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热点搜索
学员登录 | 用户名
密码
新学员
老学员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考研 > 考研复习指导 > 考研专业课复习指导 > 正文

考研精品资料:外国文学人物形象总结笔记(2)

为方便考生复习,考试吧整理“考研精品资料:外国文学人物形象总结笔记(2) ”供广大考生使用,预祝大家取得好成绩!

  11冉阿让 芳汀

  雨果将第一部命名为芳汀,而不是冉阿让,我想,他是想以此博取读者的注意,让人们重视芳汀这样的人。芳汀短暂却悲惨的一生,前后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对比,这些描述是本书最催人泪下的情节之一。

  让我们先看看早期的芳汀:

  “至于芳汀,她就是欢乐。她那一嘴光彩夺目的牙齿明明从上帝那里奉了一道使命,笑的使命。一顶垂着白色长飘带的精致小草帽,她拿在手里的时候多,戴在头上的时候少,一头蓬松的黄发,偏偏喜欢飘舞,容易披散,不时需要整理,仿佛是为垂杨下的仙女遮羞而成的。她的樱唇,喋喋不休,听了令人心醉。她嘴的两角含情脉脉地向上翘着,正如爱里柯尼的古代塑像,带着一种鼓励人放肆的神气。。。。。。。光艳的脸儿,秀丽的侧影,眼睛深蓝,眼皮如凝脂,脚秀而翘,腕、踝都肥瘦适度,美妙天成。白皙的皮肤四处露着蔚蓝的脉络,脸颊鲜润得和童女一样。颈脖肥硕如埃伊纳岛的朱诺,后颈窝显得既健壮又柔和,两肩仿佛是库斯图塑造的,中间有一个动人的圆涡从轻罗下透出来。多愁工媚,冷若冰霜,状如石刻,色态如婵娟,这样便是芳汀。。。。。。。。”

  再看看三年之后的芳汀:

  “她还年轻,她还美吗?也许,但由于那种装束,她并不显得美,她头发里的一绺金发露了出来,显出她头发的丰厚,但是她用一条丑而窄的巫婆用的头巾紧紧系在胲下,把头发全遮住了,人可以在笑时露出洁白的牙齿,但是她一点也不笑。她的眼睛仿佛还没有干多久,她脸上没有血色,显得非常疲乏,象有病似的。她瞧着睡在她怀里的女儿的那种神情只有亲自哺乳的母亲才会有。一条对角折的粗蓝布大手巾遮去了她的腰,她的手,枯而黑,生满了斑点,食指上的粗皮满是针痕,肩上披一条兰色的粗羊毛氅,布裙袍,大鞋,她就是芳汀。”

  。芳汀深爱自己的女儿,可是从她将苛赛特寄养给德纳第夫妇那儿以后,她再也没能和她的女儿见过一次面,她只能把她的希望寄托在空想和哀思里。而她自己,却被人从工厂里赶出来,被迫卖掉所有的物品,所有值钱的东西,包括她美丽的金发和洁白的牙齿,最后,包括她的肉体。

  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是一位充满爱心的母亲,可她又是一个孤苦伶仃的弱女子,是一个被抛弃的孤立无援的弱女子,是一个被社会道德无情吞噬的弱女子,最终,这位天性善良的母亲不得不和妓女这个名字连在一起。 “贫寒和爱俏是两种逼死人的动力,一个埋怨,一个逢迎,平民中的一般美丽姑娘都兼而有之,每一个都附在耳朵上细语不停。防范不严的心灵便俯首听命了,自己落井的原因在此,别人下石的原因也在此。”

  他是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劳苦人民的代表。他的全部经历与命运,都具有一种崇高的悲怆性,这种有社会代表意义的悲怆性,使得《悲惨世界》成为劳苦大众在黑暗社会里挣扎与奋斗的悲怆的史诗。冉阿让后来也是大慈大悲的化身,他们身上不仅有无穷无尽的人道主义爱心,而且他们这种爱,还能感化凶残的匪帮,甚至统治阶级的鹰犬,并在悲惨世界里创建了滨海蒙特勒伊这样一块穷人的福地,真正的“世外桃源”。于是,人道主义的仁爱在小说里就成为了一种千灵万验、无坚不摧的神奇力量,这种近乎童话的描写,倒正是雨果天真幻想的流露,是他的一种局限。

  12奥涅金多余人形象 塔吉亚娜形象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的代表作,也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经典性的现实主义诗体长篇小说.别林斯基称之为"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1,情节 甫盖尼•奥涅金是彼得堡的贵族青年,他厌倦了上流社会的生活,来到乡下,认识了邻居地方的女儿达吉雅娜,他拒绝了这位少女纯真热烈的爱情.在一次舞会上,为报复朋友连斯基的欺哄,他故意向连斯基的未婚妻——达吉雅娜的妹妹奥尔加**,激怒了诗人连斯基.两人发生决斗,连斯基被打死,奥涅金便四处浪游.几年后,他又回到彼得堡,这时,达吉雅娜已嫁给了一个年老的将军,成了一位显赫而娇美的公爵夫人.奥涅金对她燃起了"孩子般真诚的爱".达吉雅拒绝了他狂热的求爱,称自己虽然还爱他,但"已经嫁给了别人,我将要一辈子对他忠贞".

