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试卷结构的调整
《大学语文》的每一篇选文,都是一个学习的范本、考试的材料,其中可以用来检验考生的知识和能力的东西很多,但考查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明确考什么、怎么考,就成了考生的首要问题;而要明确考什么、怎么考,就要熟悉现行的试卷结构及命题思路。
2001年的《大学语文》(本科)试卷结构,与以往的试卷在题型、题量、分数上都有很大不同,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取消了填空题、翻译题、简答题;
(2)选择题的题量有很大增加;
(3)简析题由3个增至5个,分数由20分增至30分;
(4)作文由40分减至30分。具体如下表:
题型 题量 每题分数 合计分数
单项选择题 20 1 20
多项选择题 5 2 10
词语解释题 10 1 1O
简析题 5 6(平均数) 30
作文 1 30 30
题型、题量的变化还不是主要的,更重要的是考试内容的变化。在这方面,特别提请考生注意以下三点:
1.在以往的试卷中,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主要是考查作家作品知识和文体知识,这些知识集中在每篇作品前的"作者简介"和作品后的"注释①"中,这就逼着考生去死记硬背那些本属于文学史范围的东西。今后的选择题,主要是考查每篇作品本身的东西,包括作品的思想情感内容和各种表达方式方法;即使偶尔涉及到作家作品知识或文体知识,在每份试卷中也只占到1、2分。明确这一点,考生就可以把精力集中到每篇选文本身,而避免多做无用之工。
2.简析题5个,都还是给一段文字,然后问几个小问题,而且都是关于内容和方法方面的问题。不过以前的简析题材料全取自教材选文中,今后5个简析题材料中,将只有3个取自教材,而另外2个取自课外,且可能是古文,也可能是现代丈,可能是散文,也可能是诗歌,可能是议论,也可能是记叙、描写乃至抒情。以新设定的情境考查真实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初步应用能力,这是命题的主导思想。考生不用担心试题难度提高,因为考查的内容肯定都是教材中讲过的,是大纲中提到的。
3.作文所占的分数少了10分,但字数和质量要求并没有改变。有一点要提请考生注意:以往6学分大学语文考试,所出的作文题都是写一篇议论文,这似乎已成定规,其实大纲里并没有这个规定。今后的作文题,可能是写议论文,也可能是写记叙文,甚至可能是写夹叙夹议夹抒情的文章;或许会出些题目或材料,既可以写议论文,又可以写记叙文或其他文体。一般说来,作文重在考查表达能力,除不许写成诗歌外,将少做或不做文体限制,更不会出题意令人费解、无从下笔的题目来刁难考生。
通过以上表述,大家可以体会到,调整试卷结构的主要指导思想是:重在培养和考查阅读、理解、认知、辨别、赏析、运用的基本能力,尽可能堵塞靠死记硬背而侥幸过关的歧途。今后命题还要朝这方面不断地前进。
二、把精力集中在攻读课文上
要学好《大学语文》,一般应备有三样东西:一是大纲,二是教材,三是辅导书。教材是基础,大纲是纲目,辅导书是助手,三者均不可缺,但最要紧的是教材,一定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攻读教材课文上。死记硬背大纲和辅导书都不可靠,只有熟悉每一篇课文,把握其中的内容要点和各种表达方法的具体体现,才能提高认知、辨识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考生要结合注释逐句逐段地读懂、读熟每一篇课文,做到合上书本,课文的基本内容、重要段落、主要表达手法都能历历在目。每篇课文后的"提示",概要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主要表达方法,所以,在认真阅读课文后,先要以"提示"为纲目,进行剔肉存骨、提纲挚领的归纳。例如,根据课文和"提示",《背影》一文就可以归纳出以下要点:(1)中心旨意:表现父子亲情;(2)独特视角:"背影";(3)总体表情达意方法:白描;(4)侧面烘托:我对父亲态度的变化,三次流泪,强化父爱的深挚动人;(5)铺垫反托:买橘子前先写路难走、人肥胖;(6)开头结尾的阴冷背景: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凄凉,烘托父子亲情的可贵;(7)重点段落:买橘子的过程和晚境凄凉心境的描述。
考生如果能对每篇课文都做出这样的归纳,心里就亮堂而踏实了。
三、怎样把握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是考查的重点。考生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提示"加以归纳,要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要点和中心词。
课文内容主要指议论文的论点、记述文的中心旨意和人物性格特征、诗词曲的情感内涵、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学习中,要灵活掌握,注意下列几种考查角度:
1.在内容的异同、是非比较中,把握每篇课文的主要精神
例1 下列作品中,体现"民本"思想的有
A.《季氏将伐颛臾》 B.《赵威后问齐使》 C. 《寡人之于国也》 D.《秋水》 E.《谏逐客书》
正确答案是B、C。这是不同作品内容的异同比较,只要熟悉每篇课文的基本精神,就能答对。
例2 曹操《短歌行》的主旨是
A.抒写人生苦短,忧从中来 B.感慨亲朋离散,孤苦无依
C.喟叹功业难成,借酒浇愁 D.渴望贤才汇集,建立功业
正确答案是D。其他三项都多少有些沾边,但基本精神不对。这是一篇作品中的是非比较,不熟悉课文则容易混淆。
2.在内容的主次等差比较中,把握每篇作品的主要旨意
例3 巴金《爱尔克的灯光》的中心思想是
A. 抒写对故居的留念 B.悼念亡姐的不幸 C.否定封建家庭和礼教 D.展现作者的理想
正确答案是C、A是理解错误。B和D虽然都是作品内容之一,但不是整体性中心,这里有主次等差之别。这要求考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做到主次清晰、等差分明。
例4 李斯《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成命的根本原因是
A.排比对偶联翩,行文气势充沛 B. 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C.反复正反对比,纳客逐客利害昭彰 D. 论证切中秦王急子统一天下的心理要害
