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部门介绍:
加速器物理与射频技术部
主要研究方向:1、环形电子加速器物理研究,包括电子增强器和电子储存环的磁聚焦结构设计、非线性动力学研究,束流集团效应与不稳定性研究、以及束流轨道稳定性研究等;2、电子加速器微波系统研究,包括微波功率源和高功率馈送系统的设计制造与调试、微波加速腔的设计制造与调试、以及微波低电平控制系统的设计制造与调试等;3、高增益短波长自由电子激光物理与实验研究等;4、高功率太赫兹(THz)波源研究。
目前主要承担上海光源(SSRF)加速器物理设计和微波系统的研制、深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实验装置的研制、以及超短电子束装置与相干T-ray源的研制等。
束流测量与控制技术部
主要研究方向:1.面向大型物理实验装置的分布式数据采集/控制系统设计、研制。包括实时多任务数据采集技术,基于EPICS的加速器控制/数据采集系统设计,EPICS应用开发技术,虚拟仪器技术等多项内容。2.粒子束流信号检测技术研究。包括束流信号检测探头物理、机械工艺设计,宽带(DC-10GHz)束流信号调理、量化、处理技术,窄带RF(数百MHz)束流信号调理、量化、处理技术,光学束流信号调理、量化、处理技术等多项内容。3.加速器束流反馈技术研究。包括束流轨道反馈系统、束流横向反馈系统等多项内容。
目前主要承担上海光源控制系统、束流诊断系统的设计、研究和制造等任务。
机械工程技术部
主要研究方向:与同步辐射装置和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相关的磁铁、真空、机械及低温技术的研究。精密大型电磁铁和插入件的设计制造,三维复杂电磁场计算和精密、快速三维磁场测量,大型无油超高真空的获得与真空测量、检漏技术,大型复杂真空室的设计制造和特种真空部件的设计制造,大型精密三维微动支架和平台的设计制造,精密大范围的准直测量和校准技术,大型超导低温系统的设计与建立。
目前主要承担上海光源相关部分的设计、研究和建造等重大项目研究。
电源技术部
主要研究方向:与加速器相关的特种电源技术、高压快脉冲技术、数字化技术、控制技术及电磁兼容技术的研究。研究内容:各类高精度大功率磁铁电源的设计制造与测量技术,包括大功率开关电源、高精度数字化电源、复杂电路的计算机仿真技术等;高压大功率超快电磁脉冲的形成和传输技术,包括脉冲冲击磁铁和切割磁铁等特种磁铁的设计制造、超快脉冲电源、高压调制器等;计算机接口及应用接口、机电控制技术、接地与电磁兼容技术,以及各电源类相关的系统和特殊设备的研制。
目前主要承担上海光源相关部分的设计、研究和建造等任务;以及上海FEL、皮秒飞秒加速器研制等重大项目研究。
同步辐射实验部
主要研究方向:先进的同步辐射光束线与实验站技术、同步辐射方法学及同步辐射应用研究。
目前主要承担上海光源首批光束线站设计、研究和建造等任务,同时开展X射线成像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蛋白质晶体结构测定新技术与新方法研究、X射线与软X射线谱学技术及应用研究、X射线微纳米实验技术及应用研究、超快实验方法及应用研究等。
束线工程部
主要研究方向:同步辐射束线光学、精密机械、精密测试、有限元分析、控制和安全连锁。
主要研究课题:光束线光学设计和优化;光学元件检测;新型光学元件;高热负载元件的缓释技术;精密机械测试和准直技术;超高真空精密机械设计;束线稳定性及束线诊断;光机电一体化;光束线控制系统;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系统
公用设施技术部
目前主要承担上海光源有关公用设施相关部分的设计、研究和建造等任务。
主要研究课题:加速器用工艺冷却水的恒温控制技术研究;工艺冷却水在保证水温的精度下的节能的研究;温度调节手段研究。
核分析技术研究室
主要研究方向:离子束技术与同步辐射技术的方法学研究;基于先进离子束技术及同步辐射技术的纳米材料和其它复合材料研究;基于核分析技术及同步辐射技术的环境科学研究;单分子探测和操纵研究;基于纳米技术的生物传感器与生物芯片研究;纳米毒理学和纳米药物研究;太赫兹技术与超快过程机理和应用研究;以及基于超灵敏小型回旋加速器质谱计(Mini-AMS)的考古、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研究。
主要研究课题:“微束在团簇中的输运机制的研究”;“先进核分析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研究”;“大气气溶胶的追踪和毒理研究”;“平行组合离子束技术及其在材料芯片研究中的应用”;“扫描质子微探针对骨质疏松骨细胞和切片元素分布研究”;“核扫描微探针技术用于锌转运基因表达模式的研究”;“用穆斯堡尔效应和EXAFS研究镶嵌纳米微晶早期晶化过程”;“氮化镓的组合稀土离子掺杂及光电信研究”;“基于单分子纳米操纵的新一代测序策略研究”;“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表征与性能研究”;“离子束作用下碳纳米管的结构相变”;“生物大分子结构及其弱相互作用的THz时域光谱研究”;“抗氧化剂阻止蛋白质自由基损伤过程的分子研究”;“纳米尺度生物传感器研制”;“碳纳米管构建药物靶向输运系统的研究”;“基于共轭导电高分子材料的高灵敏度生物传感器研究”;“纳米材料安全性研究”;“同步辐射应用于冠状动脉造影的基础研究”等。
该研究室是中国科学院核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的上海分部,从事基于核技术(N)与纳米技术(N)、生命科学(B)、信息技术(I)和超快技术(U)相汇聚的(简称N&NBIU汇聚技术)交叉学科研究工作。
核物理研究室
主要研究方向:中高能及极端相对论的重离子碰撞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低中能放射性核束物理的实验与理论研究;基于同步辐射加速器的亚GeV及MeV量级γ束的产生及其在多学科研究领域和应用的探索性研究;碳纳米管与合成机制、分子动力学及其可能应用的研究;DNA的物理性质、生物流体及流体相关的计算方法等。
主要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美)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共同资助的“STAR相对论核-核碰撞物理研究与飞行时间探测器研制”,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上海激光电子伽玛源(SLEGS)的预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轻核区丰质子新核素的合成及性质研究”,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依托国内大科学装置的粒子物理、核物理和宇宙学的前沿理论研究”和“碳纳米管及纳米结构研究”, 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重点项目“同位旋相关的核物质性质和状态方程研究”,上海市学科带头人计划“相对论重离子对撞中的高温高密的新物质寻找及其性质研究”,以及两项中科院百人计划等.
