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 |
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 |
自考《小学教育心理学》章节考试题:第9章
第九章 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
一、选择题
1、群体: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
2、群体的特点: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成员明确意识到自己属于某个群体、群体内存在一定的结构、群体内有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观和规范,以及由此形成的强大的群体舆论压力。
3、群体的功能:生产性功能、维持性功能。
(1)生产性功能:体现为教学功能和教育功能;
(2)维持性功能:学校和班级的维持性功能体现为对教职工及学生的凝聚功能。
4、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阻抑作用、从众和服从、去个性化。
(1)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阻抑作用
A、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体对群体中活动增质增量的倾向。1897年,由特里普里特发现的。
B、社会阻抑作用:群体情境使个体活动减质减量的现象。
(2)从众和服从
A、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的现象。如,阿虚进行的“三垂线实验”被奉为从众现象的经典研究。
从众受情境和个性两个方面因素制约。情境因素有:问题的性质、群体的权威、群体意见一致的程度。
B、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或群体的要求、或他人的请求而做出的行为。可分为:对群体规范的服从和对权威个人的服从。如,有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奖励,有学生则害怕老师批评,这是对群体规范的服从。
(3)去个性化:个人在群体情境中可能失去自我认同感和责任感,失去自我控制,行为放肆,表现出独处时通常不会作出的行为。这种个人在群体中处于相对丧失个性状态的现象称为去个性化。如,许多人“起哄”的时候,平时文雅的学生也会表现得粗鲁无礼。
去个性化产生的原因:暗示、模仿和感染的作用、匿名、责任扩散。
5、在竞争和合作情境中,即使有的外部行为相似,其心理状态是完全不同的。
6、竞争(使用辐合思维):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在某项活动中力争胜过对方的行为。
7、合作(使用发散思维):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实现共同目标在某项活动中联合协作的行为。
8、班级群体:学校行政部门把学生按年龄、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构成的学生群体就是班级群体。
9、儿童进入学校后,班级中对其社会化影响最大的是教师。
10、班级学生学习的总体水平与班级群体的发展高度相关。
11、集体:是为了实现有价值的社会目标,严密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心理凝聚力的群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具有最高的有效性。
12、班级形成四个阶段:松散期、同化期、凝聚期、形成期。
(1)松散期:班级组建初期,大部分学生互不认识,彼此之间还没有许多思想上的交流,互不了解。
(2)同化期:成员之间开始熟悉,在频繁来往中结成伙伴。
(3)凝聚期:是形成班级群体的核心
(4)形成期
13、在班集建设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目标和规范。
14、群体规范:是群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行为和评价标准。
15、群体规范的功能:群体支柱的功能、评价标准的功能、行为导向功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