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初级会计职称《初级会计实务》科目答疑(4)
问题1、《初级会计实务》教材第3页,第10行提到现金短缺的会计处理。现金清查后发生短缺无法查明原因的,应计入管理费用,还是计入营业外支出?
解答:无法查明原因的现金短缺,应当计入管理费用。
问题2、《初级会计实务》教材第17页,[例1-23]中为什么要确认公司债券利息收入?在什么时候确认?
解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甲公司取得的债券应按公允价值计量,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不包括已取得但尚未发放的利息。甲公司2008年1月8日购入的债券,系丙公司于2007年1月1日发行的债券;所支付的2600万元价款中,含已取得但尚未发放的2007年度债券利息50万元。因此,甲公司应在取得该债券时确认应收债券利息50万元。
问题3、《初级会计实务》教材第29页,[例1-41]涉及“月末库存存货成本30 000+171 000-184 305=16 695”。其中,184 305是否应是183 000?
解答:不应改为183 000。简单地分析,B材料本月月末结存部分的成本,应为“本月初结存的成本+本月新购支付的成本-本月发出材料的成本”。其中,第一项是已知数,第二项是实际发生数,而第三项“本月发出材料的成本”则需按“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计算得出。本题中,B材料本月发出部分的成本已按此方法算出,即184 305元。因此,计算B材料期末库存部分的成本时,应扣减184 305元。
问题4、《初级会计实务》教材第47页,出售股票时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1 500 000元,请问:甲公司2009年1月20日出售股票,而[例1-73]中指明2009年5月15日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这是否表明[例1-75]中的会计处理有误?
解答:此题不太严谨。如果甲公司出售该股票的日期改为2009年6月15日稍后的日期,比如2009年6月16日,那么本题的会计处理没有疑义。
如果仍是维持2009年1月20日出售该股票,那么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 50 0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30 500 000
——损益调整 3 000 000
——其他权益变动 1 200 000
投资收益 15 300 000
同时: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 200 000
贷:投资收益 1 200 000
问题5、《初级会计实务》教材第89页,第2行中“商品采购”是否应该改为“材料采购”?
解答: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商品流通企业(如本题目中所指商场)采购商品时,一般通过“商品采购”科目核算;而对于非商品流通企业(如工业和制造业企业),则一般通过 “材料采购”科目核算。
问题6、 《初级会计实务》教材第156页, [例6-13]中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是什么意思?如何进行有关计算?两者的期末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解答:递延所得税资产,是指以未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的一项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是指根据应税暂时性差异计算的未来期间应付所得税的金额。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是由资产或负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之间的暂时差异引起的。一般来说: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会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数即为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数目。
例如:企业年初购入一台价值50 000元的设备,净残值为零,公司和税法都规定采用直线法提取折旧,公司预计折旧年限为5年,税法规定折旧年限为8年。第一年未提折旧时利润总额为110 000,所得税率为20%,则购入第一年相关计算和会计分录如下:
会计规定的年折旧额=50 000/5=10 000
税法规定的年折旧额=50 000/8=6 250
产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10 000-6 250=3 750
应纳税所得额=110 000+3750=113 750
应纳税额=113 750×20%=22 750
借:所得税费用 22 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3 750×20%=750)750
贷:应交税费——企业所得税 22 750
问题7、《初级会计实务》教材第192页,第(26)项经济业务为:“计算并结转本期完工产品成本12 824 000。期末没有在产品,本期生产的产品全部完工入库。”但是,在第195页编制的会计分录中,为什么多出一个分录,即借:生产成本2 339 000,贷:制造费用2 339 000?
解答:没有多做会计分录。实际上,在结转本期完工成本时,应将所有在“生产成本”科目中归集的金额,转至“库存商品”科目。而由“生产成本”归集的金额,除了直接计入的部分外,还有间接计入的部分。所谓间接计入的部分,主要是先通过“制造费用”科目归集的金额。结合本题的情况,应先将在“制造费用”科目中归集的233 900元结转至“生产成本”科目,再转至“库存商品”科目。
问题8、《初级会计实务》教材第170页,编现金流量表通常用哪种方法?用哪种方法编制现金流量表最简单?根据会计分录中的记录分析填列,是不是比较容易?