  2,人物形象 奥涅金是19世纪20年代俄国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天资聪颖,才智出众,且出身贵族,家资丰裕,风度翩翩,仪表不凡.成年后进入上流社会,把大好的青春年华虚掷于舞会,剧院,恋爱,宴饮之中.启蒙主义思想和拜伦的作品,使他从花花公子的浪荡生活中醒悟过来,打算从事写作来确立自己,但拿起来又觉索然.他来到乡下,试图进行租役改革,为农民做点实事,但因周围环境的压力,也因自己有始无终,结果半途而废.面对达吉雅娜的求爱,也不能激发他对生活的热情.

  奥涅金是一个颇为矛盾,复杂的19世纪优秀的贵族青年的典型形象.他既想有所作为,又由于缺乏决心和毅力,既有为社会,为他人服务的思想,又保留着颇为自私,贪图安逸的个人主义特性;既有较为善良,高尚的情怀,又有虚荣,利已,无所作为的精神特征.于是他们怀疑,不满,苦闷,彷徨,孤独,悲观,患了时代的"忧郁病",他们永远不会站到政府方面,由于脱离生活和个人主义,也不会站到人民方面,只能是悲剧性的"多余人".奥涅金的生活道路体现了他们普遍的命运,因而他成了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的鼻祖.

  达吉雅是普希金精心塑造的俄罗斯文学中的第一个最真实,优美的妇女形象,她是19世纪20年代优秀贵族妇女的典型.

  作品通过奥涅金的经历,生动深刻地表现了具有独特个性而又脱离生活,脱离人民的个人在当时社会的命运,同时,通过达吉雅的形象树立了道德责任与健全个性的典范,卓有远见地呼吁俄国的贵族青年和俄国的文化必须与真正的生活——自然与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才能生存和发展.

  这部诗体小说广阔地反映了19世纪20年代俄国的社会生活,真实地表现了那一时代俄国青年的苦闷、探求和觉醒,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别林斯基把它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人民性的作品。”

  作品的中心主人公是贵族青年奥涅金。奥涅金有过和一般的贵族青年相似的奢靡的生活道路,但是当时的时代气氛和进步的启蒙思想、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拜伦颂扬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诗歌,都对他产生了影响,使他对现实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厌倦上流社会空虚无聊的生活,抱着对新的生活的渴望来到乡村,并试图从事农事改革。但是,华而不实的贵族教育没有给予他任何实际工作的能力,好逸恶劳的恶习又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加之周围地主的非难和反对,奥涅金到头来仍处于无所事事、苦闷和彷徨的境地,染上了典型的时代病--忧郁症。

  奥涅金与达吉雅娜和连斯基的关系,进一步显示了主人公身上的深刻矛盾。如果说奥涅金误解和拒绝达吉雅娜对他的真挚的感情还多少带有不满上流社会庸俗习气的因素的话,那么他为了维护个人的虚荣而轻率地与连斯基进行的决斗则暴露了唯我主义的灵魂。奥涅金后来对已成为贵夫人的达吉雅娜的追求虽不乏真情,但其中更多的已是贵族子弟的虚荣。作品留给奥涅金的依然是迷惘的前程和一事无成的悲哀

  “多余人”形象的几个主要典型是:(1)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同名小说中的主人公)是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多余人”,他厌恶首都彼得堡的世俗社交生活,来到了气息清新的乡村。他拒绝了外省地主的女儿达吉雅娜的爱情,又在决斗中枪杀了自己的挚友连理斯基。待他象拜伦一样从各地漫游归来,在彼得堡再次同达吉雅娜邂逅相逢,反过来向达吉雅娜求爱时,此时,已成为社交界贵妇人的对方却拒绝了他。奥涅金既愤世嫉俗,同时又远离人民,空虚无为。(2)别尔托夫(赫尔岑小说《谁之罪》的主人公)本来有着“卓越的才能”和“伟大的抱负”,“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敞开着心扉” ,但一旦进入社会,就处处碰壁,而被迫成为“多余”的人。(3)毕巧林(莱蒙托夫《当代英雄》的主人公)是一名贵族军官,天资聪颖,才智出众,对由当时环境支配下的那种空虚无聊生活感到失望,但又没法摆脱,因此苦闷彷徨,甚至玩世不恭。“狂热好动 ”与“人格分裂”是他的两大个性。作为第二代“多余人”,毕巧林比奥涅金更有才能,因而其悲剧性也更深刻。(4)罗亭(屠格涅夫同名小说的主人公)聪明、热忱、好思想、善辞令,向往真理、憧憬未来;但囿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加之本人脱离人民、缺乏毅力,他无论是在社会事业上还是在爱情事业上都碰了壁,遭到惨败。绝望之余,他只好承认自己的“无用”与“多余”,“生来就是无根的浮萍”,最后默默地在1848年6月巴黎墓战中牺牲了,临死前手里还拿着一面红旗。罗亭的最大特点是“夸夸其谈”,“坐而论道”,缺乏实干精神。(5)奥勃洛摩夫(冈察洛夫同名小说的主人公)是最后一个“ 多余人”典型,尤其龌龊不堪。他虽说生性善良、颇有教养,但由于祖传的庄园领地和 300多个农奴供其享用,故无忧无虑,无所事事,天长日久便失去了意志和兴趣,养成了悠闲散漫、好吃懒做的习惯。他害怕任何变动,无论友谊、爱情都没法使他振作,只知道成天躺在沙发上,直到最后默默地离开人世。作者通过这个人物反映了当时俄国生活的停滞,以及社会上要求变革现状的愿望。

