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负债和借款费用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结合,都是摊余成本计量方法。
债券的处理特点和持有至到期投资简直就是一模一样的,只是角度不同而已,道理呢都是一样的。借款费用资本化考虑的是资本化率,也就相当于是债券的实际利率了,所以按照实际利率摊销资本化是没有问题的。在债券的理解上其实“应付债券——面值”和“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一致,那么“损益调整”明细科目也是一样的道理,在计算摊余成本上,持有至到期投资关注的是付出多少钱,而债券呢关注的是收到多少钱,把握住这个原则基本上处理题目的时候没有问题;至于后面摊余成本的计算也是一样的道理,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就是摊销的实际利息费用或者收入。(内部交易抵消的分录可以说明一切)
借:应付债券-成本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借:投资收益
贷:财务费用
6、收入费用、利润、或有事项和日后事项处理可以结合,涉及的知识点收入处理,日后销售退回,未决诉讼等等。
收入费用一章会涉及到未决诉讼、应收账款、还会涉及到销售退回,如果这些事项是发生在日后期间的,那么就成了日后调整事项了,如果掌握了收入费用等的会计处理,那么日后事项中的追溯调整处理也将是很简单的事情。另外或有事项问题也一般是由于销售等原因导致的诉讼等等。那么其实把收入和费用等内容稍微延伸一下就成了或有事项和日后事项的处理了,复习的时候自己可以设定一些情况,重点还是掌握基本的收入确认和费用成本确认等会计处理。
比如比较重要的一个收入事项:日后期间销售退回,很经典的一个案例,冲减收入和成本,同时冲减减值以及涉及到的递延所得税问题,应该注意税法上允许扣除那部分减值;考虑上要一步一步处理,冲减收入和成本了,因为税法也是认可的,那么最终影响的是所得税;冲减应收账款了,那么减值也要随之冲减,相应的是递延所得税的冲减,当然冲减多少递延所得税要看税法上允许扣除多少减值。这里的思路都是比较顺利的,不管是逆向还是顺向都应该能够顺下来,其实一步一步掌握了,做题目是比较简单的。至于关于利润分配事项的调整,要看题目要求是针对每个事项分别调整,还是总体调整。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主营业务收入
贷:应收账款
借:库存商品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主营业务成本
借:坏账准备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资产减值损失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所得税费用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7、所得税处理中关键是递延所得税的处理,这个处理可以把教材中涉及到的递延所得税处理串联一下。
所得税处理是贯穿全书的精髓,比如公允价值其实属于暂时性差异,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等都会涉及到递延所得税问题;政策变更等也会涉及:比如投资性房地产由成本模式转换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于期初留存收益的调整就是暂时性差异的产生,什么时候转回呢?该项资产处置后可以转回。这里税法上其实强调的还是一个实际实现的问题:不管公允价值如何变动,如果资产没有变现,这部分收益永远不会属于企业,不会真正变成实实在在的收益,那么税法秉承的这个原则其实就和会计处理形成了差异,那么暂时性差异就产生了。另外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的就是销售一章:分期收款销售问题,这些都是会计和税法存在差异的处理事项,平常在学习的时候就需要前后贯穿一下,多考虑一步:如果考虑所得税影响应该怎么做分录。日后事项和差错更正是递延所得税最容易出现的地方和考察点,要重点注意。
怎么去加强理解呢?为什么会产生递延所得税,本质上是因为税法和会计的处理差异,“暂时性差异”本质在于“差异”,也就是说提示我们应该从会计和税法的处理差异去理解和掌握,比如说很简单的一个事项:会计上当期多计提的折旧,这个就是差异,但是还应该处理“暂时”,也就是当期税法不允许扣除多余的折旧,但是后期是允许扣除的,因此只有这样的暂时性差异才有资格确认递延所得税。很多人奇怪为什么自行研发无形资产计税基础和账面价值也有差异,但怎么不确认递延所得税呢?其实从计税基础的角度很难理解,但如果从税法和会计处理差异入手就很容易理解,因为无形资产允许多扣除的部分在会计上并不核算,即便有差异也不是暂时性的,两个人永远形同陌路还有什么共同语言呢?更谈不上确认递延所得税的问题。进一步说课抵扣暂时性差异,也就是告诉你这个差异不管是收入还是成本费用是可以扣除的,但不是现在,以后允许扣除,同理递延所得税负债也是一样的道理。
经过上面的一点梳理,相信大家对教材的一些章节有了自己的认识,最后十天的时间了,要让自己思路上有个突破,模拟题是个很好的途径,不过要真正有所得、有所思考才能融会贯通!
相关推荐:2010会计职称考前冲刺:2010会计职称应试技巧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