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简介】
王秋华,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主任,研究方向是日语教育和日语语言文化。近几年承担的主要课程有:综合日语、日本文化论、日文报刊选读、日语文章写作、日语测试理论指导、日本社会与文化、日语毕业论文指导等。
要学会为自己负责
对于人生,王秋华老师一直认为责任感是成功的第一要义;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她也是这样认为。她觉得教师职业需要奉献精神和甘坐冷板凳的境界,要学会怀着责任感面对自己的生命,而且,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做出的决定才能让自己认真面对。
20世纪90年代获得出国学习的机会后,王秋华老师在日本找到了一个教中文的教师岗位,并且也开始在日本安定下来,回国的期望在未来的计划中也渐渐地消逝了。一天,她收到了原日语系主任秦傲松寄来的一封信,信中说,华中科技大学正在成立日语系,教师资源极度缺乏,希望她能回去。当时,很多牵绊让王老师很难马上做出决定。她说:“这就是为什么我很多时候不愿意谈理想的原因之一。因为人往往感觉自己正踌躇满志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有些事情让你无法继续你的理想,不得不放弃很多东西。做决定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还是责任感。”当时,很享受日本生活方式的王秋华问原系主任:“为什么我要回去?在国内我已经没有房子了,我的爱人也在日本,工作也基本稳定,我没有回去的理由。”原系主任回信说:“你在华工度过了这么长一段时间,现在真的很需要你,回来吧!”这几句简单的话,让王秋华老师犹豫了。
思考了半年之后,1997年12月,王老师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回国的路途,打算回学校看看情况。一回到武汉,王老师看到的是华科大日语系急缺教师的现状:由于当时外语人才的出国热,日语系当时20多个人有一大半出国了,只剩下几个人留在国内,并且其中一部人就要退休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涌上心头,在华科大教书的日子给她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回忆,面对这么需要自己力量的时刻,她又怎能袖手旁观?王秋华老师不忍心再去日本,她不管没有到期的签证,抛弃了当时相对自由、优越的国外环境,努力劝说爱人和自己一起回国。随后,她和当时的几位老师一起寻求师资力量、拟定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做招生工作,终于在1998年,华科大的日语系成立了。
对于这段时光,王秋华老师微笑着说:“我一直觉得这十年是我一生中最辛苦的十年,我一点也不后悔,但我也从来没想到过后来我会担任系主任。”日语系各项工作进入正轨之后,王老师被安排教一年级学生的综合日语课,她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当一位老师。从没想过要做管理工作,但日语系隶属的外国语学院找到她,希望她能带领日语系的老师们一起奋斗。王老师觉得很疑惑:为什么要让我做管理工作,这几年大家都在一起为日语系做贡献?但院里领导说,现在的确需要人,你就好好干吧!于是,她就接下了这个工作,想着以后有合适的人选再让贤。但是,面对这份意料之外的责任,她并没有用得过且过的态度,而是努力地尽全力承担着,因为她觉得把学生们招进来就应该为学生们负责任,没想到这一做就是十年。
现在国内各大高校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王秋华老师也一直在为日语系的未来考虑,积极筹划着有华中大日语系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觉得绝对不能在退休的时候把一个烂摊子交给一个年轻人,推卸责任。因为王秋华一直认为,不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学会为自己负责。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在一直从事的教学工作上,王老师一直保持着十年如一日的态度。每学期华中科技大学都会组织学生们填写任课老师的评价表,对于这个调查,王老师一直把学生评价看得不是很重要,她觉得教学就是全身心投入,把自己对日语的热爱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和学生们心心相印地交流和互动,用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每一堂课。她说:“学生们的评价往往是被动的,而且出于种种原因,不会对老师评价太差。一位老师在上完课后,只要想想这堂课上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和互动氛围,自己用了多少精力备课,学生们学到了多少知识,应该都会知道自己这堂课上得怎样。”