  她温柔善良 感情丰富,爱自然人民,受启蒙思想,追求独立个性解放,珍视爱情,但无法脱离资产阶级

  13.鲁滨逊形象

  《鲁滨逊漂流记》描写主人公鲁滨逊不从父命,天生爱冒险,曾三次远航,终于遇难漂上荒岛。他以百折不挠的毅力,辛勤的劳动,不仅生存下来,而且改变了生活环境,开垦出种植园和牧场,盖起住所。24年后,鲁滨逊救下邻岛的一个野人,给他起名叫“星期五”作为自己的仆人。后来鲁滨逊帮助一艘停泊在岸边的英国船的船长制服水手的叛乱,夺回船只,鲁滨逊搭该船驶返英国。鲁宾逊是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奠基者“笛福”的代表作《鲁宾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他不安于天命,不愿过舒适平凡的家庭生活,敢于冒险追求,3次出海,几次险些丧命,但矢志不移。他在荒岛上为了活下去与大自然顽强搏斗,在改造荒岛的自然面貌和生活环境中遇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他经得起失败的考验,最后以坚强的毅力取得成功。他白手起家,开发荒岛,不仅使自己生存下来,而且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他是一个开拓者的形象,一个真正的资产阶级英雄。在这个人物身上体现了西方**明的传统,充满向外发展的好奇心、征服欲和冒险精神,歌颂了人的坚毅品质和劳动精神鲁宾逊的奋斗是乃是人类文明的寓言和缩影。正是鲁宾逊的这种精神才促进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但文明的背后亦伴随着罪恶。他有着强烈的私有观念和殖民主义占有欲。这一形象本身就是一个殖民者形象。他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的正面形象。

  14于连形象和拉斯第聂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形象分析:《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人奋斗的典型。他带着受过教育,但有很穷的资产阶级年轻人的独特**和冷酷感情踏入社会,经历了一条由反抗到妥协再到反抗的人生道路。

  《高老头》的拉斯蒂涅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青年野心家的典型,他在人欲横流的社会显示中接受种种人生惨剧的开导,最后埋葬了仅有点的神圣感情,欲火炎炎地投入罪恶的深渊。拉斯蒂涅是作品中另一个重要人物。从外省初来巴黎时,他尚有青年人的良心和纯朴观念。但是,“人生三课”:鲍赛昂子爵夫人“越没有心肝,越高升得快”的告诫,逃犯伏脱冷“要弄大钱,就要大刀阔斧地干”的指点,以及目睹的高老头的悲惨遭遇,使他懂得了金钱的重要性,并且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方式,学会了豺狼哲学。他在埋葬了高老头的同时,也埋葬了“年轻人最后一滴眼泪”,用更加利己主义的手段,向社会发起挑战。巴尔扎克曾指出:“把一个上流人物,一个野心家,如何抹煞良心,如何走邪路,如何装成伪君子而达到目的,曲曲折折描写下来,说不定一样美,一样的动人心魄。”在这里,作者成功地塑造了这个“野心家”初出茅庐时的行径,生动地刻画了他的堕落过程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性格具有相似的特征:他们都雄心勃勃,聪明能干,意志坚强,都以各人名利为前提,企图通过自己个人奋斗,飞黄腾达,但结局却完全不同,于连不是命运的宠儿,他的每一次努力丢在即将成功时化为泡影,最终走上了断头台,而拉斯蒂涅极端个人注意的罪恶膨胀,却使他不断沿着金钱的阶梯攀升。

