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答疑一 |
第 2 页:答疑二 |
第 3 页:答疑三 |
2014年度全国会计资格考试辅导教材《中级会计实务》答疑(二)
1. 教材第16页、第4自然段的第4行,“企业采购商品的进货费用金额较小的,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主营业务成本)”,但2014年税务代理教材中提到“企业采购商品成本的进货费用金额较小的,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销售费用)”,请问哪个正确?
解答:按照会计准则规定,对于企业采购商品的进货费用,原则上均应当分摊计入相关存货成本。但在会计实务中,企业采购商品成本的进货费用金额较小时,若将相关费用计入存货成本可能不符合会计核算的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因此,从成本效益原则出发,为了简化核算,允许“企业采购商品成本的进货费用金额较小的,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销售费用)”。
2. 教材第17页第10行,在甲企业收回加工后的材料直接用于出售时,1 190为何是进项税额,而不是销项税额?另外,1 190是如何计算得出的?为何不是(7 000+3 000)×0.17?
解答:对于委托外单位加工的存货,对外单位加工劳务支付的加工费需要计算增值税的进项税额。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二条的规定,价外费用不包括受托加工应征消费税的消费品所代收代缴的消费税。因此,本例中由受托方代收代缴的3 000元消费税不应计入计税价格。对于该进项税额1 190元的具体计算在本例中已经进行了说明。
3. 教材第49页“三、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的变更”中的第五行,“将计量模式变更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期初留存收益”。如果这里是冲减留存收益,应该如何冲减?先冲减盈余公积,不足冲减再冲减未分配利润?还是按计提盈余公积的比例,同时冲减?
解答: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的,应作为会计政策变更处理。将计量模式变更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如需冲减留存收益的,应按计提盈余公积的比例同时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4. 教材第56页“一、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中,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发生的直接相关费用及审计、法律服务费、评估咨询费等是否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解答:是的。
5. 教材第93页“四、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的第3行中,“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请问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是否包括换出存货计算缴纳的销项税额?
解答:“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应当理解为,企业直接为换入资产支付的税费,例如印花税、手续费等,而企业为换出资产支付的税费(例如增值税、营业税等)不应计入换入资产的成本。
6. 第95页倒数第6行,是否应该增加一个会计分录,来说明换出资产为存货的,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之间的差额为营业利润?
解答:不需要另外增加一个会计分录来说明营业利润,因为在本例中,营业利润是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成本的轧差数。
7. 第97页第10行的营业外收入为何要减去337 500,是否应该是“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6 750 000-4 800 000=1 950 000”?
解答:本例中,甲公司在计算将其自用写字楼与乙公司持有的对丙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时,营业外收入不仅需要考虑该写字楼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而且需要考虑为换出资产支付的相关税费,例如本例中涉及的处置该写字楼应缴纳的营业税337 500元。原因是为换出资产支付的相关税费不能计入换入资产的成本。
8. 教材第147页(6)中分录的“69 719”是如何计算出的?第146页表格下方的尾数调整应如何理解?
解答:2x13年1月20日,债券出售时的公允价值为1 260 000元,亦即2x13年1月20日该债券的摊余成本。根据以下公式:“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息收入-利息现金流入”。则2x12年12月31日至2x13年1月20日的实际利息收入=期末摊余成本+利息现金流入-期初摊余成本=1 260 000 + 0 - 1 190 281=69 719(元)。即第146页表格下方的尾数调整。
9. 固定资产当月增加当月不计提折旧,但是当月减少当月照提折旧的。所以在教材第191页例题中,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为何折旧计提35个月而不是36个月?教材数据是否有误?
解答:教材无误。正因为固定资产当月增加当月不计提折旧,因此,本例中2x12年1月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计提折旧的月份应当为35个月(即36-1)。
10. 教材第202页的例题中,专门借款7月、8月份的存款利息为何不从借款利息中扣除?
解答:因为本例中自7月1日起已将专门借款全部投入至工程建设,因此7、8月份不存在存款利息。
11. 教材第292页第6行,“商誉的初始确认”中,“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但是在第五章“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中此差额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成本”。请问这两者是否矛盾,如果不矛盾应该如何处理?
解答:不矛盾。教材第292页阐述的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初始确认商誉时,即便商誉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也不得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此处并未涉及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因此与第五章没有矛盾。
12. 教材第384页的分录(9)(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抵消),应该是影响P公司当年净利润,而不影响S公司的2×12年净利润。所以在第385页倒数第13行,重新确定S公司的2×12年净利润时,(1 300 000-1 200 000)不应出现在S公司的2×12年净利润的算式里,不知理解是否正确?
解答:实际上,这一步的目的在于将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在“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和“少数股东损益”之间进行分配抵销。
13. 资产负债表日同时出现资产减值和折旧该如何处理?是“先减值再折旧”还是“先折旧再减值”?如一项资产原值100,5年双倍余额折旧,第二年年末资产减值5,此时账面价值如何处理?是“60-60×2÷5-5=31”还是“(60-5)-(60-5)×2÷5=33”?
解答: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是根据该项资产可收回金额与其账面价值的比较结果。即,如果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这里,资产的账面价值是资产成本扣减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和累计减值准备后的金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