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热点搜索
学员登录 | 用户名
密码
新学员
老学员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考研 > 考研复习指导 > 考研政治复习指导 > 考研考点预测 > 正文

2010年考研《政治理论》最后冲刺考点狂背二

来源:恩波 2009-12-15 13:59:40 要考试,上考试吧! 考研万题库
2010年考研只有最后20天左右时间了,为帮助广大学员更好的冲刺备考,考试吧特整理了“2010年考研《政治理论》最后冲刺考点狂背”,以供考生参考使用!预祝各位考试顺利!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考点1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1)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由当时的主客观条件所决定的。①生产力水平低下,国民经济实力薄弱。②苏联的直接影响。③经济结构简单,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④就主观条件来说,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做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2) 针对我国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如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进行了积极探索。

  提示:(1)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认为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必须兼顾。

  (2) 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后来毛泽东又提出要搞“新经济政策”,提出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

  考点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江泽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含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作为调节手段,计划和市场各有长处。

  考点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社会主义的制度性特征。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三,在宏观调控上,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考点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提示: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基本经济制度之中,是因为它们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而不是因为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考点5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考点6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基本原则。从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还因为它们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点7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1)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2) 按劳分配既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考点8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分配形式: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2)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提示:各种生产要素同劳动一起,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同劳动价值论并不矛盾。

  考点9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二是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课题。坚持效率和公平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考点10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深化企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

  (2)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我国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保障方式和标准,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考点11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考点1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2) 指导方针: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3) 基本举措: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技的战略基点,推动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考点1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1) 基本要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谓“两个坚持”,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所谓“三个转变”,就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含义: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为此,要紧扣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考点1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 提出:十七大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提出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的总体思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

  考点15统筹区域发展

  (1) 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2) 基本目标和基本途径: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考点1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

  (2) 主要内容: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3) 基本举措: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4) 内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

  (5) 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相关推荐:2010年任汝芬考研《政治》最后冲刺卷10套
       2010年考研《政治理论》最后冲刺考点狂背一
       任汝芬团队:2010年考研政治十大预测分析题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考研英语一
共计364课时
讲义已上传
53214人在学
考研英语二
共计30课时
讲义已上传
5495人在学
考研数学一
共计71课时
讲义已上传
5100人在学
考研数学二
共计46课时
讲义已上传
3684人在学
考研数学三
共计41课时
讲义已上传
4483人在学
推荐使用万题库APP学习
扫一扫,下载万题库
手机学习,复习效率提升50%!
版权声明:如果考研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考研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官方
微信
扫描关注考研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
帮助
中心
文章责编:zhangyuqi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