  两个人物不同结局,考其原因,既有个人性格的差异,也有时代社会的因素。于连与拉斯蒂涅关键在于他们的直接推动力以及从而行成的行为方式,手段价值观的不同,前者不乏野心和智慧,在关键时刻往往受制于狂热而把自己的长远奋斗目标和平素清醒明察,淹没在非理性的冲动之中而后者则始终清醒地瞄准了金钱地位,表现出精明地投机与冒险。于连与拉斯蒂涅都生活在王朝复辟时期,但于连为摆脱屈辱卑微地位而进行个人主义的抗争,代表的是平民青年对王朝复辟现实的不满,反应着法国大革命播下的自由平等意识以及对过去的拿破仑时代的缅怀。而拉斯蒂涅则顺应着当时资产阶级向贵族阶级逼攻的历史潮流,在性格上实现了由贫穷的贵族青年向资产阶级分子的蜕变。以连的悲剧启示我们,在复辟时期,一个有进取心的平民青年,试图通过个人奋斗跻身上流社会却又不愿厚颜无耻的讨好主子,丧尽天良地利用他人的鲜血来染红自己的肩章,最终只能成为上流社会的局外人。拉斯蒂涅的成功,揭露了统治阶层的卑鄙丑恶,抨击了资产阶级的道德原则,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亡史。

  于连和拉斯蒂涅形象比较分析:

  相同点:

  (1) 都是19世纪法国波旁王朝时期个人反抗社会的典型。

  (2) 都接受了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哲学和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腐朽人生观。

  •于连 ①曾熟读拿破仑、卢梭等人的著作,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但他并不真正理解其中的意义。

  他天真地以为靠个人奋斗就能获得成功。为了向上爬,他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妥协为手段。

  ②曾受到俄国王子56封情书的启迪。

  •拉斯蒂涅有二位“人生的导师” 鲍赛昂夫人和伏脱冷。他到巴黎之初曾想通过勤奋努力争取一番功名。但是,三年的巴黎生活使他看清了社会的本相:有钱便有一切。于是,他决心走另一条路:往上爬!不顾一切地往上爬。

  不同点:

  (1) 所处的社会阶层不同。

  •于连出生于平民阶层,备受压抑,反抗是其性格的主导面。

  •拉斯蒂涅出生于贵族,他看到资产阶级用金钱向贵族进攻,贵族在资产阶级的进攻下步步后退。

  (2) 反抗的方式不同。

  •于连曾经以占有贵夫人和贵族小姐作为报复来争取与贵族的平等,显示出平民的阶级意识和抗争精神。法庭上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发出了愤怒的谴责,可见他永远与贵族阶级格格不入,表明他还未曾丧失平民的良知,他的平民意识始终没有泯灭,最后为了维护平民的尊严,他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

  •拉斯蒂涅则放弃了贵族的传统观念,开始走一条资产阶级个人野心家道路,即贵族向资产阶级转化。通过追求一个巴黎女人来达到向上爬的目的,他接受了鲍赛昂夫人“毫不留情地打击别人,把男男女女当马骑”和伏脱冷“不是靠天才就是靠腐败”的思想灌输,因此他能够爬到社会的顶端也是社会环境的使然。

  (3) 价值取向不同。

  •于连追求的是一个平民能够生存,能够飞黄腾达,他希望拿破仑时代的再次到来,但是,那个时代毕竟已经过去,于连的梦想永远也不会实现。

  •拉斯蒂涅一开始曾想通过勤奋学习来争取一番功名,但是他很快发觉这是脱离实际的空想。于是他彻底接受了资产阶级肮脏腐朽的人生观。

  (4) 最后结局不同。

  •于连昂然走上断头台,以大无畏的举动维护了平民阶级的尊严,并向贵族资产阶级发出了最后的抗议。

  •拉斯蒂涅顺应了社会的潮流,最后官至副国务秘书。

  (5) 典型形象的意义不同。

  •于连反映了封建时代小资产阶级青年反抗封建等级制度的历史进步性。

  •拉斯蒂涅形象反映了作品的两大主题:一是贵族阶级无可奈何的衰亡;

  二是金钱的罪恶和金钱对人性的腐蚀。

  15.少年维特的形象

  维特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他能诗善画,热爱自然,多情善感。在一次舞会上,维特认识了当地一位法官的女儿绿蒂,便一下子迷上了她。那绿色的山麓、悠然的溪水、飘浮的云再也不能使他平静了,他常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不自在,夜晚,他常常梦到绿蒂坐在身旁,早上醒来,床上却只有他一个人,他只有叹息命运的不济。最终在朋友的劝说下,他下决心离开心爱的绿蒂,离开那曾经给他带来欢乐与幸福的小山村。维特回到城市,在公使馆当了办事员。他尽可能使自己适应这份工作,然而官僚习气十足的上司对他的工作吹毛求疵,处处刁难他,不管他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嘲笑的面孔,听到讥讽的话语,他一气之下终于辞了公职。山村的景物虽然依旧,但人事全非。心爱的绿蒂早已成了阿尔伯特的妻子,而善良的村民一个个惨遭不幸午夜时分,他一边默念着“绿蒂!绿蒂!别了啊,别了!”,一边拿起她丈夫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烦恼。

  维特是一个德国进步青年的形象。他有理想,有才能,渴望自由,又力图有所作为。但现实的沉闷和鄙陋,贵族的傲慢与偏见,官府的腐败,市民的平庸,都使他不能容忍。他感到孤独,愁闷,但又无能为力,只得从大自然、天真的儿童和纯朴的农民身上找到一点宽慰。他从绿蒂身上看到了一种质朴纯真的品质,便寄以全副热情。但绿蒂也跳不出平庸的生活圈子,这使维特完全陷于绝望。维特自杀是他为社会所不容的结果,是他既憎恶社会又找不到出路的必然归宿,同时也是他对那个令人窒息的社会的孤独而消极的抗议

