数)=计算期天数÷周转次数
=资产平均余额×计算期天数÷周转额
具体地说,生产资料营运能力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流动资产周转情况分析
反映流动资产周转情况的指标主要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
(1)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周转次数)=
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主营业务收入-销售折扣与折让
平均应收账款余额=(应收账款余额年初数+应收账款余额年末数)÷2
一般情况下,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越好。应收账款周转率高,表明收账迅速,账龄较短;资产流动性强,短期偿债能力强;可以减少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
(2)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周转次数)=
一般情况下,存货周转率高,表明存货变现速度快,周转额较大,资金占用水平较低。
(3)流动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周转次数)=
一般情况下,流动资产周转率越高越好,表明以相同的流动资产完成的周转额越多,流动资产利用效果越好。
2.固定资产周转情况分析
反映同定资产周转情况的主要指标是固定资产周转率。
固定资产周转率(周转次数)=
一般情况下,固定资产周转率高,表明企业固定资产利用充分,固定资产投资得当,固定资产结构合理,能够充分发挥效率。
3.总资产周转情况分析
反映总资产周转情况的主要指标是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周转次数)=
一般情况下,总资产周转率越高,表明企业全部资产的使用效率越高。
三、盈利能力分析
(一)主营业务利润率
主营业务利润率= ×100%
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主营业务市场竞争力越强,发展潜力越大,盈利能力越强。
(二)成本费用利润率
成本利润率= ×100%
成本费用总额=主营业务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为取得利润而付出的代价越小,成本费用控制得越好,盈利能力越强。
(三)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一股来说,当企业当期净利润大于零时,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应当大于1。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净利润对现金的贡献越大。
(四)总资产报酬率
总资产规率= ×100%
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产利用效益越好,整个企业盈利有力越强。
(五)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 ×100%
一般认为,净资产收益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债权人的保证程度越高。
(六)资本保值增值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 ×100
一般认为,资本保值增值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本保全状况越好,所有者权益增长越快,债权人的债务越有保障,该指标通常应大于100%。
(七)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也称每股利润或每股盈余,指上市公司本年净利润与年末普通通股总数的比值,反映普通股的获利水平。其计算公式为:
每股收益=
上式中的分母也可以用普通股平均股数表示,按平均数计算的每股收益指标可按下列公式进行分解:
每股收益=主营业务收入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股东权益比率×平均每股净资产
注意:此处的“股东权益比率”即为“权益乘数”。
每股收益也可以用净利润扣除优先股股利后的余额,除以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平均股数来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越强。
(八)每股股利
每股股利指上市公司本年发放的普通股现金股利总额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
每股股利=
(九)市盈率
市盈率是上市公司普通股每股市价相当于每股收益的倍数,反映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每元净利润愿意支付的价格,可以用来估计股票的投资报酬和风险。其计算公式为:
市盈率=
(十)每股净资产
每股净资产是上市公司年末净资产(即股东权益)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
每股净资产=
四、发展能力分析
(一)销售(营业)增长率
销售(营业)增长率= ×100%
销售(营业)增长率若大于零,表示企业本年主营业务收入有所增长,指标值越高表明增长速度越快,企业市场前景越好。
(二)资本积累率
资本积累率= ×100%
资本积累率若大于零,则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的资本积累越多,应付风险、持续发展的能力越大。
(三)总资产增长率
总资产增长率= ×100%
(四)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
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 -1)×100%
一般认为,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主营业务持续增长势头越好,市场扩张能力越强。
(五)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
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
=( -1)×1
一般认为,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所有者权益得到保障的程度越大,应对风险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越强。
第四节 财务综合分析
一、财务综合分析的含义及特点
(一)财务综合分析的含义
财务综合分析,就是将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分析等诸方面纳入一个有机的整体之中,全面地对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进行解剖与分析。
(二)财务综合分析的特点
财务综合分析的特点体现在其财务指标体系的要求上。综合财务指标体系的建立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指标要素齐全适当;
(2)主辅指标功能匹配;
(3)满足多方信息需要。
二、财务综合分析方法
财务综合分析方法主要有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和沃尔比重评分法。
(一)杜邦财务分析体系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简称杜邦体系)是利用各财务指标间的内在关系,对个业综合经营理财及经济效益进行系统分析评价的方法、杜帮体系各主要指标之间的关系如下:
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其中:主营业务净利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
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
权益乘数=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1÷(1-资产负债率)
(二)沃尔比重评分法
沃尔比重评分法是指将选定的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并分别给定各自的分数比重,然后通过与标准比率进行比较,确定各项指标的得分及总体指标的累计分数,从而对企业的信用水平作出评价的方法。
沃尔比重评分法的基本步骤包括:
(1)选择评价指标并分配指标权重;
(2)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值;
(3)对各项评价指标计分并计算综合分数;
(4)形成评价结果。
转帖于:会计职称考试_考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