在王老师的教学管理经验里,永远把大家一起获得成就作为最高原则。日语作为小语种,发表有影响力的论文是比较困难的。每次争取课题的时候,她就会想到这个课题能不能给日语系的老师和学生们带来益处,而很少会想到自己。她觉得,一个组织如果能让员工们对未来有着光明的希望,并且能相处融洽,一定会创造出最好的成绩,而和谐的气氛是老师们共同创造出来的。她觉得自己写多少论文、得多少奖都不重要,而自己最大的期望是让老师们感觉这个集体很温暖,能一起解决问题,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近年,王老师和日方一起申请了一个名为“中日合资企业文化意识的调查与研究”的课题,通过自己的努力,这个课题把日语系的老师和学生都带动了起来,学生们都参与到课题中做现场翻译或者到企业里去感受跨文化交际带来的冲突,还在其间发表了很多文章;全部在职老师只要愿意都参加了这个课题,撰写的文章发表了90%以上,这个课题也让系里老师的科研意识得到增强。对于这个课题带来的效应,王老师说:“我觉得这个课题对人才培养和小语种科研都很有益处。我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这个课题,让学生们全面发展,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自信,而不在乎这个课题对我自己能产生多大的作用,这也是我如此热衷于科研和申请课题的原因。”
感恩是一生的真理
在华中科技大学工作了几年后,王老师获得了再次去日本深造的机会。利用出国的机会,她了解到了日语的发展现状,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自己几年来一直学习的语言的真谛,心中满是激动。另外,她也潜心观察生活,研究日本文化,写作了多篇重要论文。谈到这一段时期,她感慨地说:“我特别感谢华中大能给我这么多深造的机会,对于一个学习外语的人来说,出国是最好的锻炼机会。”而且,对于现在外语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她特别感谢国家这些年对教育的重视,为老师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在做教师的一段时间里,王老师开始发现学生们都活跃在社会的各个地方,而老师的工作范围却一直围绕着三尺讲台,时间长了就显得单调枯燥、没有成就感;而且外语是有生命的,会随着时代而渐渐干枯,需要不断的充电;有时候面对出国归来的学生,她时常会感觉自己知识的有限性……这些事实让王老师感到很失落和迷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慢慢发现这正是促使她不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的一种动力。因为她感觉,怀着感恩的心态去生活,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温暖和阳光,能让她更积极地面对前方的路途。带着这份感恩之心,王老师发现了生活中到处存在希望和温暖;带着这份责任感,她在教师这一行业中找到了继续坚持的理由:教师这个职业能带给自己源源不断的新知识,而且在与学生们的相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前所未有的快乐。
【对话导师】
《求学·考研》: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出国学习深造是很令人向往的一件事,但也有很大一部分苦于没有机会而心态低迷,您是如何看待出国深造的?
王秋华:我觉得,前途在于自己。对于学习外语的人来说,出国往往是检测他们学习成果的最好选择。学外语不能不出国,但不能把自己的整个外语学习依赖于出国,因为事在人为。要学会利用身边的环境,因为即使得到了一个出国机会,如果自己不会利用,也无济于事。同时还要有钻研精神、发现问题的意识,要清楚的知道自己出国的目的是什么,要得到什么,这样才能使出国回来时不至于两手空空。
《求学·考研》:现在是一个多元化选择的时代,很多同学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感到无所适从,您觉得他们在选择时应该怎样衡量和把握呢?
王秋华:我一直很喜欢一句话:你能想多远,就能走多远。我出生的时代让我没有梦想的能力和机会,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但现在这个时代是一个鼓励梦想、鼓励创造的时代,学生们应该抓住这个时代契机,珍惜美好的时光,敢于去想、去做。只要一件事是发自心底的渴望,就一定会有动力支持你把它做成功。只要想做,并且认真对待,一定就能成功。
《求学·考研》:在研究生阶段,研究生需要完善哪些方面能力,又如何完善?
王秋华:进入研究生阶段,仅仅是获得了一张入场卷,会在其中得到什么完全取决于学生自身,研究生要在其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在导师指导下对它进行详细深入地了解和研究。我觉得研究生主要需要完善自己融入社会的能力、学术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遵循导师的指导。因为研究生阶段能收获什么全靠自己的把握,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时刻激励自己踏实完成导师的任务和自己定下的目标。
相关热点推荐:
· | 2022考研复试联系导师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复试面试常见问题 | 04-28 |
· | 2022年考研复试面试回答提问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复试怎么缓解缓解焦虑心态 | 04-27 |
· | 2022年考研复试的诀窍介绍 | 04-27 |
· | 2022年考研复试英语如何准备 | 04-26 |
· | 2022年考研复试英语口语常见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复试的四个细节 | 04-26 |
· | 2022考研复试准备:与导师及时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复试面试的综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