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自学考试 > 模拟试题 > 教育类 > 正文

2017年自考《小学教育心理学》章节试题:第8章

来源:考试吧 2017-10-11 8:57:08 要考试,上考试吧! 自考万题库
考试吧整理“2017年自考《小学教育心理学》章节试题:第8章”,更多2017年自考模拟试题,请及时关注考试吧自考网或微信搜索公众号“万题库自考”获取!

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
获取自考备考指导

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
免费做题、免费学直播课

  点击查看2017年自考《小学教育心理学》章节试题汇总

  自考《小学教育心理学》章节考试题:第8章

  第八章 道德性与品德的形成

  一、选择题

  1、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是由舆论力量与人们“良心”所支持的行为规范及其施行的总和。

  2、品德:是指个人按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性与倾向。

  3、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着:道德认识、道德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方式。品德中两个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是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方式。

  4、对于道德结构成分的认识:唯智派(动机论)强调说理教育;行为派(习惯论)强调行为训练。

  5、态度定势:是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历而对面临的人或事具有某种说不出多大理由而较执著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心倾向。

  6、学生是否接受教师所传授的道德规范首先取决于已形成的态度定势。

  7、道德信念:是坚信行为准则的正确性并伴有情绪色彩与动力性的观念,它是一种主动要求得到维护与实现的道德需要,即观念的动机。

  8、道德评价:是指运用已有的或正在掌握的道德准则或道德概念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品质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

  9、道德感:是与一定的道德观念密切关联,并由它激起的情绪体验。如,人的自尊感、荣辱感、集体荣誉感、友谊感、人道感、同志感等等,统称为道德感。

  10、道德感的表现形式分三种:直觉的道德感、想象性的道德感、伦理性的道德感。

  (1)直觉的道德感:如,人常由于莫名其妙的不安感或突如其来的荣辱感迅速地制止了自己不当的需要与行为。

  (2)想象性的道德感。如,想起岳飞、文天祥、刘胡兰等英雄人物,多半会唤起钦慕之情;

  (3)伦理性的道德感:是把道德的感性经验与理性认识结合在一起,对道德要求及其意义有较深刻认识的最概括的情感体验。

  11、移情:是个人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感知与体验。是亲社会价值取向的动机因素。

  12、抗诱惑:是指个人抑制自己不去利用机会从事社会所禁止但能得到酬偿的行动。

  13、道德性发展研究: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判断”研究、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14、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判断”研究(简答P261):儿童2-12岁道德性发展与智力成正相关,并有阶段性,这些阶段是: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7岁)

  (3)可逆阶段或互惠阶段(8-10岁)

  (4)公正阶段(11-12岁)

  15、皮亚杰的两种规律性发现:

  (1)儿童在判断行为的对错时,是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发展。

  (2)儿童的道德性是从他律渐向自律发展的。(自律道德亦称“互惠道德”或“道德相对论”,出现年龄在10岁以后)

  16、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沿着皮亚杰的研究路线进行研究,认为,道德成熟是一种能运用道德原则进行是非判断的能力;提出“道德判断晤谈法”,利用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将道德判断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惩罚和服从定向、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

  (2)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

  (3)后习俗水平(原则水平):社会契约定向、良心或原则定向(最高阶段)。

  17、科尔伯格与皮亚杰的研究不同之处:皮亚杰侧重理论研究,科尔伯格强调应用研究。

  18、道德性形成内外条件的研究:梅和哈特肖恩的“诚实”研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斯陶布的社会行为理论。

  (1)梅和哈特肖恩的“诚实”研究:他们认为,儿童的道德行为或道德品质的形成,并不以年龄大小为转移,也不取决于年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情境与教育。

  (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班杜拉认为道德行为是可能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也是可以改变的。认为决定影响道德行为的是:环境、榜样、强化。

  (3)斯陶布的社会行为理论:决定是否产生移情的条件有初级移情、对他人的积极评价、自我概念。

  19、章志光“品德形成内外条件及动力系统”研究:于1990年提出了品德形成的三维(生成、执行、定型结构)结构的理论模式。

  20、价值观:是关于事物具有不同价值(对个人或社会的重要性与意义性)的看法、观点或观念体系。

  21、价值取向:某种价值观一旦对个人认知与行为具有经常的导向性。

  22、价值澄清法:50年代由拉斯提出,经西蒙和哈明加以发展的一套价值观培养方法。任何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价值观,须经三个阶段:选择、赞赏、行动。

  二、简答题

  1、道德与品德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掌握即可)

  (1)联系:离开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人的品德,而许多人的品德也构成或影响社会道德的面貌或风气。