正确答案是D。所列四项均使《谏逐客书》增强了说服力,但有主次之别,"根本原因"是D。这类问题不只是考语文能力,还考了社会认识水平,有一定难度;但能使死记硬背者摸不着头脑,考出考生的综合素质。
3.透过局部看整体,深入具体地把握每篇课文的主要旨意。这是命题的重要思路之一
例5 《郑伯克段于鄢》中体现统治阶级道德虚伪的典型细节是
A.庄公"寤生" B.共叔段"收贰为己邑" C.颖考叔"食舍肉" D. 庄公母子"隧而相见"
正确答案是D。这类问题要求考生熟悉每篇课文的重要章节内容,善于透过具体环节把握作品的主要内涵。
例6 《李将军列传》中引用文帝的话"惜乎,子不遇时",所暗示的一条行文线索是
A. 李广骁勇善战的英雄本色 B. 李广爱护士卒的治军作风
C. 李广负能使气的性格弱点 D. 李广遭遇不平的悲剧人生
正确答案是D。回答这个问题,要读懂"惜乎,子不遇时"的含义和感情,要知道《李将军列传》有骁勇善战和遭遇不平两条主要内容线索,然后将两者联系起来才能确定正确答案。
例7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苏试赠文与可诗曰:"料得清贫馋太宁,渭滨千亩在胸中。"这里所照应的前文的一个文艺思想是
A.胸有成竹 B.心手相应 C. 疱丁解牛 D.尺幅千里
正确答案是A。不熟悉课文到一定程度,不知道文章"前文"的一个重要文艺思想是"胸有成竹",不理解这两句诗的言外暗示意义,是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的。
例8 杜甫《兵车行》中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A.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B.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C.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D. 新鬼烦怨旧鬼哭,无阴雨湿声啾啾
正确答案是C。理解《兵车行》的主旨是揭示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懂得"点明"是直指,其他三项都是局部暗示,就可以确认正确答案。
例9 宝玉挨打后,薛宝钗对他说:"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说过类似话的另一个人物是
A. 贾母 B. 王夫人 C. 林黛玉 D. 袭人
正确答案是D。一句话,看来是细枝未节,但却可以看出一个人物的基本性格倾向,攻读课文精细深入到这种程度,走进考场就信心百倍了。
4.结合作品的基本精神,仔细体味,落实重要事例、类比、比喻、象征、隐喻、暗示、典故的涵义
例10 《选择与安排》中,以《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死时看见油灯里有两个灯心不闭眼"为例证,是为了强调写小说和戏剧要
A. 精心选择重大事件 B. 精心选择主要角色 C. 精心选择主题思想 D. 精心选择典型细节
正确答案是D。议论文中,凡举例都是为了说明某个道理,知道什么是典型细节,答案就有了。
例11 《种树郭橐驼传》中,与"长人者好烦其令"构成类比关系的种树方法是
A.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B.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C.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D. 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正确答案是B。类比,是不同事物之间有相似关系,在议论文中是论证方法,在记叙文中是表现方法。此题,只要抓住"大殷"、"太勤"与"烦其令"之间的相似关系就可迎刃而解了。
例12《答李翊书》中,韩愈用"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作比喻,是为了论证
A. 为文立言要学习古代优秀作品 B. 为文立言要"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
C. 为文立言要以思想修养为本 D. 为文立言要"惟陈言之务去"
正确答案是C。联系全文的主要观点,思路就会明确。理解了"根"与"实"、"膏"与"光"的关系,就知道其他三项虽然也沾边,但不贴切,虽然也重要,但不是根本。这个问题的答案,必须定位在比喻意义、文章主旨、等差选优三者的交叉点。
例13 李白《行路难》中表达仕途受阻的诗句是
A.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顾心茫然 B.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C.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D.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正确答案是B。这是考查象征意义。知道李白当时刚被逐出长安,就明白这是用道路险阻象征仕途受阻。
例14 闻一多《一句话》中"火山"的隐喻意义是
A. 蕴藏着巨大革命力量的民众 B. 民众中压抑不住的革命情绪 C. 民众革命 D. 民众革命的巨大声威
正确答案是A。此题的关键在于区分《一句话》中"火"、"火山"、"火山爆发"、"霹雳"四者隐喻意义的差别:A是火山,B是火,C是火山爆发,D是霹雳。这是考查思维的缤密程度。
例15 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典故"周公吐哺"所表达的心情是
A. 思慕贤才 B. 礼贤下士 C. 求贤不得苦闷 D. 贤才云集兴奋
正确答案是B。凡教材中与作品重要内容相关联的典故,考生都应当理解其意义。至于注解中许多与作品内涵关系不大的典故,则不必深究死记。
例16 李清照《声声慢》中,含有作者自喻意味的事物是
A. 过雁 B. 晚风 C. 黄花 D. 梧桐
正确答案是C。诗词中含自喻意味的事物不多,主要有《炉中煤》的"炉中煤"、"摸鱼儿"中的"蛛网"、《声声慢》中的"黄花"。应记住。
选择题和简析题对作品内容的考查十分深入、具体、精细,上列几个方面只是主要的思路和样式,还有许多,难以一一列举。这是真正的阅读、理解、概括、辨别、领悟能力的考查,非下功夫攻读课文、切实提高能力不可。
摘自《中国考试》
2001-07-18