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热点搜索
学员登录 | 用户名
密码
新学员
老学员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考研 > 考研复习指导 > 考研专业课复习指导 > 考研专业课 > 正文

2016考研专业课:心理学之社会心理

来源:文都教育 2015-4-24 14:20:50 要考试,上考试吧! 考研万题库
2016考研专业课:心理学之社会心理,更多2016考研备考资料,2016考研经验等信息,请及时关注考试吧考研网或搜索公众微信号“566考研”!
第 1 页:社会思维
第 2 页:社会心理
第 4 页:社会思维
第 5 页:社会关系
第 7 页:社会影响

  (5)社会判断的含义:个人对社会性质的自我主观意识,也可以指社会舆论对某人、某事的评论,具有实践性、预见性、稳定性。

  (6)社会判断理论:谢里夫和霍夫兰德认为,人们在对它物进行判断时,如果他们自己已经持有某种判断的参照标准,那么在实际的判断过程中,被判断的事物与参照标准相差越大,则人们倾向于将其判断为比实际上相差得更大,即对比效应,如逃课人和摔婴儿的人相比,会得出逃课的人不坏的结论;若被判断的事物与参照标准比较相似,则人们会倾向于将其判断为更加相似的,即同化效应。

  (7)框架效应:同一个问题在两种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框架效应的经典实验为“亚洲疾病问题”实验。

  今天这部分内容只是对社会思维先做一个大概的了解,后续还有更多的理论和知识点要涉及,建议考生把这部分内容列一个表格,做一个简单系统的梳理,会容易记忆得多。

  社会思维(三)

  社会态度

  (1)态度的含义:由认知、情感、意向三因素组成,其中,情感成分往往占主导地位。

  (2)态度的功能:工具性;自我防御;价值表现;认知。

  (3)态度形成:凯尔曼认为,态度形成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4)态度转变:霍夫兰德提出一个态度转变模型,即发生在接受者身上的态度改变,要涉及传递者、沟通信息、接受者和情境四个方面的要素。其中,沟通信息是态度转变的最直接原因。①传递者:威信、立场、意图及吸引力等。②沟通信息:信息差异、畏惧(中等强度最好)、信息倾向性(文化水平高、卷入深,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信息效果好;文化水平低、卷入浅,单一倾向的信息效果好)、信息提供方式(口头比书面效果好,面对面比大众媒介效果好)。③接受者: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人格(自尊高、自信不容易转变,高社会赞许动机的易改变)、个体心理倾向。④情境:预先警告(具有双重作用)、分心(要分散接受者对沟通信息的注意)、重复(要中等)。

  (5)态度转变理论。①平衡理论—POX模型。P与O各代表一个人,X是第三者或态度对象。海德假定P—O—X之间的平衡状态是稳定的,排斥外界的影响,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并会使个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这种紧张的消除仅当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恢复平衡状态时才成功。人们在转变态度时,往往遵循“最小费力原则”,即尽可能少地转变情感因素而维持平衡。在模型中,P—O的关系最重要。②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在费斯汀格看来,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即心里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如:改变态度。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曾经设计了一个移动线轴和移动方栓的任务来证明认知失调理论。③社会交换论。社会交换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人们是按照以尽量小的“成本”换取尽量多的“收益”的原则行动的。在解释态度的形成与转变时,社会交换论认为,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态度转变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态度持有者会对诱因进行周密的计算。态度时肯定因素(得)与否定因素(失)的代数和,即个体持何种态度取决于这种态度能使其获得什么,失去什么。

  (6)态度的测量。①量表法:单维量表,如瑟斯顿等距量表、里克特累加量表;多维量表,如奥斯古德语义区分量表,博加达斯社会距离量表。②投射测验。③行为反应量表。身体距离、生理指标等。

  内隐社会认知

  (1)内隐社会认知含义:由格林沃尔德和伯那基提出,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

  (2)内隐态度:①内隐态度的研究:晕轮效应;纯粹接触效应(日久生情)。②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双态度模型:人们对于同一客体能同时存在两种态度,一种是能被人们所意识到的、所承认的外显态度,一种是无意识的、自动激活的内隐态度。

  (3)内隐自尊:①实验性内隐自尊:说服中的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导致某种偏好倾向);单纯所有权(对自己直接或间接拥有的物体给予积极评价的倾向);小群体效应(对群体内个体的评价高于群体外的相应人员)。②自然形成的内隐自尊:相似性吸引;认知性的说服反应(在说服中,新观点同个人已有观点越一致,越容易接受);决策后效应(对自己曾选择过的事物给予较高评价)。③次级内隐自尊效应:判断中的肯定自我倾向;内隐攀附和疏离(攀附有吸引力的人,疏远无吸引力的人);转移的自尊(人们喜欢先接受批评,后接受表扬)。

  (4)内隐刻板印象。

  今天这部分内容只是对社会思维先做一个大概的了解,后续还有更多的理论和知识点要涉及,建议考生把这部分内容列一个表格,做一个简单系统的梳理,会容易记忆得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编辑推荐:

  考试吧推荐:2016年考研政治考点预测汇总

  2016年专科生考研七大热点问题答疑

  考试吧整理:2016年考研报考六大潜规则

  2016年考研政治复习八大问题及名师建议

  考试吧整理:2016考研政治会议系列解读汇总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考研英语一
共计364课时
讲义已上传
53214人在学
考研英语二
共计30课时
讲义已上传
5495人在学
考研数学一
共计71课时
讲义已上传
5100人在学
考研数学二
共计46课时
讲义已上传
3684人在学
考研数学三
共计41课时
讲义已上传
4483人在学
推荐使用万题库APP学习
扫一扫,下载万题库
手机学习,复习效率提升50%!
版权声明:如果考研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考研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官方
微信
扫描关注考研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
帮助
中心
文章责编:wuxiaojuan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