  (2)区别:道德的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不以个人的意志、个别人的存亡和个别人品德的有无而转移。而品德的发生、发展有赖于个体的存在,它既受社会环境与教育的影响,同时也服从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发展水平的制约;道德的研究是伦理学或社会学的任务,品德则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2、怎样使学生通过有意的练习有效地形成道德行为习惯?(本节不做要求,0510卷涉及)(P259)

  (1)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练习的意向。

  (2)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一贯行动的条件,其中包括集体的监督,尽可能地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

  (3)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

  3、简述科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主要内容。

  科尔伯格通过研究,制定一分确定被试道德发展水平与阶段的量表,并通过“道德判断晤谈法”考察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将儿童的道德判断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道德观念纯粹是外在的。儿童为了免受处罚或获得个人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或称前道德水平。主要包括两个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及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

  (2)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少年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群体所确定的原则,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主要包括两个阶段:“好孩子”定向及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

  (3)后习俗水平。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道德判断水平的人,其推理依据不限于对外在权威和准则的遵从,而是和人们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和普遍的道德原则。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社会契约定向及良心或原则定向。

  4、教师对小学生的赞扬和批评应遵循哪些原则?(P260)

  (1)实事求是的原则;

  (2)及时性原则;

  (3)适当性原则;

  (4)儿童化原则。

  5、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道德信念?(P249)

  (1)教育者的言行一致;

  (2)使学生获得道德实践的经验;

  (3)培养学生道德评价的能力。

  三、论述题

  1、怎样把握好品德形成的几个环节?(掌握即可)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应探讨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以便根据学生品德形成规律,采取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教师应气氛好以下几个环节:

  (1)学生的态度定势与心理准备。

  (2)道德信念的形成。

  (3)道德感和“良心”的培育。

  (4)抗诱惑和道德意志力的培养。

  (5)道德行为技能与习惯的养成。

  2、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谈谈怎样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培养与教育。

  价值观是关于事物具有不同价值的看法、观点和观念体系。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与教育,可以运用以下方法:

  (1)价值观变化的实验。

  (2)价值澄清法。

  (3)在价值观教育方面,应强调以下几点:

  A、价值观应从小开始培养,它应当结合明辨各类事物的重要性与意义性进行。

  B、方法应当简单方便,生动有趣,多样而蕴含哲理,要能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特别是能激起学生的理性思维与情绪体验,以便独立自主地去判明是非。

  C、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D、资本主义充斥着重个人、金钱、名利和权势的价值观,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并不抹煞个人的作用,但更看重集体的利益以及个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3、我国李伯黍关于学生道德判断发展及教育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1)儿童的道德判断确实如皮亚杰的研究所指出的“经历着从客观性判断过渡到主观性判断的发展过程”。

  (2)在对无意损公、有意损私这对故事判断中,大多数儿童认为后者更不好,在有意损公、无意损私这对故事判断中,大多数儿童认为前者比后者更坏,但如果让他们充当私物被损坏者时,5-9岁儿童中一些原来认为有意损公更坏的儿童又转而变为无意损私更坏,而11岁儿童基本上没发现这种逆转现象。

  (3)在行为结果与动机性质关系的判断中,研究表明我国小学儿童已再现集体意识,但还存在少数儿童只顾效果不管意向的情况与教育问题。

  (4)实验研究表明,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是可以通过教育促进的,但也受个体发展年龄特点的制约。

  4、试论如何帮助学生减少道德动机与道德效果不相一致的问题。(掌握即可)

  (1)对学生不仅要进行道德动机的教育,而且要进行道德行为方式的指导。

  (2)教师行为示范。

  (3)结合课文、电影中的行为范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然后由教师做结论。

  (4)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5)重视运用内、外部强化手段,对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运用外部强化—表扬、批评,奖励、惩罚,舆论褒贬等。

扫描/长按二维码即可帮助自考通关
获取10月自考真题答案
获取最后6套预测卷
免费获取8次直播课程
获取历年考试真题试卷

自考万题库下载微信搜索"万题库自考"

1 2  下一页

  相关推荐:

  2017年自学考试《中国革命史》模拟试题汇总

  2017年自学考试《教育管理原理》模拟试题汇总

  2017年自考《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预测试题及答案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大学语文
共计461课时
讲义已上传
18020人在学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共计21课时
讲义已上传
7218人在学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共计738课时
讲义已上传
87485人在学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共计21课时
讲义已上传
989人在学
毛概
共计269课时
讲义已上传
16493人在学
推荐使用万题库APP学习
扫一扫,下载万题库
手机学习,复习效率提升50%!
版权声明:如果自学考试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自学考试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官方
微信
扫描关注自考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报名
查分
扫描二维码
关注自考报名查分
看直播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
帮助
中心
文章责编:zhao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