  16伏脱冷和鲍赛昂夫人形象。

  鲍赛昂子爵夫人是“王室贵胄”,巴黎社交界的王后。在巴黎,哪一位妇女能在她的金碧辉煌客厅里露面,就等于得到一纸“阔绰世家的证明书”。这位夫人过去态度高傲,目中无人。但是在金钱世界里,门第的荣耀已成了一张废纸,出身高贵的贵族夫人成了满身铜臭的资产阶级暴发户的手下败将。但实际上她表面虽然显赫一时,内心却有衰落的感觉。她意识到金钱才是社会的真正主宰,唯利是图即道德原则。但是她自己却因袭着贵族的传统和傲慢,诋誉资产阶级妇女。可以说,她这个人是识时务的,但又不肯顺应潮流。她和西班牙侯爵阿瞿达相爱了三年,她的爱情是真挚的。但是她的情夫为了要娶一个有四百万陪嫁的资产阶级贵族小姐而抛弃了她。因此,她要告别巴黎社交界。临别时她举行了一个隆重的舞会,巴尔扎克用无限同情和婉惜来描写了这个告别舞会的场面。小说写到:“鲍赛昂府四周被五百多辆车上的灯照得通明透亮,无数上流社会的人都来送她,犹如古时的罗马青年对着一个含笑而死的斗兽喝彩。在金碧辉煌的大厅里,乐队奏着音乐,她内心却一片荒凉。在别人眼里,她身着白衣,安闲静穆,背地里她流着眼泪焚烧情书,作着出走的准备。”巴尔扎克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极力渲染了她退出历史舞台时的悲壮气氛,唱出了一曲无尽的挽歌。以后鲍赛昂夫人在《弃妇》中再次被弃。她的悲剧,形象地说明了复辟时期贵族阶级的衰落和资产阶级的得势。高贵敌不过金钱,爱情敌不过金钱。

  伏脱冷

  他的真名叫约格•高楞,外号“鬼上当”,他是《人间戏剧》中重要的资产阶级野心家形象。在《高老头》里,他是潜逃的苦役犯,高等窃财集团办事班的心腹和参谋,经营着大宗赃物,是一个尚未得势的凶狠的掠夺者形象。伏脱冷很能干,手下有一班爪牙。他的阅历广,对上层社会很熟悉,看透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的真相。他对拉斯蒂涅一针见血地指出:“强盗和统治者的差别只在于见血与不见血而已。”大资产阶级不过是受法律保护的大盗,这个社会有财便是德。他只要有四百万法郎就是“四百万”先生,合众国的公民,谁也不会来盘问他过去的历史了。他要发展,要以恶对恶,要以不道德对不道德,既像炮弹般轰进去,又像瘟疫般钻进去,谋财害命,引诱青年,不择手段地去攫取财富。他熟悉法典,会钻法律的空子,从不在落网的时候被判死刑。他很注重江湖义气,从来没有出卖过人。他对拉说:“说他是恶棍、坏蛋、无赖、强盗都行,只是别叫我骗子,也别叫我奸细。”连抓他的暗探也说他是条好汉。他的目的就是再搞20万法郎,然后到美洲去买200个黑奴,办大种植场。这个形象有很大的冒险性。伏脱冷反抗社会,是因为他受社会很大的排挤,野心不能得逞。他研究社会,揭露社会,是为了顺应这一套向上爬,只要他向上爬的野心一旦得逞,他便会变成维护现行制度的鹰犬。这个形象在许多作品中出现。《高老头》写他1819年被捕,以后他再次逃走,到西班牙过后又化妆回到法国。在《幻灭》里,他以西班牙神父的面目出现,在《交际花盛衰记》里,他当上了巴黎秘密警察厅厅长,在《贝姨》里他当上公安处处长,爬上统治阶层。据说,巴尔扎克写这个形象是以巴黎一个秘密警察头子的经历作为原形的。伏脱冷这一形象很复杂,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揭发者,也是罪恶的制造者。巴尔扎克对他的态度也是矛盾的,既把他写成社会罪恶的代表,加以批判,又欣赏他的洒脱、意气、能力,通过他的冷嘲热讽,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批判。小说中伏脱冷被捕的场面很有英雄气概,当时在场的画家说:“把他画下来倒是挺美的呢!”伏尔盖公寓的人都同情他,对出卖他的米雪诺小姐都很气愤,大家对她喊:“滚出去,奸细!”都反对和她住在一个公寓里。像这样精明强悍的强盗,也败在金钱手下!她的情夫阿霍达为了每年“二十万法郎利息的陪嫁”,竟将她无情抛弃,而去追求一个他并不喜欢的洛希特小姐。她不得不泪眼晶莹地离开巴黎,隐退乡间。对于这个人物,作者虽然把她的退隐写成犹如“英雄”下台,但同时也无情地揭示了贵族阶级必然衰亡的历史命运。

