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建筑历史与理论(081301)
本学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本科专业“建筑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本学科1996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本学科学术队伍由一批知名教授组成,并形成了发展特色。本学科拥有大量国内外专业图书、期刊和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及先进的研究设备。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体验到高等学府浓郁的治学氛围,汲取丰富的专业知识。本学科与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建筑类院校相关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进行教师和研究生的设计交流、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更快地使学生掌握国内外建筑发展动态。本学科现有专职导师及住建部、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单位的兼职导师多人;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如北京旧城保护规划研究、长江三峡库区文物保护研究、长城保护研究等,为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与研究条件。
本学科设置5个研究方向:(1)中国建筑史;(2)外国建筑史;(3)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4)乡土建筑;(5)当代建筑理论。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国内外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动态;奠定扎实的中国古代文献基础与外文文献基础;具有从事建筑史学研究的功底;具有文物建筑保护设计能力;具有数字化设计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4.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081302)
本学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自1984年起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85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本科专业“建筑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自1996年起,已连续4次顺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可授予毕业研究生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2002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本学科学术队伍由一批知名教授、学者组成,形成了发展特色,2005年“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及更新设计团队”成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本学科拥有大量国内外专业图书、期刊和良好的教学空间环境以及先进的研究设备。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体验到高等学府浓郁的学术氛围,汲取丰富的专业知识。本学科与德国、俄罗斯、新西兰、意大利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建筑类院校相关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进行教师和研究生的设计交流,举办学术讲座,使学生及时地掌握国内外建筑发展动态。
本学科在医疗、体育、交通等公共建筑设计以及城市住宅、村镇住宅设计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本学科聘请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科研设计单位的全国工程设计大师、总建筑师、主任建筑师以及在京著名建筑事务所的主持建筑师担任兼职导师。近年来本学科人员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多项全国各地及北京市重要建筑工程设计,出版了大量研究专著和论文。
本学科设置6个研究方向:(1)公共建筑设计;(2)居住区规划与住宅建筑设计;(3)室内设计;(4)景观建筑设计;(5)城市设计;(6)工业建筑设计。
通过学习,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能够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中外文文献基础;了解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动态;具有从事实际工程的建筑与城市设计能力;具有从事建筑设计理论研究的功底;具有数字化设计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5. 城市规划与设计(081303)
本学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2006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本学科现有本校专职导师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在京城市规划设计单位的兼职导师多人。近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科研课题,以及北京市重要的科研项目,出版了多部研究专著,有多项研究成果获得了省部级奖励。
2009年,本学科“北京小城镇规划设计与实施保障机制研究”团队成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2009年成为北京高等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主持单位,依托单位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本学科与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的城市规划类、建筑类院校相关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定期的教学交流、学术讲座,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动态。
本学科设置6个研究方向:(1)城市规划;(2)城市设计;(3)景观规划与设计;(4)小城镇规划与设计;(5)居住区规划;(6)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城市规划与设计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具有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所需要的数字化设计能力,具有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方面的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6. 建筑技术科学(081304)
本学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科专业“建筑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自1996年起已连续4次顺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本学科自1984年起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学术队伍由一批知名教授组成,并形成发展特色。本学科拥有大量国内外专业图书、期刊和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及先进的研究设备。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体验到高等学府浓郁的治学氛围,汲取丰富的专业知识。本学科与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建筑类院校相关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进行教师和研究生的设计交流、举办定期的学术讲座,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国内外建筑发展动态。本学科聘请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科研设计单位的总建筑师、主任建筑师以及在京著名建筑事务所的主持建筑师担任兼职导师。近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出版了一批研究专著,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了大量论文。
