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竞业准则
第二十五条从业人员应当相互尊重、同业互助,共同维护本行业的职业道德,提高职业声誉。
第二十六条提倡同业公平竞争,严禁从业人员从事下列不正当竞争行为:
(一)采用虚假或容易引起误解的宣传方式进行自我夸大或者损害其他同业者的名誉;
(二)贬低或诋毁其他机构、从业人员;
(三)采用明示或暗示与有关机构或者个人具有特殊关系的手段招徕投资者,或利用与有关组织的关系进行业务垄断;
(四)在投资者不知情的情况下给投资者代理人或介绍人返还佣金;
(五)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低于经营成本或行业自律标准收取手续费;
(六)中国证监会或协会认定的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二十七条从业人员不得阻挠或者拒绝投资者另外委托其他机构或者从业人员提供服务,共同服务的从业人员之间应当明确分工和协作。
第二十八条机构的管理人员不得以不正当手段招徕其他机构在职从业人员,不得以不正当手段辞退本机构从业人员。
第七章其他责任
第二十九条从业人员在执业过程中不得获取不正当利益。
获取不正当利益的,应当退还。
第三十条除所在机构同意外,从业人员不得兼任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与现任职务产生实际或潜在利益冲突的其他组织的职务。
第三十一条从业人员应当严格自律、洁身自好:
(一)对机构管理人员所发出的违法违规指令,从业人员应当予以抵制,并及时按照所在机构内部程序向高级管理人员或者董事会报告;机构未妥善处理的,从业人员应当及时向中国证监会或者协会报告。
从业人员发现所在机构有欺骗投资者、对市场严重不负责任等行为时,应当坚持原则,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或举报。
(二)从业人员不能片面地强调业务的发展而忽视投资者信誉,更不能从个人利益出发与投资者恶意串通。发现投资者有不诚信、违法违规的行为时,应当及时向所在机构报告,并注意防范投资者的信用风险。
第三十二条当从业人员与其所服务的投资者存在利益冲突或因其他原因无法继续提供期货业务服务时,应当通过所在机构及时与投资者协商,采取更换从业人员或其他办法妥善予以妥善解决。
第三十三条从业人员因执业过错给机构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第八章监督及惩戒
第三十四条机构的管理人员应当指导、监督下属从业人员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本准则。
第三十五条从业人员有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或本准则行为的,任何人都可以向协会进行举报。
从业人员受到机构处分,或者从事的期货业务行为涉嫌违法违规被调查处理的,机构应当在做出处分决定、知悉或者应当知悉该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被调查处理事项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协会报告。
对于违反本条规定的机构,协会要求其按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协会给予训诫、公开谴责等措施,同时记入该机构诚信档案。情节严重的,协会移交中国证监会处理。
第三十六条协会在接到对从业人员违规行为的举报或投诉后,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调查,并视违规事实及其后果做出相应的纪律惩戒。
协会对从业人员进行调查或者检查时,被调查人员应当积极配合。
第三十七条从业人员违反本准则,情节轻微,且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予以训诫,训诫以训诫信的形式向个人发出。
第三十八条从业人员违反本准则,情节严重,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予以公开谴责。
第三十九条从业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暂停其从业资格6个月至12个月;情节严重的,撤销其从业资格并在3年内拒绝受理其从业资格申请:
(一)本准则第二十六条所禁止行为之一的;
(二)拒绝协会调查或检查的;
(三)获取不正当利益的;
(四)向投资者隐瞒重要事项的;
(五)违反保密义务,泄露、传递他人未公开重要信息的。
第四十条从业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的,撤销其从业资格并在3年内或永久性拒绝受理其资格申请:
(一)有本准则第十条至第十五条所禁止行为之一的;
(二)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向投资者承诺或者保证收益的;
(三)违反有关从业机构的业务管理规定导致重大经济损失的;
(四)为了个人或投资者的不当利益而严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所在机构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的。
第四十一条从业人员违反本准则,情节显著轻微,且没有造成后果的,可免于纪律惩戒,由协会责成从业人员所在机构予以批评教育。
第四十二条从业人员受到纪律惩戒的,协会将纪律惩戒信息录入协会从业资格数据库。
第四十三条从业人员受到训诫、公开谴责和暂停从业资格的纪律惩戒的,应当参加协会组织的专项后续职业培训。
第四十四条对从业人员的纪律惩戒由协会纪律委员会作出,从业人员对纪律惩戒不服的,可向协会申诉委员会申诉,申诉委员会作出的审议决定为最终决定。