  17尼洛夫娜

  尼洛夫娜代表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她们受到阶级、宗教、夫权的重重压迫,父辈传给她的经验就是逆来顺受,“别人把这个人看作牛马,而这个人长期也就把自己看作牛马”,这是社会使然,所以她的经历有象征意义。尼洛夫娜在儿子和其他革命者的教育下,逐渐卸下沉重的精神枷锁,从无知的麻木状态清醒过来,从害怕革命、支持革命到奋不顾身参加革命,完成了一个无产者的思想转变。她的阶级意识的觉醒,代表了整个被压迫阶级觉醒的过程。

  尼洛夫娜参加革命,代表了那些处在“习惯这种始终如一的生活重压”状态下的劳动人民,书中所描写的老工人西佐夫、农民伊格纳季、农妇塔齐扬娜都是这样的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他们以母亲为代表,是整个俄罗斯劳动人民接受工人阶级政党先进思想的形象,因此,尼洛夫娜的觉醒具有明显的典型意义。当她过着逆来顺受的生活时,想的是“只知道抱怨”,但不清楚“人生为什么这样艰苦”,她的心是麻木的,因此心理活动不多,主要用叙述来表现。当儿子读禁书、被搜查、逮捕时,她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动,革命的道理象清风吹开了她的心扉,她开始思索、探求。小说细致地描写了她的恐惧心理,但这时的恐惧中,已经有了对新生活的渴望,对黑暗势力的诅咒,对真理朦胧的追求。她意识到“有一种更伟大的东西,使她预感到还有一种为思想没有达到的广阔世界。”这种探求使她思想认识有了飞跃,从她害怕儿子再次被捕,又“希望这种事情快点儿发生”的矛盾心情中,可以看出她用先进的思想自我净化,对革命已经有了自我牺牲精神。五一节示威游行,革命者的英勇、反动派的凶残,使“一些话在她心里象火花一样闪耀起来”,立下了为真理而奋斗的决心。通过这些心理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妇女成长的经历。

  小说还通过她对宗教的认识来反映她思想解放的过程。过去,他是依靠对宗教的虔诚来安慰自己,麻醉自己的心灵。她认为儿子那些“尖锐激烈的不信上帝的话刺伤了她的心”,因为那时“如果把上帝从我心中夺走”,“在痛苦的时候就什么依靠也没有了”,随着革命者的开导,革命真理象清泉滋润了干枯的心田,她走遍城乡,看到人民的苦难,看到“耶稣被禁锢在金器堆里,围裹在对穷人表示厌恶的绸缎中”,这一切使她悟出了宗教的虚伪性、欺骗性,认识到统治阶级“甚至用上帝欺骗我们”,因此,她在祷告时,一心想着由巴威尔引导她的生活里的那些人。后来,祷告就越来越少,终于“燃起了新的信仰”,走上了坚定的共产主义道路,完成了思想的升华。小说还通过母亲尼洛夫娜的眼光,来看俄国那些为真理而献身的革命者。他过着不怕坐牢、不怕流放的艰苦生活,对敌斗争勇敢机智。这里有尼古拉的执着,索菲亚的勇敢,莎馨卡的温柔,那霍得卡的热情,他们行踪不定,有着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通过母亲,既把这些在各地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的革命者的活动呈现到读者面前,又表达了对革命者极高的崇敬。

  18乞奇科夫形象

  《死魂灵》是果戈理的代表作,也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小说描写主人公乞乞科夫为了发一笔横财,收购"死魂灵"(死丁)而进行的旅行作为情节的主线,通过旅行将各色人穿插起来,描绘出从城市到乡村的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塑造出从官吏,地主到农夫,仆人等各个阶层的人物,特别是塑造了一系列各色各样的地主形象,以此揭露农奴制度的腐朽与没落.

  乞乞科夫所拜访的第一个地主是"最雅可爱的地方绅士"玛尼洛夫.他外表温文尔雅,颇具风采,但使人感到甜得过分,语言矫揉造作.他精神空虚,不学无术,书房里放的一本书,两年了书签还在第14页上.他生性懒惰,每天敢于幻想,可一切计划最终"总不过是一句话".

  科罗皤契加则是个愚蠢而又顽固的守财奴.她贪得无厌,愚昧无知而又顽固保守,构成了她精神的全部内容.

  罗士特莱夫则又是另一种地主的典型.他精力旺盛,吹牛撒谎,赌博成性,花天酒地.不受拘束,尽情享乐,成为他生活的唯一准则.

  梭巴开维支与玛尼洛夫相比,又是属于另外一种类型的人物:外表愚笨实际上却是个精明,讲求实际的农奴主.他外表长得像一头熊,另一特点就是贪吃.他又非常的现实,只重视实效,在与乞乞科夫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典型地表现出他的精明与贪婪.