本学科设置4个研究方向:(1)建筑构造技术与结构体系;(2)建筑节能与生态技术;(3)建筑防灾与安全;(4)建筑物理环境。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国内外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动态;具有扎实的中外文文献基础;具有从事建筑技术科学研究的功底;具有建筑技术科学领域的设计研究能力;具有数字化设计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7. 岩土工程(081401)
本学科设置于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2008年所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本学科拥有一支长期从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及建筑材料的教师队伍,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共有10名专任教师,其中6人获得博士学位(3人为博士后),本学科还有多名来自国内著名设计研究院所的校外兼职导师。本学科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特别聘请俄罗斯教授共同参与岩土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本学科有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配有各类先进的科研及检测设备,设备总值2000余万,设有直接用于实践教学的地下工程施工仿真实验室。近几年,本学科人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市级科研项目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近5年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被EI收录的有20余篇。
本学科设置4个研究方向:(1)地下结构理论及地下结构动力分析;(2)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研究;(3)地下工程防水与防腐蚀性能研究;(4)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
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致力于首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城市地铁建设、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地下结构的设计、地下工程防水材料的研究,培养岩土工程领域从事设计、施工、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
8. 结构工程(081402)
本学科设置于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土木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6年通过建设部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本学科自1982年起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98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所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结构合理。本学科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2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约占70%。本学科聘请数名全国工程设计大师和全国知名设计、研究院所高级专家作为研究生导师。近年来承担国家和省部级、局级项目50余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2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教材近30部,在学术界具有较大的影响。2009年本学科 “工程结构抗震新技术”团队成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本学科注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波兰、亚美尼亚等国家院校的相关学科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联合培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本学科具有良好的教科研实验条件,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为北京市“土木工程结构与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和北京市级“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主持学院。实验中心设置结构实验室、道桥实验室、岩土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施工仿真与计算机模拟实验室和交通工程实验室6个专业实验室,设备总值2000余万,面积达3000 m2;配有先进的美国MTS水平拟动力试验系统和各类道路、先进的建材科研及检测设备;2007年落成的2000t长柱伺服控制试验机,是华北地区唯一的同类大吨位实验设备;2010年落成的600t卧式拟动力反复拉压试验系统,系国内首创;2000t压剪试验系统为国内最大吨位隔振实验装置。实验中心现有仪器设备150余件,为人才培养、科研和社会服务提供了保证。
本学科设置5个研究方向:(1)工程结构理论及应用:研究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砌体结构的静力、动力分析及工程设计;(2)预应力结构理论及技术:研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预应力钢结构的设计理论、锚机具及施工技术;(3)现代施工技术与管理:研究建筑、结构的现代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4)结构监测与加固;(5)建筑材料:研究建筑垃圾、尾矿资源的再生利用技术及相关机理,粉煤灰的活化处理;绿色高性能混凝土配制、结构与性能;高强、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以及新型特种混凝土应用技术。
9. 市政工程(081403)
本学科设置于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目前实验室面积达1000 m2,包括给排水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及中荷合作的“可持续环境生物技术研发中心”等。本学科的本科专业“给水排水工程”为北京市特色专业;本学科自1981年起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86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2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008年所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本学科学术队伍结构合理,现有教授4人,博士6人。本学科人员先后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和“863”科技攻关项目及省、市级多项科研项目,科研经费1000多万元,多次获得科研成果奖励。
本学科设置4个研究方向:(1)给水与废水处理理论与技术;(2)建筑给排水理论与技术;(3)给水排水工程系统优化;(4)市政工程技术管理与经济。这些方向的研究成果为解决首都城市建设中的现实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在一些新兴的交叉学科领域,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筑居民小区的可持续水循环、雨水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在全国有一定影响。
本学科重视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与北京市政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排水集团、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等有良好的协作关系,与荷兰的Delft大学等建立了信息交流、联合培养人才等合作关系。毕业研究生在管理部门(如北京市排水集团、国家专利局、环保局等)、设计单位、房地产公司、环保产业、科研单位及大专业院校等从事有关市政工程的各种工作,成为技术骨干,受到单位好评。
· | 2022考研复试联系导师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复试面试常见问题 | 04-28 |
· | 2022年考研复试面试回答提问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复试怎么缓解缓解焦虑心态 | 04-27 |
· | 2022年考研复试的诀窍介绍 | 04-27 |
· | 2022年考研复试英语如何准备 | 04-26 |
· | 2022年考研复试英语口语常见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复试的四个细节 | 04-26 |
· | 2022考研复试准备:与导师及时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复试面试的综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