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 |
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 |
自考《小学教育心理学》章节考试题:第3章
第三章 学习动机
一、选择题
1、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而展开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
3、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而是成倒U型曲线关系。(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对于一般的学习来说,最佳动机水平是中等偏高的强度)
4、学习动机分类:
(1)动机影响范围的大小:广泛性、狭隘性动机;
(2)动机内容的性质:正确的、错误的动机;
(3)意识到的、没有意识到的动机;在行为的动机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意识到的动机。
(4)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近景性、远景性动机;
(5)动机来源:内部、外部动机;
5、在分析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动机时,须分清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6、外部动机:由外在力量(如父母的鼓励、教师的表扬、竞争的奖励等)激发而产生的动机。外部动机起作用的时间比较短,学生的学习也比较被动。
7、学习动机理论有:强化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
8、强化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提出的关于学习动机的理论。他们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后天在环境中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建立和形成的,而动机则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激发力量。“学生之所以进行学习,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奖赏、赞扬、优秀的成绩等报偿”。
(1)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
(2)从强化物的性质上分:物质强化和精神强化两种。
(3)美国班杜拉强化三种方式: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A、直接强化: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如惩罚与奖励就是常见的两种形式。
B、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C、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9、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10、成就动机理论:
(1)麦克里兰德:从宏观、自上而下研究成就动机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代表人物。
(2)阿特金森:1957年,首次提出“期望—价值”理论的模型。“人们在完成任务时,都同时存在着争取成功和回避失败两种行为倾向”。
11、归因: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工作的成败原因进行推断和解释的过程。
12、归因理论:韦纳认为归因因素包括三个维度四项因素:
(1)三个维度:原因源(内外性)、稳定性、可控性
(2)四项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
(3)能力—内部原因、稳定性、不可控性;努力—内部原因、不稳定性(持久努力-稳定性;一时努力-不稳定性)、可控性;任务难度—外部原因、稳定性、不可控性;运气—外部原因、不稳定性、不可控性。不同的归因对学生的影响不同,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形成努力归因。
13、多伊奇目标奖励结构:合作(对于学生的同伴关系和学习动机能够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竞争、个人主义目标结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