  乞乞科夫是新兴资产阶级投机家的典型。

  小说的中心人物乞乞科夫是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在他身上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冷酷和贪婪,他一心追求金钱,投机买卖被同僚告发后,又想出了购买“死魂灵”牟取暴利的办法。在收买死魂灵的过程中,充分地表现了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特点。从这个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他所属阶级的惟利是图的本

  留希金是一个猥琐贪婪、吝啬到几乎病态的守财奴和吸血鬼。他残酷地压榨和剥削农奴。对于剥削来的财产既积累又毁灭,他是一个异化的、病态的守财奴和吸血鬼。是一个埋在灰堆中腐烂发臭的老废物,是一个财物的毁灭者。由于贪婪,他完全变成了一个财富的奴隶,成了一个异化了的人,他拥有上千农奴,自己却吝啬地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农奴忍受不了他的压榨,死的死,逃的逃。用果戈理自己的话说:“一个人居然会堕落到这样卑微、悭吝、丑恶的地步“。

  吝啬鬼葛朗台与泼留希金比较:(2001年)

  葛朗台是19世纪中叶法国一个资产阶级暴发户。是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的《欧也尼.葛朗台》中塑造的一个吝啬鬼形象。

  泼留希金是俄国农奴制崩溃时期的一个地主。是果戈理在《死灵魂》中塑造的吝啬鬼典型。

  相同点:

  (1)他们都是剥削者,都以剥削他人而致富,都对劳动人民非常残酷。

  •葛朗台作为资本家,从农业资本起家,通过低进高出,成为商业资本家,他的发迹建立在千百万人的贫困破产这上。

  •泼留希金是俄国的农奴主,不论年成好坏,男奴一律要劳役,女奴一律要交布匹,为此每年都要死掉不少农奴。

  (2)都贪得无厌,吝啬惊人。

  •葛朗台对亲人用金钱来衡量,生怕钱财落入他人之手。

  •泼留希金表现为当女儿带着外甥来时,只给外甥一粒钮扣作为礼物。对自己的生活也很苛刻,穿女佣人的大褂,用臭袜子做领带。

  不同点:

  (1)剥削的方式不同。

  •葛朗台采用资本剥削方式,从农业资本到工业资本再到金融资本,他采用资本增值的方式产生利润,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泼留希金用原始古老的农奴剥削方式,原始、野蛮、落后,完全阻碍了俄国生产力的发展。农民完全没有积极性,在泼留希金的残酷迫害下,农奴死的死、逃的逃,造成土地荒芜,自己住的房子也充满霉味。

  (2)剥削程度不同。

  •资本剥削相对农奴制剥削对生产力还能有所推动,工人还能得到一些温饱。

  •农奴制剥削则更加原始、野蛮、反动、残酷。

  (3)剥削的目的不同。

  •资本剥削为了资本增值。葛朗台的资本剥削方式,发达自己财富的同时,也使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农奴剥削的方式,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泼留希金将剥削来的财产束之高阁,自己也过着乞丐一样的生活。

  (4)最后结局不同。

  •葛朗台的财产越来越多。

  •泼留希金必然被淘汰。

  结论:

  (1) 农奴剥削方式在十九世纪中叶已严重阻碍了俄国生产力的发展,必将被历史所淘汰。作者预示了农奴制的必然崩溃(1917年农奴制彻底被毁)。

  (2) 这两个吝啬鬼的典型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的审美价值。已成为欧洲文学史上吝啬鬼形象的不朽典型

  19拉斯科尔尼科夫形象

  拉斯科尔尼科夫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作《罪与罚》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贫穷的大学生,靠母亲和妹妹打工支持他上学。由于困顿难支,妹妹决定嫁给富有的中年地主以换取物质支援。这件 事把拉斯科尔尼科夫推到一个道德的十字路口:如果继续上学,就是牺牲亲人的幸福;如果不上学,也对不起家人对他的期望。他陷入痛苦的思考,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人分为两种:一种人是平凡 的,只能逆来顺受,循规蹈矩;一种人是非凡的,是天才和伟人,他‘们可以采取任何行动改变现实,包括杀掉许多人,他想试验一下自己是哪种人,便在一种冲动中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但他却被犯罪感所折磨,陷入极度痛苦,法律、道德、良知从各个方面压迫着他,撕扯着他,将他推向疯狂的边缘。小说中另一个形象索尼雅,是一切苦难的象征,是美德和自我牺牲的化身,她心灵纯洁、善良,信仰上帝,在痛苦面前坦然、平静。索尼斯的方式感动了拉斯科尔尼科夫,他在巨大痛苦中接受了索尼雅的劝告,投案自首,用肉体,的痛苦换取心灵的平静。•最后,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在索尼雅的人性光辉指引下,皈依了宗教。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纯洁、善良的优秀青年,他善于思考,探索人生道理,对社会认识深刻;又感受细微,内心敏感脆弱,总是处于紧张、痛苦、孤独的精神疲惫之中,不断对自己的灵魂进行拷问。这个人物形象使《罪与罚》的主题走向深入,进人人类的灵魂深处。这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主要特点。

