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热点搜索
学员登录 | 用户名
密码
新学员
老学员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考研 > 招生简章 > 北京 > 正文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10.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81404)

  本学科设置于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1993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已形成较为突出的学科特色和优势;2001年“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实验室成为首批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2004年本学科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008年所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的本科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本学科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10人,其中博士11人。多年来,本学科不断为北京市输送暖通空调和燃气工程高级技术人才。本学科还拥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中法能源培训中心”实验教学基地,实验室拥有价值为1500多万元的教学科研用仪器设备。本学科人员先后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省部级、北京市科研教研攻关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40多项,科研经费1000多万元,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1500多万元,先后获得各类专利及省部级奖20余项。

  目前本学科的实验室已成为北京地区具有先进水平的建筑环境与设备“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教学、科研基地,教学及科研实验设施的水平已达到国内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部分研究领域及其成果居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本学科优势是拥有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具有很强的师资队伍,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中法联合办学,在城市能源结构调整、建筑节能及改善居住环境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突出成果;积极开展国内外的合作与学术交流,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天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硕士,为促进首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作出了突出贡献。

  本学科设置8个研究方向:(1)室内人工热湿环境和空气质量;(2)通风空调制冷技术与设备;(3)供热与热能利用;(4)城市燃气输配;(5)燃气燃烧与应用;(6)流动传质传热;(7)建筑节能技术;(8)建筑设备设计方法及理论。

  11.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081405)

  本学科设置于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本学科早在上世纪70年代唐山地震后,在全国率先举办抗震讲习班,共32期,为在全国普及抗震设计作出了重要贡献;郭继武教授主编了中国第一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大学统编教材;著名结构动力学家钱培风教授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编著了中国第一部《结构动力学》,为中国地震工程奠定了理论基础。2008年,本学科所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7人,高级工程师4人。本学科具有良好的科研和教学条件,结构实验室MTS拟动力加载设备及2000t长柱伺服控制试验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先进的结构动力检测设备和小型震动台,发挥了较大的科研作用。本学科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抗震所、防火研究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聘请了来自北京著名研究院所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兼职导师。本学科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波兰等国家的大学建立了科研与教学的交流合作关系。

  本学科教师多年从事工程结构防灾减灾领域的研究工作,完成了一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了一批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科研成果丰硕,在国内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和学术地位。本学科由刘栋栋教授负责的北京市“公共安全”学术创新团队,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防火研究所合作,在建筑防火和地下交通枢纽公共安全研究方向上开展建筑防火研究,完成了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

  本学科设置3个研究方向:(1) 工程结构抗震减震与控制;(2)公共安全评价与人员疏散研究;(3)建筑防火与结构防火。

  12. 桥梁与隧道工程(081406)

  本学科设置于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2008年所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本学科拥有一支长期从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岩土工程研究的教师队伍,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本学科现有10名专任教师,其中6人获得博士学位;聘有多名来自国内著名设计研究院所的校外兼职导师。本学科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活动,聘请了国内外知名学者参与桥梁及隧道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本学科具备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配有各类先进的科研及检测设备,设备总值2000多万元。近年来,本学科人员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基金项目及省、市级科研项目,并获得了省、市级多种奖励;近5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被EI收录的有近50篇。

  本学科属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是集设计、施工与工程管理为一体的,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工程学科,旨在培养与工程建设领域相关的各种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本学科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中基础工程建设,涉及工民建、交通、水利、矿山、铁道及空港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本学科除了与结构工程学科有许多共同的基础理论外,在水文、地质、荷载作用、结构体系和基础工程方面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本学科设置4个研究方向:(1)桥梁结构理论及工程应用;(2)桥梁结构施工控制与健康监测技术研究;(3)桥梁结构安全评定方法研究;(4)隧道工程理论及工程应用。

  本学科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桥梁与道路学科的基本理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研究生主要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等从事桥梁与隧道的研究、教学、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

  13.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081603)