近五年来,研究室核物理课题组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一项,中国青年科技奖一项以及其他多项集体荣誉,如上海市新长征突击队称号.培养的研究生中有七位获得了中科院院长奖学金.以核物理室为主承办的2006年“第19届国际极端相对论核-核碰撞会议”获得了巨大成功,并吸引了600多位与会科学家,其中500人来自海外.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好评.
放射性药物研究中心
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放射性药物研究中心是科学院系统唯一从事放射性药物研究的基地,也是国内两个有一定研究基础和历史的放射性药物研究机构之一。我所进入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后,放药中心于2001年进行了重组。放射性药物研究中心是专门从事放射性药物及标记化合物示踪剂研究的研究室,是中国科学院和原国家医药管理局共同建立的工程中心。其研制的标记化合物产品包括核苷酸、氨基酸、激素和糖类等二百多种,几乎包括所有可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用的示踪物质。70年代成功研制 67GaCit、 201TlCl和Na123I等缺中子SPECT放射性药物,80年代率先进行了PET正电子药物的研究。90年代又开展了新一代治疗核素铼-188创新药物的研究,重点是研究诊断和治疗肿瘤及脑神经系统疾病的新药。
放药中心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以放射性核素标记技术(氟-18等正电子核素、铼-188等放射性治疗核素以及氢-3等示踪核素)和非放射性标记技术(荧光标记、纳米粒子标记等)为核心技术,致力于构建分子影像、分子靶向治疗和分子示踪技术平台;在此基础上结合纳米载药技术研究和中药有效成分改性研究,开展临床分子影像诊断药物、新型放射性治疗药物和纳米药物的研发,拓展分子影像、分子示踪和纳米技术等在常规药物筛选、生物学评价中的应用,同时开展上述技术在基础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研究。目前核素标记技术平台巳建成并开始运行,正在筹建药物临床前研究评价技术平台。
中心自1960年起至今,先后承担国家科委、国家医药管理局、国际原子能机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中国科学院和国家863等四十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先后获国家、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级的重大科研成果奖二十多项,其中标记化合物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又获上海市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上海市科委火炬奖三等奖等奖项。获SFDA颁发的两个创新药物临床批件。起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核行业标准“188W-188Re色层发生器”。申请专利30项,其中已授权10项。每年有约30篇论文发表。
中心现有研究员3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3名。博士以上学位4人,40岁以下占87.5%,研究生18名,博士后1名,是一支朝气蓬勃、高学历的科研队伍。
加速器与辐射技术研究中心
主要研究方向:先进电子束辐照装置研制;功能高分子材料的辐射效应及改性;辐射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主要研究课题:电子束辐照装置研制和开发;电子束离子阱(EBIT)研制;燃煤烟气电子束净化关键技术研究;低能电子帘加速器的研制;SBS辐射改性及其在道路沥青中的应用技术研究;低烟无卤阻燃热和耐辐照热收缩材料的研制;天然高分子材料的辐射降解及其应用研究;离子液体的辐射效应及微观结构研究;环境污染物的辐射处理技术研究。
先进探测仪器研究中心
面向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按照我所的发展战略,坚持实验方法学研究和仪器设备研制的特色,与大科学装置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以公共安全为目标的先进仪器研究。目前以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百人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公安部专项研究课题为主,承担以下主要科研研究项目:基于离子迁移率谱仪(IMS)的毒品和爆炸物检测装置研究;高灵敏度IMS方法及技术研究;生物特征识别(Biometric)应用系统、智能视频监控分析与识别技术研究;生物特征电子护照技术研究与实现;生物特征识别产品标准化及检测技术研究;高分辨率MicroSPECT成像系统及影像技术研究;核医学成像方法学和分子影像技术研究等。
中心现有高级研究人员10人,其中有院百人计划2名,博士生导师3人,在“信号与信息处理”和“核技术及应用”两个专业每年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5-6名,目前担负培养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共19名。
新技术研究中心
主要研究方向:基于膜技术的先进环保与水资源化技术研究,包括膜科学与技术研究,膜的应用技术研究,膜生物反应器(MBR)的研究。
主要研究课题:高性能、耐污染MBR专用滤膜的研制及成膜机理的研究;超滤膜及材料的辐射改性技术研究。浸没式平片膜生物反应器优化设计及应用研究;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开发与特性研究等。
更多内容请访问:考试吧考研频道
· | 2022考研复试联系导师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复试面试常见问题 | 04-28 |
· | 2022年考研复试面试回答提问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复试怎么缓解缓解焦虑心态 | 04-27 |
· | 2022年考研复试的诀窍介绍 | 04-27 |
· | 2022年考研复试英语如何准备 | 04-26 |
· | 2022年考研复试英语口语常见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复试的四个细节 | 04-26 |
· | 2022考研复试准备:与导师及时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复试面试的综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