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第一节 经济法概述 |
第 3 页:第二节 经济法的主体 |
第 4 页:第三节 经济法主体的行为 |
第 6 页:第四节 经济法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
第 7 页:第五节 经济法主体的法律责任 |
四、行为的四个要素(★)(P14)
经济法主体基于一定的认知能力,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采取一定的手段,会在客观上形成一定的结果。
1、行为目的
(1)从调控主体和规制主体来看,在其调制行为中,首先要实现促进和保障经济稳定增长的“经济目标”,进而实现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的“社会目标”,在此基础上,实现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最高目标”。
(2)从接受调控和规制的主体来看,其市场对策行为的目标,主要是实现利润最大化或者效用最大化。同时,在同调控主体和规制主体的博弈过程中,也要力图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对效率、利益的追求,恰恰是其进行相关对策行为的动因。
【解释】由此来看,猫的压力更大(要考虑多重目标),老鼠的目标比较单一(在不被猫抓到的前提下偷到更多的粮食)。
2、认知能力
(1)对于调控主体和规制主体的认知能力,在经济法上应当特别强调,它尤其关系到对经济规律、对客观形势的分析和把握,关系到调制行为的成败得失。
(2)如果企业的行为超过了一般消费者的认知能力,并且利用消费者在认知能力上的弱势来从事违法行为,就会涉及承担法律责任的问题。
【解释】如果企业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执行手段
【解释】对于老鼠偷吃粮食的违法行为,派猫去抓还是派狗去抓,这是执行手段的选择。
4、行为结果
【解释】经过猫的不懈努力,老鼠偷吃粮食的现象基本(未)消除,这就是行为的结果。
【例题·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经济法主体行为构成要素的有( )。
A、行为目的要素
B、行为认知能力要素
C、行为手段要素
D、行为结果要素
【答案】ABCD
五、经济法主体行为的层级性(★)(P15)
1、在税收领域,税收的征收行为是基础性的行为,而税收调控行为则是高层次的行为。
2、在金融领域,货币的发行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是基础性的行为;而通过货币市场调控金融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则是高层次的行为。
【解释】基础性的行为早已存在(货币的发行),随着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加强(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宏观调控),才使得调制行为更加突出了。而调制行为的实施必须有依托,它必须通过具体的基础性的行为才能实施(没有前面的货币发行,何来后面的调控数量),因此,在理论上才有了两类不同层次的行为。
六、对经济法主体行为的评价(★)(P16)
1、评价标准分为政治标准、经济标准、法律标准。法律评价的重心,是对行为的合法性作出判断。
2、无论是调制行为还是对策行为,都涉及到合法性的问题,这既涉及形式上的合法性,也涉及实质上的合法性。
3、对于合法行为的肯定性评价,与对违法行为的否定性评价,二者所产生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不同,因此,应当有效利用相关手段,去约束、引导各类经济法主体的行为。
【解释】对遵纪守法的老鼠授予荣誉称号、对偷吃粮食的老鼠就地正法,恩威并施,综合利用各自手段,去约束、引导老鼠的行为。
相关推荐:2010年初中级会计职称考后各科考试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