第四十五条从业人员与投资者或所在机构发生纠纷而无法自行合理解决的,可以按照规定的程序,提请协会进行调解。
第四十六条从业人员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执业行为,需要中国证监会给予行政处罚的,协会应当及时移送中国证监会处理。
第九章附则
第四十七条本准则经中国证监会核准,自颁布之日起实施。2003年7月1日颁布的《期货从业人员执业行为准则》同时废止。
在中国证监会的直接领导下,中国期货业协会、地方期货业协会以及各地证监局协同配合,在全行业范围内开展了行为准则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以强化期货业职业道德教育,净化市场环境,切实纠正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不正之风。在此背景下,重新学习《期货从业人员执业行为准则》(修订),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期货行业从属于金融服务业,是面向公众投资者服务的行业,是一种以信用为基础的行业,同时也是一种风险管理行业,这些特点决定了在这个行业从业的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期货行业的诚信建设是一个长远、系统的工程,是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念,也是一种制度要求。
在上述背景下,2003年7月1日,中国期货业协会正式发布了《期货从业人员执业行为准则》,它是协会推进期货行业诚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我国期货市场全体从业人员的最高行为准则。在该准则中,体现了“合规执业”、“遵守三公原则”、“诚实守信”、“勤勉尽责”、“保守秘密”以及“避免利益冲突”六个基本原则,为以后数年我国期货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提供了重要保证。2008年4月30日,为适应新的形势,中国期货业协会对该准则部分条文进行了修改,重新发布《期货从业人员执业行为准则》(修订)(以下简称《行为准则》),并沿用至今。
众所周知,由于其特殊的行业背景,期货行业对从业人员的道德要求高于一般职业,此外,在我国,期货业又面临发展时间较短、制度建设仍未完善等局面。因此,《行为准则》在制定过程中不仅参考了美国、欧洲、日本和我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资料,参照了国内律师、会计师等十几个行业的从业准则和道德规范,还作出了部分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制度设计,例如:期货从业人员对客户服务结束后,仍有保密义务;期货从业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如遇到利益可能与客户发生冲突时,必须及时向客户披露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期货从业人员在向客户提供服务前,应当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等,并告知风险,不得做出不切实际的承诺或保证;期货从业人员不得迎合客户的不合理要求;期货从业人员在进行投资分析、预测或提出投资建议时,应当将客观事实与主观判断严格区分,并对重要事实予以明示;期货从业人员因执业过错给期货经营机构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责任等。
《行为准则》出台后,它从期货从业人员的职业品德、执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多方面提出了要求和规定,可以为期货从业人员提供衡量自己行为的尺度和准绳,督促其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水准,进而有效促进期货市场诚信体系和行业文化的建设,逐步树立期货行业在社会中的良好形象,从而为整个期货市场的规范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行为准则》的施行过程中,业内人士则普遍认为,由于它在合规执业、“三公”原则、诚实守信、保守秘密等方面都作了明确、简洁的规定,因此可操作性很强。期货公司内部人士表示,正是因为要求明确具体,使得从业人员在开展具体业务的过程中,可以有明确的操作标准作为参考。事实上,从业人员执行本准则不仅是对公众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也是对从业人员自身利益的保护,可以帮助从业人员避免由于疏忽或不熟悉业务而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正所谓“无规矩无以成方圆”。期货市场发展至今,尽管市场环境以及从业人员面临的问题均已发生很大变化,但《行为准则》中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品德、执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以及职业责任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和规定,仍将是从业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相关从业人员惟有深入理解《行为准则》,并在工作中自觉遵守、身体力行,才能不断将我国期货行业的诚信文化建设推升至新的水平。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