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第161-180题 |
第 2 页:第181-200题 |
第 3 页:第201-220题 |
第 4 页:第161-180题 |
第 5 页:第181-200题 |
第 6 页:第201-220题 |
201.
[答案]:B
[解析]:委托加工物资消费税组成计税价格=(979 000+29 425)÷(1-5%)=1 061 500(元)
受托方代扣代缴的消费税=1 061 500×5%=53 075(元)
B材料实际成本=979 000+29 425+9 032×(1-7%)+53 075=1 069 900(元)。
[该题针对“委托加工取得存货成本的计量”知识点进行考核]
202.
[答案]:A
[解析]:收回后用于继续加工应税消费品的委托加工物资,消费税应在“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中单独核算,收回的委托加工物资的实际成本=620+100=720(万元)。
[该题针对“委托加工取得存货成本的计量”知识点进行考核]
203.
[答案]:A
[解析]:该公司的两项存货中,G产成品的销售合同数量为20 000个,库存数量只有一半,则已有的库存产成品按合同价格(10 000×0.127=1 270)确定预计售价。M材料是为了专门生产其余10 000个G产成品而持有的,在合同规定的标的物未生产出来时,该原材料也应按销售合同价格1 270万元作为其可变现净值的计算基础。因此,两项存货的可变现净值=(10 000×0.127-240/2)+(10 000×0.127-500-240/2)=1 800(万元)。
[该题针对“可变现净值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204.
[答案]:D
[解析]: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该题针对“可变现净值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205.
[答案]:B
[解析]
(1)甲产品的可变现净值=90-12=78(万元)
(2)甲产品的成本=60+24=84(万元)
(3)由于甲产品的可变现净值78万元低于成本84万元,表明原材料应该按可变现净值与成本孰低计量。(4)A材料可变现净值=90-24-12=54(万元)
(5)A材料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60-54-1=5(万元)。
[该题针对“存货跌价准备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206.
[答案]:B
[解析]
(1)甲存货应补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额=(10-8)-1=1(万元);
(2)乙存货应补提的存货跌价准备=0-2=-2(万元);
(3)丙存货应补提的存货跌价准备=(18-15)-1.5=1.5(万元);
(4)2011年12月31日应补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总额=1-2+1.5=0.5(万元)。
[该题针对“存货跌价准备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207.
[答案]:C
[解析]:配件是用于生产A产品的,所以应先计算A产品是否减值。单件A产品的成本=12+17=29(万元),单件A产品的可变现净值=28.7-1.2=27.5(万元),A产品减值。配件应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单件配件的成本为12万元,可变现净值=28.7-17-1.2=10.5(万元),单件配件应计提跌价准备=12-10.5=1.5(万元),所以100件配件应计提跌价准备=100×1.5=150(万元)。
[该题针对“存货跌价准备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208.
[答案]:C
[解析]:2011年年初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4万元,2011年上半年度售出该项存货时结转存货跌价准备2万元,冲减主营业务成本2万元,同时,中期末又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万元;2011年下半年度售出该项存货时又结转存货跌价准备2万元,冲减主营业务成本2万元,而至年末时,由于存货不再减值,则尚应冲减存货跌价准备1万元,故2011年累计计入资产减值损失的金额为0。
[该题针对“存货跌价准备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209.
[答案]:C
[解析]
(1)丙产成品的生产成本=1 000+300=1 300(万元),丙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应区分有合同与否:有合同部分:900-55×80%=856(万元);无合同部分:(1 100-55)×20%=209(万元),分别与其成本1 300×80%=1040(万元)和1 300×20%=260(万元)比较,均发生减值,因此应计算乙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
乙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也应区分:①有合同部分:900-55×80%-300×80%=616(万元);②无合同部分:(1 100-55-300)×20%=149(万元)。乙原材料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1 000×80%-616)-0]+[(1 000×20%-149)-0]=235(万元)。
[该题针对“存货跌价准备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210.
[答案]:B
[解析]:由于A材料是为生产B设备而持有的,因此需要先确定B设备是否存在减值。B设备的可变现净值=5.8×100-20=560(万元),B产品的成本=400+230=630(万元),因为A材料所产生的B产品可变现净值低于其成本,所以A材料需要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A材料的可变现净值=5.8×100-230-20=330(万元),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400-330=70(万元),在资产负债表上存货项目中列示的金额为400—70=330(万元)。
[该题针对“存货跌价准备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211.
[答案]:C
[解析]:选项C,财务报告由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构成。财务报表至少应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报表及其附注。
[该题针对“财务报告目标”知识点进行考核]
212.
[答案]:C
[解析]:
[该题针对“会计计量属性”知识点进行考核]
213.
[答案]:C
[解析]:期末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资产主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比照自有固定资产核算,但期末不得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该题针对“会计计量属性”知识点进行考核]
214.
[答案]:C
[解析]:选项A,利得源于非日常活动;选项B,利得不一定会影响利润,比如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选项D,不管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还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最终都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该题针对“收入”知识点进行考核]
215.
[答案]:C
[解析]:选项
A.D,均属于所有者权益内部的增减变动,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总额发生变动;选项B不做账务处理,也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
[该题针对“所有者权益”知识点进行考核]
216.
[答案]:B
[解析]:企业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所有权不属于租入方,也就是说在法律形式上资产属于出租方,但从经济实质上看,租入方长期使用该资产并取得经济利益,所以租入方应根据实质重于形式要求,按照自有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对其计提折旧。
[该题针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知识点进行考核]
217.
[答案]:C
[解析]:选项A,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时间范围;选项B,法律主体是会计主体,而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选项D,会计主体确定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该题针对“会计基本假设”知识点进行考核]
218.
[答案]:D
[解析]:选项A,会计主体即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它界定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将本企业的经济活动与投资者及其他企业的经济活动相区分。选项B,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讲,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企业的分公司,它可以是会计主体,但不是法律主体。选项C,现实生活中,行政事业单位、企业、企业的分支机构以及由若干家企业通过控股关系组成的集团公司均可作为一个会计主体。选项ABC的表述均正确。选项D,当某一会计主体不能独立对外时,如独立核算的销售部门等,则无须对外报送独立的财务报告,故D不正确。
[该题针对“会计基本假设”知识点进行考核]
219.
[答案]:B
[解析]:选项A,负债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选项C,所有者权益按其来源不仅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还包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选项D,损失也是能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但是损失不属于企业的费用。
[该题针对“会计要素及其确认(综合性)”知识点进行考核]
220.
[答案]:D
[解析]:选项A,使资产和负债同时减少;选项B,使资产和负债同时增加;选项C,引起所有者权益内部各项目之间发生增减变动,但不影响所有者权益总额;选项D,使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增加,同时计入资本公积,因此D选项正确。
[该题针对“会计要素及其确认(综合性)”知识点进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