  20苔丝形象

  哈代的悲观主义:

  哈代用唯心论解释社会变化的原因,认为这是一种凌驾于现实之上的神秘力量所造成的,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因此他的小说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人类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宿命论思想。哈代小说中对人类命运常常做出富有悲剧性的暗示。这种悲剧性充分表现为人类生活中的主观与客观、自由与限制、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人们在自己的行为选择中经常处于无可奈何的状态。这使哈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必然带有强烈的悲剧意味。不过哈代又相信人格美和个性美的伟大力量,相信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悲观主义和宿命色彩:

  苔丝的毁灭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哈代在小说中更强调环境所产生的悲剧因素。从而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统治阶级提出了愤怒的抗议。哈代咒骂杀死苔丝的世界,但是找不到造成这种悲剧的真正根源,他认为人们在冷酷的现实面前无力摆脱命运的恶意捉弄。苔丝为了保持自身的清白和追求纯洁高尚的爱情而不断挣扎,始终不能逃脱生活给他带来的不幸。在这里,哈代显然受到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他笔下的苔丝和俄狄浦斯一样,“不想服从命运,可又不得不服从,他斗不过命运”,表现了作者的悲观主义和宿命色彩。

  苔丝的形象:

  苔丝是一个被损害、被侮辱但始终不向命运低头屈服的纯洁少女形象。苔丝是一个美丽、纯洁、勤劳、善良的农村姑娘,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制和暴力的无辜牺牲品,是一个纯洁的女人。

  •苔丝自幼饱尝贫困和忧虑的滋味,到亚雷家后,受到亚雷的奸污和资产阶级卫道士、教会的迫害,这是她与社会发生的第一次冲突。

  •苔丝在远离家乡的牛奶场结识了克莱,两人倾心相爱,这是苔丝一生中最幸福的时期。新婚之夜,苔丝的坦诚没有得到克莱的原谅,反而遭到遗弃,她的理想完全破灭,与社会发生了第二次冲突。

  •苔丝的父亲死后,全家破产,苔丝不得已接受了亚雷的无耻请求,做了他的情妇,这是苔丝一生最黑暗的时期,是苔丝所处的环境与她内心的纯洁的第三次冲突。

  •克莱的归来,使苔丝感到无比绝望,她杀死了亚雷,自己也随之毁灭。这是苔丝与社会的第四次冲突。

  哈代怀着巨大的同情,塑造了苔丝这个被侮辱、被损害但始终不向命运低头的纯洁少女形象。在苔丝身上,作者集中概括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勤劳、善良、感情真挚、心地纯洁、性格刚强。她一生饱受屈辱,遇到过无数困难,但她从不自暴自弃,始终不向环境和命运屈服,一旦她明确意识到她的一生是被亚雷所毁时,就不顾一切杀死了他。这一行动突出表现出苔丝的反抗精神。但是苔丝相信人的一生是命运安排的,她总是用宽容和自我牺牲对待种种不幸。她的毁灭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哈代在小说中更强调环境所产生的悲剧因素。从而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统治阶级提出了愤怒的抗议。

  苔丝悲剧的内外根源:

  •个人的悲剧: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使苔丝始终不向环境和命运低头,但她又相信人生是由命运安排的。

  •时代的悲剧:资本主义的“文明”侵入宗法制农村,农民破产,道德秩序被物质文明打破,苔丝内心的纯洁与所处环境的冲突形成了悲剧因素,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毁灭了苔丝。

  •哈代在小说中更强调环境所产生的悲剧因素。从而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统治阶级提出了愤怒的抗议。

  克莱的形象:

  小说中的克莱是一个具有新思想,但尚未摆脱旧的道德偏见的知识分子。他敢于背叛自己的家庭,他摈弃传统的阶级偏见来到奶牛场学技术,还敢于超越财产、地位、信仰、知识等人为的屏障,大胆、真诚地追求苔丝。但是他无力冲破资产阶级道德偏见的藩篱,尽管他自己也有过荒唐的经历,却把苔丝视为不洁的女人,新婚之夜,抛弃了曾被骗失身的苔丝,从而酿成了苔丝的第二次悲剧。不过,他最终还是悔悟了。

 

  相关推荐:

  2012考研报名时间、报名入口及报名指南

  全国各省市招生单位研究生院网址导航

  2012年考研招生简章专题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考研英语一
共计364课时
讲义已上传
53214人在学
考研英语二
共计30课时
讲义已上传
5495人在学
考研数学一
共计71课时
讲义已上传
5100人在学
考研数学二
共计46课时
讲义已上传
3684人在学
考研数学三
共计41课时
讲义已上传
4483人在学
推荐使用万题库APP学习
扫一扫,下载万题库
手机学习,复习效率提升50%!
版权声明:如果考研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考研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官方
微信
扫描关注考研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
帮助
中心
文章责编:wangyu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