  本学科设置于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2003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现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2个,本科专业“测绘工程”为北京市特色专业。

  本学科学术队伍的教学与科研水平高,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强。现有教授6名、副教授1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师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1名,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2名,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4名,9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本学科聘请国际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两院院士李德仁教授为讲座教授,聘请陈军、林宗坚、朱宜萱等3位著名教授为本学科兼职教授。

  本学科以“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为依托,努力建设研究方向齐全、特色鲜明、设备先进的科研条件与环境。本学科拥有一批国际一流的仪器设备,其中三维激光扫描仪6台、激光跟踪仪与关节臂各1台、多光谱相机1套、高分辨率相机1套、移动道路测量系统1套、连续测量参考站系统(CORS)1套、GPS 20台套、测量机器人1台、全站仪50台套,高性能图形图像工作站80余台,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企业版6套,教学版40套,有75个节点的ArcGIS桌面版和25个节点的ArcGIS Server。仪器设备总价值近3000万元,为研究生教学、科研与技术开发提供技术保证。

  近年来,本学科出版学术专著、教材多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包括三大检索论文50余篇。“十一五”期间,本学科人员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100项,到校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获国家测绘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国家测绘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建设部华夏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以及北京市各类科研奖多项。

  本学科积极与建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合作,在城市空间信息获取、城市与建筑三维重建、城市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变形监测等领域取得一定研究成果;故宫太和殿三维激光扫描与数字化工程、激光扫描技术与国家体育馆大型钢架安装与变形检测、基于网格影像的数字城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项目在国内外都产生一定影响,已经形成核心竞争力。

  本学科设置4个研究方向:(1)激光雷达技术及大型工程和复杂建筑精密测量;(2)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及城市三维建模;(3)遥感与移动测量技术及城市管理;(4)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城乡规划和遗产保护。

  本学科侧重培养在国土资源、测绘、交通、城建、规划等国民经济建设领域、政府各部门以及军事、教育、科研单位从事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古建筑数字化测绘与保护、空间分析与应用、辅助决策与管理、城市规划与管理、数字地图设计与制作、数字地图分析与应用等方面教学、科研、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14. 道路与铁道工程(082301)

  本学科设置于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2006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具有良好的科研和教学条件,拥有先进而齐全的试验与检测设备。路基路面材料的实验研究条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近落成的交通工程实验室,为研究生提供了最先进的研究设备和各种分析软件以及宜人的研究环境。

  本学科有教授4名,副教授8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人,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2人,并有多名来自国内著名科研院所的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校外兼职导师。2010年本学科徐世法教授负责的“交通基础设施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团队成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本学科人员有较雄厚的技术储备和丰富的经验积累,在国内外沥青再生技术、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路面病害治理及预防性养护、宏观交通政策分析建模技术等方面形成一定地位和影响力。

  近年来,本学科教师承担国家级、国际合作项目和省部级项目近30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与住建部、交通部及北京市、河南省等地区的相关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完成横向课题60余项,科研经费达700多万元,课题来源广,经费充足;发表相关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EI、ISTP收录,出版专著与教材20余部。

  本学科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美国加州 Davis大学、德国Wupptal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以及日本武臧工业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本学科设置4个研究方向:(1)道路交通规划与管理;(2)交通安全与环境;(3)路基路面结构与设计理论;(4)道路工程材料。

  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道路与城市交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专业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研究生主要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道路建设与城市交通网络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考研英语一
共计364课时
讲义已上传
53214人在学
考研英语二
共计30课时
讲义已上传
5495人在学
考研数学一
共计71课时
讲义已上传
5100人在学
考研数学二
共计46课时
讲义已上传
3684人在学
考研数学三
共计41课时
讲义已上传
4483人在学
推荐使用万题库APP学习
扫一扫,下载万题库
手机学习,复习效率提升50%!
版权声明:如果考研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考研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官方
微信
扫描关注考研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
帮助
中心
文章责编:wb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