解答:企业一定期间的现金流量可分为三部分,即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编制现金流量表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法,二是间接法。这两种方法通常也称为编制现金流量表的直接法和间接法。
直接法和间接法各有特点。在直接法下,一般是以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为起算点,调节与经营活动有关项目的增减变动,然后计算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在间接法下,则是以净利润为起算点,调整不涉及现金的收入、费用、营业外支出等有关项目,剔除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对现金流量的影响,据此计算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相对而言,采用直接法编制的现金流量表,便于分析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来源和用途,预测企业现金流量的未来前景。而采用间接法不易做到这一点。目前,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
问题9、 《初级会计实务》教材第197页,第(44)项分录中“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948 650” 是如何得到的?
解答:该数字来自第193页第(40)项业务。原文:“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确定的应交所得税为948 650元”。事实上,第196页第(40)项分录已确认了一项负债,即“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948 650”。第(44)项分录,只不过是通过支付银行存款来“抹平”该负债而已。
问题10、 《初级会计实务》教材第218页,运用连环替代法对该公司2008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进行分析:
2007年度净资产收益率19.46%×0.13×1.58=4.00%①
20.97%×0.13×1.58=4.31%②
20.97%×0.15×1.58=4.97%③
2008年度净资产收益率20.97%×0.15×1.63=5.13%④
②-①=0.31%营业净利率上升的影响
③-②=0.66%总资产周转率上升的影响
④-③=0.16%权益乘数上升的影响
题目中③、④是否有误,上面是个人的算法,请问是否正确?此外,教材217页图表中净资产收益率显示的是4.96%,我将三个数字相乘得到的是5.13%。
解答:例题中③、④式中所引用的总资产周转率应为0.15,所以你的算法是正确的。另外,对第217页图表中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结果,因采用四舍五入的原始数据相乘而出现误差。
问题11、《初级会计实务》教材第230页,计划成本分配法计算实际成本有加上所耗其他车间的费用,如机修车间实际成本=1 200+472。教材第252页表9-12中所算实际成本则不同,请问为什么实际成本会等于待分配费用?实际成本应如何计算?
解答:计划成本分配法下,辅助生产实际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归集的费用+按计划分配率分配转入的费用,即第230页的处理正确,机修车间的实际成本=1 200+472=1 672;供电车间的实际成本=2 400+50=2450;第252页的处理将成本差异直接计入管理费用,未分开做分录。
问题12、《初级会计实务》第241页,[例8-13](3)计算定额比例时,在产品直接材料定额消耗比例为什么不是(400 000+960 000)÷(120 000+16 000)?
解答:本例中先计算在产品与完工产品之间直接材料定额消耗比例,然后再用定额消耗比例计算在产品与完工产品分配负担的材料成本。也可以采用你的计算方法。如果采用上述方法,则是先计算直接材料成本分配率,再根据此分配率按照在产品与完工产品的数量计算其相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即:
直接材料成本分配率=(400 000+960 000)÷(120 000+16 000)=10
完工产品应负担的直接材料成本=10×120 000=1 200 000(元)
在产品应负担的直接材料成本=10×16 000=160 000(元)
问题13、《初级会计实务》第252页,表9-12中供应劳务数量是如何来的?
解答:供应劳务数量不是计算出来的,而是根据工作统计而来的,本例中的数据是直接假定的,不是依据此前表格计算得出。
问题14、《初级会计实务》教材第297页,第四段中事业单位发生各项经营支出时,借记“银行存款”或有关科目,贷记“经营支出”科目。该笔分录是否有误?
解答:是的。事业单位发生各项经营支出时,应当借记“经营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或有关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