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社会思维 |
第 2 页:社会心理 |
第 4 页:社会思维 |
第 5 页:社会关系 |
第 7 页:社会影响 |
社会影响(三)
1.去个体化
(1)含义: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是个体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的直接结果。对此现象的研究最初来源于一种“社会传染”的现象,津巴多和菲斯汀格用“去个体化”代替了这种现象。
(2)去个体化包括个体责任感丧失和对团体行为的敏感度增加。一般来讲,群体成员越多,去个性化的程度越高。而群体的去个性化程度越大,其成员的行为就越自由,也就越不受约束,所造成的破坏性就越大。
(3)去个体化的产生的原因:津巴多认为,激起、匿名性以及责任分散是去个体化产生的原因。其他心理学家认为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①匿名性:这是引起去个体化的关键。②自我意识:有研究者认为,引发去个体化行为的最主要认知因素是缺乏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功能下降。
2.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1)社会助长:①含义:人们在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最早对社会促进进行研究的是特里普里特。他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在有竞争时,人们骑车速度比单独骑的时候速度快。奥尔波特也发现了这一点,他发现,当房间里有五个人一起工作时,工作效率比一个人时高。②理论解释:他人在场,也叫优势反应强化说;评价恐惧理论;分心冲突理论。
(2)社会惰化:①含义:又叫社会懈怠,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整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如“磨洋工”。②原因:个体在群体活动中的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③与社会惰化相关的效应:自由骑士效应;吸盘效应。
拉塔纳曾用光的作用来类比。光照在平面上,平面接收到的“光量”,不仅取决于开了多少灯,而且取决于灯泡的瓦数,以及它与平面的接近程度。个人所受来自他人的影响与他人的数量、他人的重要性以及他人与个体的接近性有关。
社会影响(四)
1.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
(1)群体极化:①含义: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而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群体极化最初来源于对“风险转移”现象的研究。②产生的原因:群体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群体规范的压力作用、群体内部的暗示和从众、群体内聚力的大小、权威人格。③理论解释:社会比较理论(在团体讨论过程中,成员比较关心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的观点与团体其他成员相比到底如何,人们在决策开始时往往认为自己的观点在社会要求的方向上比别人更好。但在决策过程中,通过与他人观点的社会比较,却发现自己的观点并不像想象的那样与社会要求相一致。由于人们希望他人对自己做出积极评价,因此会采取更为极端的方式与他人或社会的要求相一致,最终导致群体极化);说服性辩论说(人们期望获得有关问题的正确答案。在这里,论点对决策选择更为重要,因为人们从他人那里获得论点和信息,如果多数人支持这些观点,个体也会倾向于支持它;并且更多支持而不是反对的论点会出现,从而使得这种观点变得更极端)。
(2)群体思维:①含义:也叫小集团意识,是指在高凝聚力的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的决策及思考问题时由于过分追求团体一致,而导致团体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不能做出客观及实际评价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方式经常导致灾难性的事件发生。②产生条件:高凝聚力的团体;团体与外界的影响隔离;团体的领导是指导式的;没有一个有效的程序保证团体对所有选择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考虑;外界压力太大,要找出一个比领导者偏好的选择更好的解决方式的机会很小。③症状:不会受伤害的幻想;想象群体的道德;对决策选择的合理化;对对手有刻板印象;对反对意见的自我审查;有一致性的幻想;对提不同意见的人的直接压力。④后果:对所偏好的方案的危险性缺乏检查;对已经否决的可能性选择未加以重新评估;未详细探讨有关信息;处理信息时有选择性偏差。⑤克服方法:领导者必须鼓励每个一个成员踊跃发言,并且对已经提出的主张加以质疑;领导者在讨论中应该保持公平,在团体所有成员表达了观点之后,再提出自己的期望;最好先把团体分成若干小组独立讨论,然后一起讨论找出差异;邀请专家参与团体讨论,鼓励专家提出意见、批评;每次讨论时,指定一个人扮演批评者角色。
(3)群体决策的方法:头脑风暴;德尔菲法(专家评估法);具名群体技术(出主意,记录方案,加以分类,表决);阶梯技术(一个一个加人来讨论)。
拉塔纳曾用光的作用来类比。光照在平面上,平面接收到的“光量”,不仅取决于开了多少灯,而且取决于灯泡的瓦数,以及它与平面的接近程度。个人所受来自他人的影响与他人的数量、他人的重要性以及他人与个体的接近性有关。
社会影响(五)
1.合作、竞争与冲突
(1)合作:①含义: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行为。②条件:目标一致;共识与规范;相互信任。
(2)竞争:①含义: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同一个目标的行为。②条件:目标较为稀缺或者难得,且双方对同一目标进行争夺;争夺中可能出现零和冲突,也可能出现双赢;竞争是有理性的,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
(3)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多伊奇认为,个体行为的目标与手段与他人行为的目标与手段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他们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当不同个体的目标与手段之间存在积极的、肯定的依赖关系时,他们之间是合作关系,如同一球队的队长和球员。当他们的目标与手段之间存在消极的或否定的依赖关系时,他们之间是竞争关系,如拳击比赛中的队员。
(4)合作与竞争的经典研究:①囚犯困境;②运输竞争。
(5)冲突:①含义:人或人群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相互斗争、压制甚至消灭对方的方式或过程。②特征:直接目的是打败对方;直接交锋;追求目标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比竞争激烈。③原因:竞争;威胁;不公正感;知觉偏差;个人因素。④处理策略:逃避;竞争;妥协;忍让;合作。⑤平息方法:接触、增进了解;设立共同目标;谈判;第三方介入。有和解、调停、仲裁三种形式。
2.文化及其影响
(1)文化的含义: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的思想、信念及生活与行为方式的总称,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2)文化的特征:①普遍、共享;②学而知之,后天习得;③以象征符号为基础;④整体性。
(3)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的特点:①选择性;②相互性;③适应性;④不等同性。
(4)文化对人的影响:①影响人们可观察的外在物品;②影响人们的价值观;③影响人们的人格特征。
(5)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影响:①影响人的服从性;②影响人格中的自我;③影响人的社会行为。
(6)文化与思维特性: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折中性(中庸之道);整体性;②思维特性对认知活动的影响;认知判断;认知内容(归因);决策行为。
(7)边际人现象。
拉塔纳曾用光的作用来类比。光照在平面上,平面接收到的“光量”,不仅取决于开了多少灯,而且取决于灯泡的瓦数,以及它与平面的接近程度。个人所受来自他人的影响与他人的数量、他人的重要性以及他人与个体的接近性有关。
扫描二维码关注"566考研"微信,第一时间获取考研调剂、复试指导等信息!
编辑推荐:
· | 2022考研复试联系导师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复试面试常见问题 | 04-28 |
· | 2022年考研复试面试回答提问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复试怎么缓解缓解焦虑心态 | 04-27 |
· | 2022年考研复试的诀窍介绍 | 04-27 |
· | 2022年考研复试英语如何准备 | 04-26 |
· | 2022年考研复试英语口语常见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复试的四个细节 | 04-26 |
· | 2022考研复试准备:与导师及时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复试面试的综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