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1956年,毛泽东在同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中央统战部负责人的多次谈话中认为:“ 地下工厂,因为社会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使之合法化;只要有市场,有原料,这样的工厂还可以增加;华侨投资一百年不要没收;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材料二
在1958年纠正“共产风”的过程中,毛泽东指出:“商品生产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为什么怕商品,无非是怕资本主义;不要怕,我看要大发展;商品生产,我看它要与什么经济相联系,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相联系,就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联系,就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试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毛泽东的思想并说明原因。
答案:
(1)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在一些人看来,资本主义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已被铲除,商品经济的根基已不复存在,那就应该在社会生活中废除商品、货币以及一切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
(2)毛泽东对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问题发表系统的见解,认为,不能孤立看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跟社会主义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
(3)中国商品生产很不发达,需要有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商品生产这一有利工具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存在的主要前提,其最终的结果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现阶段社会主义社会里的商品生产是适合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但它们并不是永生不灭的历史范畴,将来总有一天要被生产力发展所突破,从而退出历史舞台。
解析:
本题主要考核的知识点是:建国初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的认识。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历史上长期没有明确解决的重大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共产主义是一个没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社会。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一度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设想很快地消灭商品货币关系。但不久就发现这是行不通的,转为发展城乡间的商品交换。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发挥了列宁的思想,提出只要社会主义存在着两种所有制,就必然存在商品生产,承认价值规律在流通领域中的调节作用。但是,他否认全民所有制内部存在商品交换关系,认为生产资料不是商品,价值规律在生产上起调节作用。总之,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的认识虽有很大进步,但很不彻底。
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形成了一股“一平二调”的共产风,出现了把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要限制乃至消灭商品生产的主张。然而,人民公社消灭商品经济的尝试也失败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问题深深地触动了毛泽东,促使毛泽东重新思考商品经济问题。
毛泽东对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问题发表系统的见解,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带领部分同志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时的谈话中。这些谈话反映出他在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上的理论思考,比之前人的观点有很大的改变。
毛泽东进一步认为价值规律在我国还起作用,并逐渐形成了他对价值规律的认识:第一,价值规律是客观经济规律,不能违背,只能利用。价值法则是客观存在的经济法则,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我们对于社会产品,只能实行等价交换,不能实行无偿占有;在社与队、队与队、社与国家之间,在经济上只能是买卖关系,必须遵守等价交换原则。第二,价值规律在生产资料各部门之间和生产领域内也发生作用。价值法则、等价交换,不仅存在于公社内部,也存在于集体所有制与全民所有制之间,实际上生产资料各部门之间也有价值法则起作用。第三,毛泽东提出所有的经济单位都要利用价值规律进行经济核算。只有进行严格的经济核算,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和计划工作,才算真正掌握了价值规律的真谛,不断改善经营管理工作。
总之,毛泽东认为,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不仅是资本主义及以前小商品生产的重要经济规律,也是社会主义生产的重要规律,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仍起广泛的作用。毛泽东从经济规律的相互联系中研究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显然已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也更加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对于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上也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